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七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创新应用教师用书
展开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七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创新应用教师用书,共10页。
第四节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创新应用)
命题视角(一) 资源开发与资源危机问题
[教材案例]
地处太平洋西部的瑙鲁,面积21.1平方千米,人口约1万。这个小岛是海鸟的天堂,鸟粪长期累积形成磷酸盐矿。瑙鲁磷酸盐资源丰富,80%的地表都曾覆盖着磷酸盐矿,有的厚达10米。出口磷酸盐矿是该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P54“活动”)
[思考探究]
1.分析该岛磷酸盐矿形成的原因。想一想,该岛还有哪些可供开发的优势资源?
提示:瑙鲁有大量的鸟粪,经过上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磷酸盐矿石。该岛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2.瑙鲁原先非常富裕,但随着磷酸盐矿的逐渐枯竭,该国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危机。想一想,你认为瑙鲁该如何摆脱困境?
提示:对于高度依赖矿石出口的单一经济型国家或区域来说,多样化发展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可发展旅游业、渔业、加工工业等。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资源开发成为当前一个热点。湘教版教材以“瑙鲁磷酸盐矿的开采危机”为案例把资源的开发与资源危机问题放在了国际视野下。这类考题一般是从区域认知入手,考查世界某区域某种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和现状,即“出现了什么问题”;让考生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等。考题一般以世界某区域图和热点材料为背景进行命题,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思维建模]
能源安全问题的思维建模
角度 | 答题术语 | |
原因 | 自然原因 | 常规能源缺乏;能源空间分布不均 |
人为原因 | 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高耗能工业发展,加剧能源紧张;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石油储备体系不完善 | |
应对措施 | 开源 | 加大资源勘测力度,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对能源进行跨区域调配,进口能源,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能源消费结构 |
节流 | 推广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 |
其他 | 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 |
[热点押题]
国际石油网2021年3月11日报道:北海油田即将进入维护季,原油装载减少数百万桶,原油将要涨价了。英国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区,其原油储量为59亿吨,天然气储量34 670亿立方米。北海石油主要以含硫低、含蜡少的轻质原油为主,可以炼制高级成品油。下图为北海油气分布简图。
[预测考法1] 简析北海油气开发的有利条件。
提示:油气资源储量大,品质优良;位于浅海大陆架,利于开采;邻近发达地区,市场广阔;有油气管道连接各国,运输条件好。
[预测考法2] 分析西欧气候对北海油气开采的不利影响。
提示: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影响,风大浪高,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作业(安全隐患较大)。
[预测考法3] 说出北海油气的开采可能对海洋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提示:石油开采易泄露,造成海洋污染;破坏了海洋生态,危及海洋生物多样性。
[预测考法4] 分析北海油气开采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提示:解决了石油供应问题;增加了财政收入;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工业布局。
命题视角(二)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教材案例]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P32“活动”)
[思考探究]
1.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与粮食进口量齐升。请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提示:由题图可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但是由于人口数量过于庞大,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已不再满足于解决吃饭问题,工业、畜牧业等用粮增长很快,导致近年来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粮食进口数量增长很快。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
2.成为世界粮食进口量最多的国家是否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已经出现问题?就此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我国粮食产量能够满足粮食需求。而我国大量进口的粮食,只有小部分是用来食用的,大部分都是用于工业、畜牧业等用粮,这部分消耗比较大。所以粮食进口量最多并不意味着我国出现了粮食安全问题。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备考,首先要关注我国在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更应该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和能源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该考点考法经常以我国或我国某一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背景,考查存在的问题及科学发展之路,让考生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合理科学地利用有限资源。
[思维建模]
1.粮食安全问题的思维建模
(1)分析影响粮食安全主要因素
因素 | 具体表现 |
数量安全 | 产量安全:生产上增产稳产高产 |
储备安全:储备足够多的粮食,建立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 |
结构安全:供应结构安全,满足居民饮食结构不断提高的需要 | |
进口安全:粮食进口的数量与渠道安全 | |
耕地安全:足够数量的耕地,粮食安全的基础 | |
质量安全 | 粮食质量安全:绿色、有机、放心 |
耕地质量安全:①控制工业对土壤的污染;②减少农药、化肥残留;③维持土壤肥力 |
(2)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问题
问题 | 表现 |
需求量大 | 人口多,粮食消费需求大。总产量世界第一,但人均还较低 |
增产困难 | ①耕地有限,农田总量少;②单产虽有提升空间但难度较大;③后备耕地较少 |
粮食品质 | 工业污染、管理粗放,粮食质量难以提高 |
进口量较大 | 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对外依赖严重 |
2.海洋空间资源合理开发的分析思路
存在问题 | 开发方式上 | 较为粗放 |
开发内容上 | 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为主 | |
开发海域上 | 近岸开发过度,深远海开发不足 | |
海洋生态上 | 海岸侵蚀、海洋灾害、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突出 | |
开发措施 | 开发理念上 | 开发与保护并重:建立示范区与保护区 |
开发政策上 | 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开发 | |
开发规划上 | 制定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
治理措施上 | 海洋水质污染治理、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恢复自然岸线等景观、补偿性环境整治、人工湿地建设 |
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维护的分析思路
(1)妥善解决我国面临的海洋纠纷。
(2)保障海洋运输通道安全。
(3)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与使用。
(4)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开发海洋空间资源。
[热点押题]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再次确定: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9月发布的《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预测考法1] 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人口不断膨胀;城镇化进程加快,占用耕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造成土地减少等。
[预测考法2] 我国为什么要划定18亿亩的耕地红线?
