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课题 | 登飞来峰 | |||
教学指导 |
本诗是作者王安石登高望远后而作,从王安石的背景材料来看,登飞来峰时应该正是他踌躇满志之时,这首诗表面是即景说理,说的是站得高看得远,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登高诗”往往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借登高一吐胸中志向。在朗读诗歌时,应读出王安石的豪情和壮志。 | |||
教学目标 |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 2.从诗歌的重音着手读好诗歌,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3.体会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 |||
教学重点 |
1.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 2.通过重音体会作者在诗中投入的情感。
| |||
教学难点 |
通过“知人论世”深入学习本诗,体会诗歌中深刻的哲理内涵。 | |||
教学设计 | ||||
教学环节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教师复备栏 | |
导入定向 | 一、导入:出示鹳雀楼图片。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鹳雀楼图片(图片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交流引读:同学们,春秋佳日,古人特别喜欢登高望远,登则必有诗作。或是伤春悲秋,写尽心事;或是感怀历史,凭高吊古;或是怀人相思,满目愁绪。正如我们看的这幅图和这图上的诗句,是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两句诗不同于伤春悲秋,不同于感怀历史、凭高吊古,不同于满目愁绪,而是传达出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 不同的诗作所表现的情感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登飞来峰》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登高望远的佳作。诗中作者的情感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板书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杭州,写下此诗。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
小组讨论并推出代表分享自己爬山登高的经历或是想象如果是自己登高望远会看到什么景象,有什么感受。(抽取两组)
学生举手谈谈自己认识的王安石,可以是诗、故事等
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快速阅读并感受。 |
| |
引领自学 | 二、学诗 1.读题: 飞来峰: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题意:登上飞来峰 2.读诗: (1)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跟读。 找出重音(板书):千寻、日升、浮云、最高层 从这些需要重读的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我们先从诗句含义开始学习。 (2)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3.翻译小能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板书:借景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板书:明理)
|
跟读后,学生放声自读课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找出重音,并示范朗读。
小组内尝试翻译诗句,并派代表交流。
|
| |
探究展示 | 三、深入感知 1.我们把诗意读懂了,了解作者情感也就有些把握了。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要重读呢?(千寻、日升、浮云、最高层) 千寻:古代八尺为寻,千寻,极写塔之气势高峻。 日升:旭日东升。诗人借眼前景,极写自己志向远大、豪情满满。 【明确】塔高千寻、鸡鸣日升由实到虚,寓意美好的政治前程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代指艰险小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最高层:写出了诗人矢志不移的强大的精神境界。 【明确】浮云寓意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最高层指政治的最高决策
本诗首句点明了地点——飞来峰,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诗主旨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课件跳转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变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
小组合作探究重读问题并在班上交流。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重音重读,可视情况联系诗意,背诵全诗。
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得出本诗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学生了解什么是“知人论世”,进一步体会后两句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在朗读过程中读出王安石的豪情和壮志。 |
| |
训练达标 | 1.背诵全诗。 2.通过对诗中哲理的领悟,写一写怎样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 可作为课后作业 |
| |
总结反思 | 至此我们学完了王安石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知道了王安石将登高之感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相结合。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同学们,学完这首诗,我们应该学习作者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的情怀。 |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学习的感受。
|
| |
板书设计 |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借景铺垫 “实” “虚”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明理
|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导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有关资料,预习设计,朗读课文,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合作探究,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测,独立学习后分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导学案,共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