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
展开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
考试范围:第一.二.三章;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8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 如图所示,为我国民族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B. 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C. 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 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 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如图.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 )
A. 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B. 沸腾过程需要放热
C. 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
D. 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气压有关
- 下列物品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的是( )
A. 显微镜
B. 照相机
C. 老花镜
D. “拐弯镜”
- 如图所示,小红正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棋子、完全相同。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选用茶色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 茶色玻璃板应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
C. 若能与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等大
D. 在位置放上光屏能接收到的像
- 暑假里,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内拿出一根棒冰,发现包装纸上有一层“霜”;撕开包装纸后,棒冰冒出“白气”。关于这些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 “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C. “白气”是棒冰升华形成的 D. “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 将音叉发出的甲、乙声音信号输入到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内,波形图如图,则( )
A. 甲的音调低于乙的音调 B. 甲的频率高于乙的频率
C. 甲的响度等于乙的响度 D. 发甲、乙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
- 如图所示,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桌面上,在与两个音叉距离相等的位置,放置一个收音设备图中未画出现用力敲击甲音叉,乙音叉也发出较微弱的声音这是“共振”现象,此时收音设备记录了两个声音的数据如下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强弱 | 频率 |
声音 | ||
声音 |
A. “共振”现象说明声音主要传递信息
B. 两个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C. 声音记录的是乙音叉发出的声音
D. 因为没有敲击乙音叉,所以乙音叉没有振动
- 以下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 寒假,小华一家人驾车出去旅行时,小华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出现了一层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后,不一会玻璃上的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 水雾出现在前窗玻璃的内表面
C. 水雾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D. 水雾消失是升华现象
- 小明想拍一张雨后晴空的照片,小华建议他加一块滤色镜,小明应选择 ( )
A. 红滤色镜 B. 黄滤色镜 C. 蓝滤色镜 D. 绿滤色镜
- 科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气泡内主要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 白雾是干冰升华后,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C. 白雾是空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D. 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容器壁发生凝华形成的
- 下列成语对声现象有着生动的描述,其中描述声音响度小的是( )
A. 引吭高歌 B. 低声细语 C. 悦耳动听 D. 曲高和寡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 通过观察下列的声音波形图,______的音调相同,______的响度相同。
- 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 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 如图所示,在光学实验室内,将一辆玩具汽车放置在白色背景板前,拉上窗帘,打开光源,让一束白光照向汽车,发现汽车呈现黄色,这是由于汽车 填“吸收”或“反射”了黄色光.若将另外一束红光照向汽车的影子,则影子区域此时呈现 色.
- 年月,我国最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在北京完成首次试车。氢氧发动机为火箭腾飞提供“硬核”动力,结构简图如图。
为便于运输和储存,通常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的方式将氢气和氧气 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分别储存于火箭的液氢贮箱和液氧贮箱。
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使发动机对火箭持续做功,直至上升到特定轨道,该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______。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 在图中粗略画出晶体的凝固图象。
-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镜面成,请按照要求作答:画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 如图所示,这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在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此时应当将________选填“处向上”或“处向下”调整。
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该时刻的温度是________。
水沸腾时,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气体散发到空气中,里面的气体是________。
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________。
- 在学习吉他的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应选用编号为 ______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应选用编号为 ______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选用其中三根琴弦验证猜想,则组需符合怎样的条件?请在表中编号组填上所缺数据。
编 | 材料 | 长度 | 横截面积 | 编 | 材料 | 长度 | 横截面积 |
铜 | 铜 | ||||||
铜 | 铁 | ______ | ______ | ||||
铜 | 纤维 | ||||||
铜 | 尼龙 | ||||||
铜 |
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 火车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若火车速度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司机在鸣笛后听到自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则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多少?当听到自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又是多少?
