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原卷版).docx
    •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解析版).docx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01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02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03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01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02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九板块语言文字运用第四讲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解析版docx、第九板块语言文字运用第四讲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
    【知识精讲】
    一、 修辞知识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句一般应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2.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甲(本体)像(比喻词)乙(喻体)。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典型的形式:甲(本体)是乙(喻体)。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乙(喻体)代甲(本体)。例如: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比喻的作用
    正确使用比喻,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4.使用比喻时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用生僻的事物设喻。
    (2)要抓准相似点。比喻的关键是“相似点”,没有相似点的比喻不能成立,相似点模糊不清也会造成费解。反过来说,理解一个比喻句,根本就在于抓准“相似点”。
    (3)要注意感情色彩。比喻常常体现说话人的感情倾向,倾向错了,就会影响比喻的效果。
    5.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都不是比喻句
    (1)同类比较。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2)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表示想象。例如:她仿佛听到她的心脏非常厉害地跳着。
    (4)表示列举。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5)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具有的。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具体的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
    (1)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
    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无数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
    (2)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
    正确使用比拟,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蕴涵丰富,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人或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人或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使用比拟时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情绪相悖。
    (2)用于比拟的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的特征。
    (3)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于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
    5.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点在于: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即“比方”),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例如:
    古老的神州是一只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这句是比喻句,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如:
    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这句则是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是拟人。
    (3)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2.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3)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
    (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6)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7)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借代的作用
    正确使用借代,或以简代繁,或以实代虚,或以奇代凡,或以事代情,能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使用借代时应注意的问题
    (1)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的特征。
    (2)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3)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5.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处:
    (1)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的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2)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3)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 ××”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
    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2.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事。例如: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瑞雪兆丰年。看着这漫天飘舞的雪花,大家已经看到了来年的好收成。
    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馒头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恰当地使用夸张,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4.使用夸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种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2)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和事实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夸张还是在说事实。
    (3)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4)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使用夸张。
    (5)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5.比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是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用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使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2.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1)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1)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1)成分对偶。例如: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4.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常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种类
    从结构上,排比常分为三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复句排比。例如:
    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
    3.排比的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2)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要求以平仄对仗为佳。
    (3)排比的各项多由相同的词语来勾连,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4)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可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例如:
    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
    (八)反问
    1.反问的特点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时也用感叹号。
    2.反问的种类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它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3.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2)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
    (九)反复
    1.反复的特点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加深读者印象的一种修辞手法。
    2.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如: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
    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反复的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同时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又可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音韵上具有回环美。
    二、高考题型
    (一)修辞手法的判定
    1.方法
    修辞手法的考查,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判断语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答题的具体方法为“比对法”,就是将文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与题干选项中所列举的修辞手法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选定答案。
    2.步骤
    答题可分两步走。第一步:细读细析。细读文段,明了语境,根据语境,仔细分析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列举出语段中使用的所有修辞手法。第二步:比对选定。将列举出的修辞手法与各选项的内容逐一比对,排除错误项,选定答案。
    (二)修辞手法的分析
    1.方法
    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为:结合语境、句子结构与含意,从特征入手,按要求对句子所用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步骤
    解答此类题,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读语段,明大意,了解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
    第二步:根据语境,推敲句子的结构与意义,准确把握句子的含意。
    第三步:按照要求,根据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特点、类型、作用等,联系句子的含义和语境组织语言作答。

    【对点精练】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A.比喻 排比 夸张
    B.比喻 排比 比拟
    C.比喻 夸张 借代
    D.比喻 比拟 借代
    2.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写出“本体”和“喻体”,并揭示其相似性。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混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子做妖魔做神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块平实的大地;在妖魔和神仙之间,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她的全部灾难,便由此而生。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料!


    4.反复即为有意重复,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反复进行简要分析。
    岸边,除了柳树风光无限,芦苇和水草也呈现了强劲的势头。别看芦苇表面枯萎,但你往它的根部看,已经有小生命在萌动,隐约有纤纤玉指粗的芦笋崭露头角。西北的长堤上有一丛竹子,也有几株桃树,却不见桃花,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意境,让我有些失落。但堤上的蒌蒿葱郁,得意地拔出地面,有鹤立鸡群的味道,又让我欣喜。蒌蒿在冬季就依偎在枯草里顽强地生长,一到春天,一些草芽不声不响地顶破泥土,呈现出锐不可当的韧劲和气势。春风一亲吻,小草就长一截;春雨一滋润,又长一截。“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状况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绿草如茵。


    5.试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江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


