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01
    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02
    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03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初三一模

    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 11 小题,共 27 分。1-4 小题,6-7 小题,每题 2 分:5 小题,8-11 小题,每题 3 分)

    1.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chéng)    (zhuō)    (dì)    词夺理(qiǎng)

    B. (kàn)    (bān)    (pán)    然而止(gá)

    C. (cù)    (tuì)    (xī    而至(zhǒng)

    D. (xǐ    (qián)    (kè)    有益(juàn)

    【答案】D

    【详解】Azhuō——zhuó

    B——jiá

    C——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傅雷的“真”,在前辈学人中     ,一如他吝啬于对人的嘉许。作为一个翻译大家,正是这种品格的照射,使他的译著时时     着人性的光辉。在回忆傅雷的一篇散文中,杨绛先生用简约的笔触,     出了个性传神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A. 喜闻乐见    闪现    勾勒

    B. 有口皆碑    闪耀    勾勒

    C. 喜闻乐见    闪耀    渲染

    D. 有口皆碑    闪现    渲染

    【答案】B

    【详解】“喜闻乐见”意思是喜欢听,乐意看。“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根据意思和语言环境可以确定第一空应为“有口皆碑”;“闪现”是指瞬间出现,忽然出现。“闪耀”意思是光彩耀眼。据此判断第二空应为“闪耀”;“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渲染”比喻夸大地形容。据此判断第三空应为“勾勒”。

    3. 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闭馆七十多天后,故宫博物院的午门为中国网友打开。②4月5日,故宫联合多家媒体首次进行网络直播,以这种特殊形式揭开庆祝 600 年华诞。③此次直播的主题是“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④镜头中,故宫里怒放的海棠、丁香掩映在红墙黄瓦蓝天下,俨然是这座宫殿的主人。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答案】B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第②句“以这种特殊形式揭开庆祝 600 年华诞”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序幕”。

    4. 下列句子空格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总有人质疑:“认识植物有什么用其实熟知一些草木之名,有叶并不是为了它们的功用而是从中找到一份情感寄托。当我们从小区绿地经过的时候,看到的就不会是一丛丛无味的绿色,也不会是一朵朵乏味的花儿,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一群群熟识的老友苦荬菜刚刚褪掉黄色的花瓣,月季花即将为花园增添彩虹般的色彩,而樱桃的果子已经被小朋友们觊觎了很久每一片叶子、每一片花瓣、每一粒果实都在向你讲述它们的生活和变化, 而这一切都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

    A.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答案】A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质疑”“认识植物有什么用”两处可以确定①处应为问号、后引号;“有叶并不是为了它们的功用”“而是从中找到一份情感寄托”两句构成的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单句,所以②处应该是逗号;后文中“荬菜刚刚褪掉黄色的花瓣,月季花即将为花园增添彩虹般的色彩……”是对“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一群群熟识的老友”一句的解释说明,所以③处应该是冒号;④处应该是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5. 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这首诗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B. 颔联中的“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和雄伟挺拔的气势。

    C. 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平静的心情和开阔的眼界。

    D. 诗人通过指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子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答案】C

    【详解】C.“表现了诗人平静的心情”理解有误,应该是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

     

    阅读文章《古人的智慧—榫卯》,完成下面小题。

    ①俗话说“榫卯万年牢”,不用一颗铁钉,仅靠榫卯工艺,便可做到扣合严密、间不容发、天衣无缝,使用百年而依旧坚固美丽,榫卯结构在我国建筑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可以说,榫卯工艺是堪称媲美京剧的中国国粹,不仅外形精致唯美,而且遵循力学原理,实用性极强,不易锈蚀又方便拆卸。

    ③榫卯结构历经数千年发展,其中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首先,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妙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

    ④历数榫卯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⑤榫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含而不露,透露着儒家思想的平和中庸;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又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榫卯技术表象背后隐含着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6. 对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写作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榫卯结构历经数千年发展。