- 一辆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面山崖的处鸣笛,经过后在处听到回声。若汽车长度忽略不计,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求:
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
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汽车行驶的速度。 - 如图,灯距地面的高度为,身高为的人自路灯的正下方经过,看到自己头部的影子正好在自己脚下。如果人以不变的速度匀速向前走,人头由到,则人头部的影子由运动到。证明:人头部影子的速度为
- 如图所示,、两地相距,是与连线平行的一条小河的河岸,到河岸的垂直距离为,小军要从处走到河岸取水然后送到处,他先沿着垂直于河岸的方向到点取水,再沿直线到处.若小军的速度大小恒为,不考虑取水停留的时间.
求小军完成这次取水和送水任务所需的时间.
为了找到一条最短的路线即从到河岸和从河岸到的总路程最短,可以将看成一个平面镜,从点作出一条光线经反射后恰能通过点,请你证明入射点即为最短路线的取水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唢呐前端的喇叭减少了声音的分散,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2.【答案】
【解析】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烧瓶内气体温度降低,烧瓶内的水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故水又能重新沸腾,本题选D.
3.【答案】
【解析】解: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其原理是光的折射,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属于光的折射,老花镜是凸透镜,其原理是光的折射,故ABC不合题意;
拐弯镜是凸面镜,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正确。
故选:。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照相机、老花镜是凸透镜,其原理是光的折射,拐弯镜是凸面镜,其原理是光的反射。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4.【答案】
【解析】解:、选用茶色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来探究,既能看到棋子又能看到棋子的像,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故A正确;
B、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棋子都不可能与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故B正确;
C、棋子与棋子的像能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故C正确;
D、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属于虚像,无法利用光屏承接,故D错误。
故选:。
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距等于物距,物像等大;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5.【答案】
【解析】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棒冰表面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正确,不正确;
、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D不正确。
故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熟练掌握。
6.【答案】
【解析】解:对比两图可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即发甲、乙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
乙图中的振幅相对较大,甲图中的振幅较小,所以乙的响度大,甲的响度小,二者响度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只有D正确,ABC错误。
故选:。
振幅影响响度,频率振动快慢影响音调;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对比两幅图进行解答。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对其影响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共鸣、音调和声音的产生。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相同,音调相同;
从声音的强弱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
A、“共振”现象说明声音主要传递能量,故A错误;
B、音调跟频率有关,两个音叉发出的声音频率相同,两个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故B正确;
C、声音比声音强,所以声音记录的是甲音叉发出的声音,故C错误;
D、用力敲击甲音叉,乙音叉也发出较微弱的声音这是“共振”现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以乙音叉发生了振动,故D错误。
8.【答案】
【解析】
【分析】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解答】
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小冰晶或液化成小水滴,小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及与空气摩擦生热,再熔化成水滴落下来,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C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D错误。
9.【答案】
【解析】解:
、在冬天,车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雾气,故AC错误,B正确;
D、打开除雾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玻璃上的小水滴会汽化为水蒸气,车窗玻璃就清晰了,故D错误。
故选:。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和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0.【答案】
【解析】小明想拍一张雨后晴空的照片,也就是只能看见蓝盈盈的天,所以应该加一块蓝滤色镜,只能让蓝光透过.
11.【答案】
【解析】解:
由题意可知,“气泡”内主要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是水蒸气,故A错误.
水面上方的白雾是干冰升华时,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C错误
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容器壁发生凝华形成的,故D正确.
12.【答案】
【解析】解:
A、引吭高歌,说明声音比较大,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A不符合题意;
B、低声细语,说明声音比较小,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B符合题意;
C、悦耳动听指声音的音色好听,故C不符合题意;
D、曲高和寡,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一般人唱不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从成语的含义分析哪个成语表示声音大小即可。
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与声音的三个特性相对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3.【答案】A、、 、、
【解析】解:音调和频率有关,响度和振幅有关;
相同时间内,、、的振动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因此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
音调和频率有关,响度和振幅有关。
读懂波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14.【答案】液化
汽化或蒸发
【解析】解:墙壁瓷砖上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15.【答案】反射
红
【解析】解:汽车呈现黄色,是因为当白光照射汽车时,汽车只能反射黄色光.背景板上汽车的影子是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如果将一束红光照射到汽车的影子上,由于背景板是白色的,能反射所有的色光,故此时影子区域呈现红色.