提示:我国人多地少,可以耕种的土地更少,所以国家明确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奉行,为保证十几亿人能有饭吃,更是划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以最严格的方式加以保护。
[预测考法3] 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提示:加强农业污染治理;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
一、选择题
我国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人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耕地资源面临持续减少的严峻形势。读我国南方某地区耕地资源承载状况评价表。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 2015 | 2020 | ||
人口状况(单位:万人) | 实际人口 | 承载人口 | 实际人口 | 承载人口 |
160.6 | 106.4 | 156.4 | 94.2 | |
1.据耕地资源承载状况,2020年该地区承载人口数量的实质是该地区的( )
A.户籍人口数量 B.外来人口数量
C.最大人口数量 D.合理人口数量
2.与2015年相比,2020年耕地资源承载人口发生变化,最可能是因为当地( )
A.人口增加 B.城镇化水平下降
C.耕地资源减少 D.科技进步
3.提高该地区耕地人口承载力的合理措施包括( )
①科技兴农,提高单产 ②控制人口增长 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④发展矿产深加工工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D 2.C 3.B 第1题,耕地承载人口是依据耕地的生产力得出的该地区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是该地区的合理人口数量。第2题,2020年该地承载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该地耕地破坏和占用导致耕地资源减少。第3题,发展科技,提高单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措施能提高有限耕地养活的人口数量,即能提高该地区的耕地人口承载力,①③正确。
2019年,中国进口石油超过了5亿吨,对外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油品储备方面,浙江规划到2030年形成1亿吨油品储备规模,届时浙江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石油储备基地。日本石油储备形式多样,有地下岩洞油库,有埋设在半地下的储油罐,还有海上储油基地,日本目前的石油储备量可以支撑国内的石油需求160天。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在浙江的优势条件是( )
①占地少 ②温差小 ③海运便利 ④市场广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与浙江相比,日本陆上石油储备基地遇到的最大威胁是( )
A.受台风影响大 B.港口数量少
C.地震灾害多 D.距离产地远
解析:4.D 5.C 第4题,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在浙江的优势条件需要从区域特征入手分析,沿海经济发达,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大,④对;我国是石油净进口国,主要从中东等地区以海运的方式进口石油,浙江沿海港口多,海运便利,③对。第5题,与浙江相比,日本地震灾害多,这对陆上石油储备基地的威胁最大,C正确。
大连市东北方向200多千米的庄河市海洋村,有着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生长着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菲律宾蛤仔,被誉为“东方贝库”。20世纪90年代初,每当开海日,上千人沿着滩涂小路走向大海,利用手中的工具在滩涂上发现它,称为“赶海”;90年代末期,当地野生蛤仔种群开始大量缩减,至今已鲜见踪迹;于是当地发展“底播增殖”,即先人工投苗在自然海域,任其自然生长后进行回收。据此完成6~7题。
6.庄河市附近浅海滩涂盛产品质优良的菲律宾蛤仔的有利条件是( )
①河流众多,营养盐丰富 ②潮间带海水浅,光照充足 ③位于内海,风浪小 ④水温高,生长速度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7.在冬季“底播增殖”的过程中,养殖者选择将从福建买来的苗种投放于低潮线下的浅水区域,而非投放在当地野生蛤仔原本生活的潮间带,其原因是( )
A.低潮线下的浅水区域淤泥多,营养盐类更丰富
B.错开投放区域,减小对野生蛤仔生存环境的影响
C.低潮线下水位稳定,退潮时太阳暴晒的影响小
D.低潮线下利于防寒,减少低温环境对苗种的影响
解析:6.A 7.D 第6题,庄河市附近浅海滩涂盛产品质优良的菲律宾蛤仔的有利条件可以从饵料、光照、生长期等角度思考。海洋生物的生存需要饵料,由图可知,庄河市附近有多条河流入海,带来营养盐类,①正确;且潮间带海水浅,光照充足,有利于藻类植物等的生长,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且温度适宜,②正确。第7题,福建纬度低,水温较黄海要高。福建的幼苗投放到黄海,需要适应温度上的差异。低潮线下的浅水区域接受太阳辐射更多,水温更高,更有利于幼仔存活,D项正确。
(2021·珠海模拟)广东省曾经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和养殖环境相对成熟的海域进行围填海活动,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严格围填海审批,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下表示意2006—2015年广东省围填海类型及面积。据此完成8~10题。
类型 | 面积/平方千米 | 所占比例/% |
城镇建设 | 32.284 | 34.0 |
港口用海 | 13.100 | 13.8 |
养殖用海 | 29.861 | 31.5 |
盐业用海 | 0.614 | 0.6 |
未利用地 | 19.077 | 20.1 |
8.2006—2015年广东省主要的围填海类型是( )
A.港口与盐业 B.港口与养殖
C.城镇建设和养殖 D.盐业与未利用地
9.广东省围填海类型中未利用地面积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难以利用 B.相对过度开发
C.国家未审批利用 D.预留土地生态修复
10.围填海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渔业产量锐减 B.海洋矿产开发减产
C.海水盐度变化较大 D.红树林破坏较严重