    B. 什么是榫卯结构。

    C. 榫卯结构的优势。

    D. 榫卯结构中蕴含的思想。

    7. 对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引用俗语,说明了榫卯结构最重要的特点——结构复杂。

    B. 第二段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榫卯。

    C. 第三段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结实耐用。

    D. 第四段使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榫卯的三大类型。

    8. 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榫卯是中国古代制作家具的结构方式,榫卯工艺堪称中国国粹。

    B. 历经数千年发展,明清家具的制作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

    C. 榫卯的构成方式十分丰富,每种类型的榫卯里面又包含有很多种具体的构成方法。

    D. 榫卯中透露着儒家思想的平和中庸,又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

    【答案】6. C    7. A    8. A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段③中通过“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引出了对榫卯结构的优势的说明。

    A.文段开头虽然提到了“榫卯结构历经数千年发展”,但这是为了引出“榫卯结构的优势”;

    B.文段②写到的是什么是榫卯结构;

    D.榫卯结构中蕴含的思想是文段⑤的内容;

    7题详解】

    A.“结构复杂”一句理解不够准确,“榫卯万年牢”通过引用俗语,应该突出的是榫卯结构的结实耐用。

    8题详解】

    A.“榫卯是中国古代制作家具的结构方式”“榫卯工艺堪称中国国粹”表述不严密,原文是“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工艺是堪称媲美京剧的中国国粹”。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人(仅仅,只) B. 便还家(要求)

    C.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必) D. 太守(拜访)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 忽桃花林 B. 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C. 无论魏晋 D. 太守即人随其往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结尾“遂迷,不复得路”,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B. 桃花源中优美的环境、富足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让作者十分向往。

    C. “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样和的心情。

    D. 文中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答案】9. B    10. C    11. D

    9题详解】

    B.“便要还家”翻译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一个通假字,同“邀”,邀请。

    10题详解】

    A.“逢”意思是“遇到”,与今义相同;

    B.“怡然自乐”与今义相同;

    C.“无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是“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古今异义;

    D.“遣”意思是“派”,与今义相同;

    11题详解】

    D.“现实社会”理解有误,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从而寄托了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2.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 (《赤壁》)

    (4)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春望》)

    (6)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___.(《卖炭翁》)

    (7)请将下面以“夜”为主题的“飞花令”补充完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答案】    (1). 山重水复疑无路    (2). 云生结海楼    (3). 铜雀春深锁二乔    (4). 沉舟侧畔千帆过    (5). 家书抵万金    (6). 两鬓苍苍十指黑    (7). 随风潜入夜    (8). 夜泊秦淮近酒家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疑”、“抵”、“近”的书写,这些都是易错字,要重点识记。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①往先:指先前往表达心意。先,致意,问候。②累(lèi):烦劳。③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④涂:泥。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庄子持竿不          )(2)吾楚有神龟(         

    14. 翻译文中画线句。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5. 这则故事中“神龟”的两种存在状态是什么?庄子以此为喻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3.     (1). (1)回头,回头看    (2). (2)听说   

    14. 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15. “神龟”的两种存在状态是死后“藏之庙堂之上”(或:死为留骨而贵)和“曳尾于涂中”(或: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以此为喻一方面拒绝了楚王的要求,一方面表明自己追求自由的心志。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庄子持竿不顾”翻译为“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顾”意思是“回头看”。“吾闻楚有神龟”翻译为“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闻”意思是“听说”。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句中“往矣”意思是“走吧”,“曳”意思是“拖,拽”,“涂”意思是“泥”。据此翻译即可。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通读文章,可以搜集到神龟的两种生存状态,一是“死为留骨而贵”,即“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一是“生而曳尾涂中”,即“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这里庄子用神龟作喻,意思是表明自己要像神龟一样过平淡、自由的生活,言外之意也就是拒绝了楚王的要求。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生命深处的火盆》,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深处的火盆