易错警示
背景板上汽车的影子,只是白光没有照射到的地方,而不是黑色的物体.
16.【答案】液化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析】解:为方便运输和储存,通常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的方式将氢气和氧气液化后分别储存于火箭的液氢贮箱和液氧贮箱;
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使发动机对火箭持续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故答案为:液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物质从气态到液态为液化;
根据能量的变化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本题考查液化现象以及能量转化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
17.【答案】解:晶体是液体时,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达到凝固点,继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凝固结束后,继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如图:
【解析】晶体液体的凝固特点:晶体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18.【答案】
【解析】解:
19.【答案】处向上;
;
水蒸气;
吸热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此题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水沸腾的特点。
在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并要求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温度计读数,注意要先认清其分度值;
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解答】
实验中,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因此该小组应适当将处向上调,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
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温度计的示数是;
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水沸腾时液体水快速汽化,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将酒精灯撤去,水会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的过程需要吸热。
故答案为:处向上;
;
水蒸气;
吸热。
20.【答案】A、、 、、 改变同一根琴弦的松紧程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比较音调
【解析】解: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可选择、、进行研究。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
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C、、进行探究,则表格中长度为,横截面积为;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长短、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改变同一根琴弦的松紧程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比较音调。
故答案为:、、;、、;;改变同一根琴弦的松紧程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比较音调。
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实验探究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不变。
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实验中经常用到,一定要掌握。
21.【答案】解:由可知,声音传播的路程:;
火车的速度:,火车行驶的路程:;
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
听到自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
答: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当听到自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
【解析】利用计算出声音传播的路程和火车行驶的路程,声音传播的路程加上火车行驶的路程等于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的倍;
声音传播的路程减去火车行驶路程等于听到自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的倍。
此题考查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利用求火车和声音在传播的距离、是本题的基础问题,找到与、和与离、的关系是关键。
22.【答案】解:汽车与鸣笛声的传播时间:,
由得,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
;
由题意可知,,
汽车行驶的路程:,
汽车的速度:
答: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
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解析】已知空气中的声速和声音传播时间,可算出声音传播的路程;根据汽车行驶路程和声音传播路程之和等于,可得到汽车行驶的路程;由于汽车行驶与声音传播的时间相同,根据速度公式可算出汽车的速度。
解答此题关键要明确:汽车行驶与声音传播的时间相同;汽车行驶路程和声音传播路程之和等于。
23.【答案】证明:
如图,和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则有:;
因为人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人的头也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
将式代入式,得:
;
由于是不变的,因此人的影子从点到的过程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人头部影子的速度为。
【解析】根据题意,设路灯在处,人沿水平的地面向右运动,路灯距地面高度为,人的高度为,人步行的速度为,经过的时间为,则:
人在路灯的正下方时,人头顶在处,人的脚在处,人头顶的影子也在处;
人不在路灯的正下方时,人头顶在处,人头顶的影子在处;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就可以解决该问题。
本题由生活中的影子设景,以光的直线传播与人匀速运动整合立意,解题的难点是如何借助示意图将动态过程静态化,运用几何知识得出位移规律,再结合运动模型特点进行判断。
24.【答案】解:
如图所示,小军通过的路程是,此时,,根据勾股定理可知,
故小军通过的路程, 据所得需要的时间
.
作出发光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像点,连接、交平面镜于点,沿画出反射光线,连接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图中点就是入射点.
由图可知,的连线是线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此时之间的距离最短;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此时,且与有一条公共边,可知≌,即,故,即此时点是最短路线的取水点.
【解析】见答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2W,6W,【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标准难度)(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答案】A,【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