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化学第三节 氧气教案及反思
展开《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是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氧气》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设计理念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前提。
本节课首先以猜谜语引入课题,再通过教师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及导学案提供的信息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然后通过三个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最后学习了氧气的用途。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提供给学生完成任务及合作交流的的空间和时间,让问题层层深入、思维环环相套,使整节课内容直观、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脑海,转化为学生的内力,而且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空气的成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氧气的有关性质问题,内容主要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化反应,氧化物,氧气的用途。
1、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但学生对它了解并不深入,教材把它放在第四单元第三节,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课题先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在总结出氧化反应和氧化物的概念,最后总结氧气的用途,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2、从能力培养来说: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即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探究氧气的密度,溶解性,三态的变化,再到观察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由浅入深,为后面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3、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详细的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物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具备认知基础:
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经过本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缺乏系统了解。
2 、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基础:
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初步学会了药品的取用,但基本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在本课题中,有较多的实验,这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更多仪器,并学习仪器的规范操作。
3、非认知因素分析:
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心理基础。直观的实验现象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感官刺激,但他们往往分析不到问题的本质,所以教师如何设置问题的梯度,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到本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通过碳、铁丝,蜡烛的燃烧实验的文字表达式,理解氧化反应和氧化物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五、重点、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确立依据:根据教材的地位及课标的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后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学习基础。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确立依据: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描述实验现象、化学性质等知识,但由于知识的前设效应,又会给本节内容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学生虽然已基本建立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理念,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难点突破: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感性认识,通过一系列有梯度的教学设问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实和理论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水到渠成,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据这一教育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提问题法、分析推理法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七、学习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问题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等活动指导学生学生灵活运用实验法、类比法、归纳总结法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八、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氧气(12瓶)、木炭、铁丝、蜡烛、细沙、酒精灯、燃烧匙、集气瓶、坩埚钳、砂纸。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预期效果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 (以谜语导入新课) 看不见,摸不着, 呼吸作用它参加, 说它是宝真是宝, 动物植物离不了。——打空气中一物质
| 思考,发言。 | 创设和谐轻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从而引出本节研究的内容。 |
|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氧气,我们会怎么样?既然氧气对我们这么重要,那我们一起来学习氧气的性质吧!
| 思考,回答 | 让学生知道氧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 复习旧知:物理性质 | 回忆 | 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知道学习新知的方法 |
思考阅读 物理性质
| 1、展示一瓶氧气 2、[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2)[教师提供资料]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4)水有三态变化,氧气呢?探究氧气物理性质 |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从已知的向探索末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 复习旧知:化学性质 | 回忆 | 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知道学习新知的方法 |
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实验 | 指导学生做碳、铁丝、蜡烛在空气、氧气燃烧的实验方法,提示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 分组实验 细致观察 | 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美。 |
小组实验并研讨、交流 | 引导 | 1、描述实验现象。 2、以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说明了什么? |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破难点。 |
分析归纳 形成概念
| 点评 | 讨论得出氧气化学性质和文字表达式的特征,归纳得出氧化物、氧化反应概念。 |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
随堂练习 巩固提高 | 精讲点拨 | PPT精挑习题 | 进一步达到课程目标。 |
复习性质 学得用途 | 1、复习氧气性质 2、图引导学生讲出氧气各种用途。 | 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寻找表达氧气用途最佳的词语。 | 培养学生阅读,总结概括能力,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重要化学思想。 |
过程回顾 师生总结 | 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何体会? 2、补充说明。 | 小结、交流 (不要求每个学生回答完整,但要求一定要参与)。 | 让学生体会知识脉络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
习题检测 | 检测抢答题 | 小组举手抢答 | 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本节课内容,掌握学生学习程度,为以后复习方向打基础。 |
布置作业 |
课本93页第1、2、3题。 |
十、板书
4.2.2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3、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与大多数物质发生反应。
三、氧化反应
氧化物
四、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十一、作业
课后习题
十二、教学反思
氧气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化学性质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碳,铁丝,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而分析其原因,使学生能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找出物质相互间的反应规律,最后总结出氧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才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但是在讲这节课前一定要提前准备足够多瓶的氧气,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 氧气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 氧气优秀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氧气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氧气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提出问题,提供资料,探究实验,分组实验,学生合作实验,合作探究,问题讨论,学生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氧气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氧气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化学性质 设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