    包利民

    ①火盆已在记忆里渐行渐远,如岁月深处一只凝望的眼,那份温暖依然穿透时光的阻隔,落在我满是眷恋的心上。

    ②黑龙江的冬天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冷,特别是在几十年前,比之现在更要冷上许多。那时的农村还比较贫穷落后,火盆便成了每一家必备的取暖之物。火盆多为泥制,一般用黄土烧成,它就摆在火炕中央,盛着暖暖的思绪。每日早起做过饭后,便把灶坑里的余火扒出,装进火盆,压实,便有了一天的火热。好一些的人家,已有了铁制和铜制的火盆,可是我更衷情于泥火盆,它可以直接放在炕上,不必用支架撑着。它和火炕融为一体,便觉得热量也会源源不断。

    ③冬季日短且无农事,全家人便围坐在土炕上,中间一盆红火,让每一颗心都充满了温暖。身下的土炕也是滚热,透过窗玻璃上未融尽的霜花,看到外面大雪飞扬,北风呼拉拉地吹动着窗棂,便会有一种人在天堂的感觉。我们小孩子便缠着祖父讲故事,那些不知多少年前的传说我们百听不厌,祖父长长的铜烟袋时而轻轻地在火盆上磕碰,抖落掉烟灰,然后再挖上一袋新烟,伸进盆中的炭火里猛吸几下,嘴里吐出浓浓的烟雾,也吐出许多我们渴望着的故事。

    ④我们小孩子常常不顾寒冷,走东家串西家,每一家都烧着火盆,一些老太太便会聚在某一家,团团围坐在炕上,每人一杆长烟袋,都伸向火盆。她们唠着那些千年不变的家常,猫就蜷卧在旁边,每一根亮亮的毛都惬意地映着点点的火光。我们冲进每一家,都是先奔火盆而去,几双小手拢在上面,待寒气去尽,才跑出房门。每一只火盆的片刻烘烤,都能让我们在冰雪里疯玩上好长时间。

    ⑤祖父有一个精巧的铜酒壶,每到饭前,他都会将装满了酒的壶放在火盆里,就那么笑咪咪地看着。直到壶口喷出白气,才不顾烫地拿出放在炕桌上,等着美美地喝上几盅。而我们最大的乐趣,则是把土豆埋进火盆里, 然后就在旁边耐心地等。直到看到上面的一层浮灰出现小洞,才把土豆扒出来,已经熟透,剥去焦黑的皮,满屋都是淡甜的香气。或者趁大人不注意时,偷抓上一把黄豆扔进盆里,待其颜色变深浮皮脆裂,急急地夹出。而玉米粒扔进火盆里,只片刻间,便全都嘭地爆开,于是细灰飞扬,弄得满头满脸。我们全不在意,心思全在火盆里那些盛开的花上。

    ⑥火盆只在我的童年里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便被火炉取代。立在房子中间的火炉,更为火热,可是,却少了围坐在炕上的情趣。那只祖父亲手做成的火盆,黯然离开了火炕,蜷缩在仓房的角落里,落满尘埃。它的身上也龟裂了无数,偶有珠网横陈,像那些支离破碎的往事。看着这一样只不起眼的泥盆,很难想象它曾有着那么多火热的岁月,可它曾经盛装了太多家人的欢声笑语,盛装了太多的温暖。如今它已将所有的过往都沉甸成沉默, 更久以后,再没人知道它是什么,它将自己慢慢地遗忘在岁月里。

    ⑦用上火炉的第二年,祖父便去世了。常常想起在火盆旁他给我们讲的那些故事,便有着直入人心的一种暖, 就像火盆里不熄的炭火,一直一直,默默地燃烧在我眷恋的心里。

    ⑧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火盆,甚至连火炉也正被淡忘。可是,在我的心底,火盆永远燃烧着,就像曾经的无数个暖暖的冬日,它就存在于我的心里最柔软处,在世事风寒中,焐热生命的苍凉。

    16. 文章三至五自然段记叙了冬日里火盆旁边的生活。请你认真阅读,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包括标点每空不超过15字)

    (1)全家围坐火盆,感觉人在天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太太围坐火盆唠家常;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那只祖父亲手做成的火盆,黯然离开了火坑,蜷缩在仓房的角落里,落满生埃。

    18.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开头交代写作的主要内容,引起下文。“温暖”“眷恋”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B. 第三段描写窗外大雪和北风,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围坐火盆边的温暖感受。

    C. 第四段中对猫的描写是一处闲笔,目的是反衬出我们在冰雪中疯玩的快乐。

    D. “祖父”在文中反复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E. 结尾“火盆永远燃烧着”是虚写,点明了火盆对于我的重要意义。

    19. 文章中作者所写的“火盆”有何具体特点?作者为什么称之为“生命深处的火盆”?