解析:8.C 9.B 10.D 第8题,通过表中不同类型围填海所占比例得知,城镇建设占34%,养殖用海占31.5%,两者占比最大,C正确。第9题,围填海土地主要用于经济活动,不存在土地难以利用的问题,A错误;广东省围填海中未利用地得到了国家审批开发,C错误;没有利用的土地与生态修复不相关,D错误;十年间,围填海土地有近五分之一未利用,说明围填海缺乏规划、审批不严、相对过度开发,B正确。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围填海土地部分用于养殖,渔业有可能增产;围填海有利于近海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海洋矿产的开发;围填海的面积毕竟有限,对于面积广大的海洋而言,海水盐度受影响较小;围填海会破坏近岸海域生物的生存环境,广东省海岸多为热带海域,红树林分布多,受破坏较大。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18 559 万千瓦,同比增长20%。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装机量13 058万千瓦,同比增长16%;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量(特指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系统以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5 502万千瓦,同比增长31%。下表示意2019年6月末全国前十名光伏发电统计信息。据此完成11~13题。
序号 | 省区 | 全国占比 | 序号 | 省区 | 全国占比 |
1 | 山东 | 7.74% | 6 | 青海 | 5.81% |
2 | 江苏 | 7.57% | 7 | 新疆(含兵团) | 5.74% |
3 | 河北 | 7.11% | 8 | 河南 | 5.45% |
4 | 浙江 | 6.66% | 9 | 内蒙古 | 5.27% |
5 | 安徽 | 6.22% | 10 | 山西 | 5.26% |
11.材料信息反映出我国光伏发电的现状是( )
A.集中在西北地区
B.光伏发电装机量趋于停滞
C.发电成本居高不下
D.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较快
12.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优点有( )
①受地域限制小 ②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小
③受配电系统影响小 ④发电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新疆、青海、内蒙古分布式光伏发电量全国占比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技术水平低 B.太阳能资源匮乏
C.地广人稀 D.缺乏工业生产用电
解析:11.D 12.A 13.C 第11题,根据表格可知,我国光伏发电集中在东部地区,A错误;根据材料“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18 559万千瓦,同比增长20%”可知,光伏发电装机量依然在增长,B错误;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电成本会降低,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量同比增长31%,发展较快,D正确。第12题,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一般建在用户场地附近,受地域限制小,①正确;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需要远距离输电,输电损耗大,分布式光伏发电可直接并入电网,损耗小,②正确;根据材料“在配电系统以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可知,分布式光伏发电受配电系统影响大,③错误;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分布式光伏发电量小,④错误。第13题,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但是人口稀少,一般发展集中式光伏发电,并向东部输送电能,C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千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劳动力、科技和物质投入等因素有关。下图为1999—201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图。
(1)指出1999—201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并说明该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上升趋势,简述我国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
(3)说明我国不能过度依赖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保证粮食安全的原因。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1999—201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减少,造成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受收入的影响,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粮食作物面积减少;出于生态保护的原因,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第(2)题,虽然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我国粮食总产量还是保持增长。主要措施有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粮食单产;完善农业生产设施等。第(3)题,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国际粮食贸易量有限,难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国际局势变幻莫测,不确定的因素多,进口粮食风险大。
答案:(1)呈减少趋势。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受收入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部分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使耕地面积减少。 (2)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培育和推广高产作物品种;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增加投入,积极防治病虫害;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3)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国际粮食市场贸易量有限,难以满足我国庞大的粮食需求;国际形势动荡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8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3讲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8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2讲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4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8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1讲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中国能源安全,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