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1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
展开第1课时 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性质
【教学目标】
1.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2.掌握甲烷的性质;
3.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特点。
【教学重难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甲烷取代反应的有关试剂及仪器
【教学过程】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种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你能说出哪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吗?
【设疑】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共同性质?
【阅读】有机物的特点
【归纳】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 )
A.多数熔、沸点低
B.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C.多数易燃烧,受热易分解
D.多数不电离或者难电离,不导电
【过渡】本章我们主要学习和讨论几种由代表性的烃的基本性质,先从最简单的烃——甲烷开始。
【板书】甲烷
【复习】说出甲烷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天然气、沼气和石油气(天然气体积80%—97%)。
【讲解】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讲解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并展示分子模型)
【板书】二、化学性质:
【实验】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现象:火焰明亮并呈蓝色。
【思考】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甲烷和氢气区分开?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CH4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结论: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 有白雾、石蕊变红。
分析原因: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长期保存而不起任何反应。但把混合气体放在光亮的地方就会发生反应,黄绿色的氯气就会逐渐变淡,有水上升、有白雾、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有HCl气体生成,出油滴,证明有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生成。
CH4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写出每步反应方程式。每步都产生一个水分子,引出取代反应定义)
【板书】(2)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投影】反应历程
投影: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思考】1.1 ml甲烷与Cl2反应,生成等量的四种有机物,需要多少ml Cl2?
2.1 ml甲烷与1 ml Cl2反应,生成物质中,哪种物质最多?
【迁移与应用】我国的许多煤矿都是瓦斯型煤矿,容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请你分析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瓦斯爆炸?对此应该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阅读】甲烷的取代反应产物及用途
【阅读】新型的麻醉剂
【练习】
1.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尿素B.碳酸C.蔗糖D.汽油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汽油、食用油着火时一般不宜用水去灭火
B.油库、面粉厂、木料加工厂等处要严禁烟火
C.酒精是液态有机物,可以导电
D.化纤衣物在熨烫时温度不能太高
3.在下列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将甲烷通入氯水中B.甲烷跟氧气混合并点燃
C.将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D.将甲烷与氯气混合后存入阴暗处
4.下列变化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硝酸银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B.甲烷的燃烧
C.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D.由甲烷制取四氯化碳
5.在光照条件下,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l2充分反应,得到产物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
A.CH3ClB.CH2Cl2C.CCl4D.HCl
6.将下列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 )
A.CH4B.CO2C.SO2 D.H2
【板书设计】
甲烷
一、甲烷的物理性质
二、甲烷的分子结构
三、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2)取代反应:
第2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烷烃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目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2.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其命名法。
【教学重点】
烷烃的性质和命名,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烷烃的命名,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甲烷的分子结构特点蚀什么?
2.甲烷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3.什么叫取代反应?
【引入新课】
甲烷是最简单的烃,在烃里面还有许多结构和性质与甲烷相似的分子,如乙烷,丙烷等,那么?它们在结构上有何共性呢?
【板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发给学生一些小球和小棍,动手制作乙烷丙烷丁烷的模型,并注意碳的4个价键是否充分利用。
【引导分析】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总共4个化学建,这样的结合使得碳的每个化学键都从分利用,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C-C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板书】一、烷烃的概念:
1.烃分子的结构特点:一是碳原子以单键结合。二是其他剩余价键全部根氢原子结合。
2.烷烃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讨论】
1.乙烷和丙烷的结构有何共同点?
2.设一个烷烃分子中碳原子个数为n(n为正整数,n≥1),那么氢原子的个数为多少?
3.烃的物理性质:
【投影】几种烷烃的物理性质。
分析找出规律:
无支链的烷烃:碳原子越多,熔点沸点越高,相对密度越大。
①常温常压下碳原子小于等于4的为气体,其余为液体或固体(新戊烷除外,为气体)
②烷烃的相对密度都小于水的密度
③烷烃分子均为非极性分子,故一般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④碳原子相同的烷烃。支链越多熔点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
4.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
5.烷烃的通式:CnH2n+2(n≥1)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组成、结构有何关系?
【总结评价】从大家制作的结果可以看出含5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尽管结构式和分子式相同,单他们的结构式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现象在有机物种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板书】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是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两种化合物。
正丁烷 异丁烷
熔点(℃)-138.4 -159.6
沸点(℃)-0.5 -11.7
2.烷烃通分异构体之间熔沸点的变化规律:碳原子相同的烷烃。支链越多熔点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
3.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讲述:我们以戊烷(C5H12)为例,看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一)先写出最长的碳链作为母链:C-C-C-C-C-C(氢原子及其个数省略了)
(二)从母链的一端取下一个碳原子,依次连在母链中心对称线一侧的碳原子上:(注意不能安在两端,否则会和前面重复。同时注意对称的位置也会有重复)。
和()重复
(三)再从母链上取下两个碳原子:
(a)把取下的两个碳原子当作一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和()重复。
(b)把两个碳原子作为两个支链安装在主链上
强调:从母链上取下的碳原子,不得多于母链上剩余的碳原子,否则一定重复。
【板书】三、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①碳原子数在1至10之间,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②碳原子数大于10时,用实际碳原子数表示,如17烷。介绍丁烷和戊烷的几种同分异构体的习惯命名。
2.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的命名步骤:
举例:
【板书】⑴选主链,称某烷。⑵编号码,定支链。⑶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⑷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
【作业】写出C6H14所有同分异构体
【板书设计】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烷烃的概念:
1.烃分子的结构特点:
2.烷烃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3.烷烃的物理性质:
4.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
5.烷烃的通式:CnH2n+2(n≥1)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三、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点燃纯净的甲烷
2.在火焰的上方罩干燥洁净的烧杯
3、向反应后的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气体通入KMnO4/H+溶液
2
气体通入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
3
气体通入含石蕊的H2SO4溶液中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V(甲烷)∶V(氯气)=1∶4的试管用闪光灯照射
把试管倒立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取下橡皮塞
取试管中的水少许,滴入蓝色石蕊试液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可与化合物发生取代,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
反应物生成物中一定有单质
反应能否进行受催化剂、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遵循金属或非金属活动顺序。
分步取代,很多反应是可逆的
反应一般单向进行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及反思,共19页。
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讲述、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1节 化学键与物质构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1节 化学键与物质构成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演示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