    【答案】16.     (1). (2)火盆边听祖父讲故事;    (2). (4)孩子们在火盆边烘烤小手;    (3). (5)祖父用火盆烫酒,美美地喝;    (4). (6)我们用火盆做美食。   

    17. “黯然离开”“蜷缩”这些词语充满感情色彩(使用拟人的修辞),将“火盆”赋予了人的情感,描写了曾经给人带来温暖的火盆被遗弃在角落时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写出火盆被慢慢遗忘在岁月里的事实。    18. CD   

    19. 作者笔下的“火盆”是泥制(黄土烧成)的,有热量(能取暖),可以放在炕上。这只“火盆”中留存着作者童年温暖的记忆,在它逐渐退出生活的日子里,它仍然给我带来心底的暖意,伴随我成长。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通读全文,找准需要概括的段落,然后捕捉关键词作答借可。在第③段中,前半部分写了“全家围坐火盆,感觉人在天堂”,后半段写了我们坐在火盆边“便缠着祖父讲故事”,接下来第④段前半部分写了老太太围坐火盆唠家常,后半部分写“我们冲进每一家,都是先奔火盆而去,几双小手拢在上面”,第⑤段写祖父“会将装满了酒的壶放在火盆里”“直到壶口喷出白气”“美美地喝上几盅”,而我们则是围坐在火盆旁烤土豆、烧黄豆、爆玉米等,享受美食。据此概括作答。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那只祖父亲手做成的火盆,黯然离开了火坑,蜷缩在仓房的角落里,落满生埃”一句中的“黯然离开”“蜷缩”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火盆被遗弃的样子,表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火盆被替代的现实。据此理解作答。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C.“是一处闲笔,目的是反衬出我们在冰雪中疯玩的快乐”理解有误,文中写“猫就蜷卧在旁边,每一根亮亮的毛都惬意地映着点点的火光”烘托出了一种安详和谐的氛围;

    D.文章的线索是“火盆”,祖父在文中反复出现,目的是为了表现作者对童年生活中那些人那些事的怀念。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对题目的感悟。文中的火盆“多为泥制”“每一家必备的取暖之物”“摆在火炕中央”。对于“生命深处的火盆”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文中关键句子来完成,结合“盛着暖暖的思绪”“默默地燃烧在我眷恋的心里”“在世事风寒中,焐热生命的苍凉”等句子我们可以概括出火盆承载着童年的记忆,给“我”带来心底的温暖,带来生活的启迪,这些都是让“我”不能忘记的。据此理解作答。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在“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中,有同学收集的关于中国篆刻艺术的相关材料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实用艺术的表现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追溯到三千七百多年前的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时代。

    【材料二】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干“。

    【材料三】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用在一些生活必需品、建筑和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

    【材料四】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就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可以说,篆刻艺术是用刻刀在石头上写书法。

    【材料五】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标——舞动的北京(见下图)

    20. 以上材料中,前四则材料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介绍了篆刻艺术。

    21. 仔细观察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标,用简洁语言向大家介绍这个徽标的图案。

    【答案】20. (1)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2)篆刻艺术的特点(3)篆刻艺术的新风貌   

