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导学案
展开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 认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2.科学精神 | 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
知识脉络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规律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方式的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①生产力
A含义: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B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②生产关系
A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B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2、规律Ⅱ——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
结论: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
1、社会发展的实现途径——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②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通过改革解决)
2、认识“我国的改革”
(1)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强大动力)。
(2)改革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错点透析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解析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
3、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
解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
解析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7、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解析 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8、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解析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9、改革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解析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题必背
1、如何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
①含义: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②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生产关系
①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②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2、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3、如何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答:(1)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8、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
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如何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解决
①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改革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5)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5、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知识
答:(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决定、反作用)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学案设计,共2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知识拓展,高考真题,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导学案: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导学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