    6.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画。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A.比拟、比喻、夸张
    B.对偶、借代、夸张
    C.对偶、借代、排比
    D.比拟、比喻、排比
    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家和万事兴”的观念根深蒂固。然而随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经济理性”的观念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动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解体,一至两代人构成的“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模式渐渐成为主流。但受几千年传统思想积淀的影响,一个两代人的小家庭与整个大家庭连枝带叶,无论对内或是对外,对亲或是对疏,面临的种种关系都似乎尤为复杂。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在前不久,大连疫情就出现过“1传11+33”,一名感染者通过一次家庭聚会造成11人全部感染,之后这些人又传播到所居住的楼道单元住户及其他社会接触人员,造成33人感染。这次吉林“1传102”,传播链条更长,传播人数更多,根据通报,感染者曾与长春、通化两地的几场所谓的“养生培训”有密切关联,且涉及培训的感染者大多是老年人。梳理这些“超级传播”的传播链条,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聚集”。
    A.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B.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C.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0.下列对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漫漫人生路,有谁能说自己是踏着一路鲜花,一路阳光走过来的?又有谁能够放言自己以后不会再遭到挫折和打击?成功的背后往往布满了荆棘和激流险滩。有的人因一时受挫就轻易地退出“战场”而懊悔不已;有的人一味沉溺于失败而在人生的泥潭越陷越深;有的人因害怕失败而与成功渐行渐远。这些人,永远不会追求到心中的梦想。是退却,还是前行?我想朋友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A.比喻 排比 借代
    B.反问 排比 设问
    C.比喻 借代 拟人
    D.反问 拟人 设问
    11.下列对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A.夸张 对偶 排比
    B.比拟 夸张 借代
    C.排比 对偶 比喻
    D.排比 比拟 比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世间任何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一朵花,一棵草,一只蝼蚁,一缕残阳,都在天地光阴里默默生长,在风霜雨雪中让自己越来越丰盈饱满。人也是如此。一个人,若能够摆脱欲望对生命的钳制,宁定心神,遗忘万物;让心如汪洋中的一叶扁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必能目及万里,思接千载,在直觉的把握中,与自然之道相融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就是禅宗中所说的“见独”。
    生活在尘世,就如置身于染缸之中,在摇荡奔突中,难免会沾上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认同了这些花花绿绿,久而久之,以为这些斑斓的色彩就是自己本来的颜色,或者正是自己需要的颜色,于是处心积虑,再往更热闹的去处去,追求更多更斑驳的色彩,直至追逐一生,回过头才发现自己已变成模糊的一片,再也看不清本来的面貌。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常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获得的日积月累的各式古物藏品,在斋室灯光下独自把玩,从中领略鉴赏的愉悦?是坐拥奇珍,秘不示人,享受独有的自我陶醉?抑或是期待成为声名远播的大鉴赏家,获取藏家众星捧月般尊敬的荣耀?也许是,也许都不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收藏之路其实是充满苦涩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这条不归之路,你便注定从此心灵备受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的无尽煎熬。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15.请简要分析下面这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书院何以取名“逸迩”?创办人高金平先生说,逸迩阁书院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为“一二”的谐音。意思是希望有更多图书馆能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祖国大地上涌现,实现全民阅读的好景象。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人类历史上,是夜空跨越时间与空间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文明曾因暗夜与星空孕育出最精彩的故事。然而在现代化城市,灯光驱逐了暗夜,月亮和星星也黯淡了光芒。人们对夜幕降临的感知不再是仰望天上的明月繁星,而是灯火璀璨的摩天大楼和流光溢彩的霓虹广告。人们往往对废气、废水和噪声等显性污染比较敏感,而对光污染危害却浑然不觉。事实上,亮如白昼的夜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文化美感及生态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危害不可小觑。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初升,层层叠叠的山脊在阳光下闪耀,西边的山体却融化在浓重的阴影里。一明一暗,刀砍斧切,是对比强烈的巨幅版图。一条名叫前河的小河,就陷落在阴影的最深处。它由东向西,与大巴山圆弧垂直。如果说大巴山圆弧是一张弓,前河就是搭在弦上的箭。大巴山圆弧是地壳运动中南北板块挤压的结果。前河经年累月地流,手术刀样拦腰剖开大巴山,把深藏地壳之下的那些三明治或者千层饼状的层理,完整地袒露开来。于是,那些千奇百怪的褶皱,像大自然鬼斧神工打造的岩画或者壁画,就一幅一幅地挂在大峡谷那些绝壁上。于是,百里大峡谷就成为百里展线,成为百里画廊,成为雄甲天下的“褶皱博物馆”。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海湖不仅是“水一鸟一鱼”共生的生态乐园,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湖重要的水生态系统和水气循环过程,与祁连山冰川、森林、草原、湿地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套生态系统,对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西部地区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蓝天、白云、雪山、草原以及多彩的民族风情,青海湖这个高原湖泊是一块珍贵的“蓝宝石”,处处彰显着生态之美,吸引着无数游人驻足。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南的风景,处处可爱,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你看,在这一个秋尽冬来的寒月里,四边的草木,岂不还是青葱红润的么?运河小港里,岂不依旧是白帆如织满在行驶的么?还有小小的水车亭子,疏疏的槐柳树林。平桥瓦屋,只在大空里吐和平之气,一堆一堆的干草堆儿,是老百姓在这过去的几个月中间力耕苦作之后的黄金成绩,而车辚辚,马萧萧,这十余年中间,军阀对他们的强取豪夺、掳掠奸淫……从头细算起来,哪里还算得明白?江南原说是鱼米之乡,但可怜的老百姓们,也一并的作了那些武装同志的鱼米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惊蛰一来,春雷阵阵,草木纷纷萌动。其实,雨水节气刚落地,柳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绽出了新芽。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小草呢,“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昨日的印象,今天再去瞧瞧,已经是 “浅草才能没马蹄”了。远山在冬天时是苍翠的,有些深沉,春天来到后不久,就满眼葱茏了。如果阳光再眷顾一段时间,那将满眼斑斓,叫人好生向往。
    下列各项中,与“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鼓声一阵急,一阵缓。
    B.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相关学案

    第五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第八讲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五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第八讲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讲练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八讲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解析版doc、第八讲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讲 标点符号的作用-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讲 标点符号的作用-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九板块语言文字运用第三讲标点符号的作用解析版docx、第九板块语言文字运用第三讲标点符号的作用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七讲 语句扩展与语段压缩-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七讲 语句扩展与语段压缩-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九板块语言文字运用第七讲语句扩展与语段压缩解析版docx、第九板块语言文字运用第七讲语句扩展与语段压缩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202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