    2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标由三个部分构成。最上边是一方中国印,舞动的人形构成一个“京”字,中间部分是汉语拼音“Beijing”和“2008”字样,最下方是奥运五环。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感知和概括。细读材料,从材料一中“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500年的历史”一句我们可以知道该段写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材料二中“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写了篆刻艺术的特点;材料三写了“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据此概括作答。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是对图标的解读。结合要求,解说画标内容时,本着看到什么写什么的原则,按照一定的顺序将画面中的形象描绘出来即可。首先要介绍图标的名称,然后我们可以从上到下依次介绍:最上边是中国印,这个印章是一个舞动的人形,同时又是“京”的变体,中间是汉语拼音“Beijing”和“2008”字样,最下边是奥运五环。据此理解作答。

    (二)名著阅读(8 分)

    22. 根据以下提示写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名称。

    (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2)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3)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告诉各人的父母。(     

    (4)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答案】    (1). (1)范爱农    (2). (2)寿镜吾先生    (3). (3)衍太太    (4). (4)陈莲河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的知识积累。

    1)根据“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外貌特点可以判断这个人是 “范爱农”,他是个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人。

    2)根据“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可知这是寿镜吾老先生,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根据“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的特点,可知这是《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开始给人感官上很善淑的人,接触久了却发现是一个很圆滑可恶的人。

    4)根据“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的描述可知这是《父亲的病》中的陈莲河,这个反面人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江湖骗子。

    23. “婉而多讽”是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评价,意思是委婉却含有很多讥讽。结合下面《儒林外史》选段中的内容,具体分析作品“婉而多讽”的艺术特点。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

    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答案】示例:作者没有对人物进行大段的评价,只是冷峻地叙述范进和蘧景玉对话的过程,暴露出一个堂堂的进士竟然连苏轼也不知道的事实,委婉地讽剌了范进的不学无术,批判了毒害读书人,不能为国家选拔真正有才学人士的封建科举制度。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理解。《儒林外史》“婉而多讽”的艺术特点表现在,态度上含蓄婉曲,不是泼妇般的开口便骂人,表面上是无一坏话,客观描写,而所达到的讽刺效果甚大。当范进为找不到荀玫的试卷而苦恼时,他手下的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就给他说了个笑话,说数年前的一位老先生在四川作学差时,没有见到苏轼来应考而断言是其临场规避了。然而,范进根本就不知道蘧景玉讲的是个笑话,还根据其讲话的意思,直接就断言苏轼文章作的不好,所以找不到、没录取也就罢了。由此可见:已经作为主考官的范进连苏轼都不认识,确实是让人大吃一惊。选文中没有直接评价范进,而是通过他听不懂笑话这个情节来讽刺他的不学无术, 一个进士竟然连苏轼也不知道,虽然有些夸张,但意在表现当时的儒生只学八股文只管科举考试而没有真正的才学。范进的“愁着眉”不知道该怎么向恩师交代,则又通过简笔白描勾画出了人物的趋炎附势和迂腐怯懦,字里行间虽没有明确的评论,但处处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据此理解作答。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 作文。

    同学们,当拿到这张试卷的时候,你已经回到了久违的学校。熟悉的数室,然悉的同学、熟悉的老师……… 这熟悉中又有些许陌生。不管怎样,重新开始的学校生活一定会让你有许多特殊的感受,就像留在作者包利民“生命深处的火盆”一样,你重新认识的学校生活也注定会留在你的生命深处。

    请你以“回到学校”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撷取你感受最深的生活浪花,记述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录到的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 600 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

    【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题目“回到学校”中“学校”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场所,告诉我们文中的人、事都是学校中的。“回到”意思是“分别之后再次来到”,所以文中的写景叙事可以结合之前的情感体验,亦可以加以对比从而突出今天的独特感受。总起来说,这篇文章难度不大,就是写写校园中的见闻、感受,或是因为某些人或事引发的回忆等。话题贴近学生的实际,可以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选材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因为每天生活在校园中,可以说题材也很多,但写作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从自己学习生活的经历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能很好地突出主题的。注意安排好详略。


     

     

     

    相关试卷

    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

    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zip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zip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年和平区三模语文试卷pdf、2023年和平区三模语文试卷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2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度九年级第2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扫描件1pdf、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度九年级第2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