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教案及反思
展开——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1.水资源总量:总量丰富,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2.供需矛盾突出
(1)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4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丰水区。
(2)北方地区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40%,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0%,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0%,且季节分配极度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特别提醒]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贫富,主要看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大小。而径流量大小和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二、南水北调工程
1.总体方案: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
2.三条线路
三、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外,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破除了调入区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
①增加了调入区的水资源总量,有效保障了地区生态用水的需求。
②有利于美化环境和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③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以东线工程为例)
(1)东线工程范围内,调水后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2)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淤塞航道。
(3)长江径流量减少后,海水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1.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
2.南水北调的三条线路都可自流调水。( )
3.南水北调可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
4.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时可能造成水质下降。( )
5.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线全为平原,建设难度小
B.途经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水污染严重
C.可自流引水,工程量较小
D.取水点在长江干流,可输水量大
提示:1.√ 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总量不大,地表径流量小,蒸发强;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因而水资源供需矛盾最尖锐,缺水最严重。
2.× 南水北调的三条线路中中线和西线方案由于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供水;东线方案,黄河以北地区由于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3.× 南水北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4.√ 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5.C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多平原,但是也有山地和丘陵;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经过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点在汉江丹江口水库。]
材料一 我国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微山湖与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合称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大水缸”。作为重要调蓄水库和调水通道的南四湖,湖区水质必须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环保厅提出了“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治污策略,并发布了一系列严于国家的地方污染排放标准,以环环相扣的治污举措解决流域污染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为什么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突出?
提示: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衡,华北地区径流量小,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华北地区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问题2 (区域认知)比较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差异。
提示:京杭运河 太行山 黄河上游 三峡 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问题3 (区域认知)为什么南四湖水质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影响重大?
提示: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必经之路。
问题4 (综合思维)为什么说治污环保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
提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多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污水排放,会导致水污染从而影响供水水质。
[归纳提升]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造成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即需大于供,其主要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影响“供”,后者主要影响“需”,具体分析如下:
2.我国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评价
3.南水北调工程的深远影响
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以后,京杭运河又被赋予向北方输送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功能。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是内河水运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下图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能实现自流的是( )
A.a、b段 B.b、c段
C.a段 D.a、b、c段
(3)缓解华北缺水的状况,其合理有效的措施是( )
①引长江水进入华北 ②引珠江水进入华北 ③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开挖入海新河
⑥将华北地区的部分居民迁走
A.①③ B.②⑤⑥
C.③⑤ D.①④⑥
(1)D (2)C (3)A [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使华北地区的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抬升,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到地表,会加剧土壤的盐碱化问题,排除①;丙段至戊段经过山东丘陵,在丁以南不能自流引水,排除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运河将长江水输送到北方地区,可以增加丙地大运河河段的水量,改善航运条件,并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第(2)题,东线工程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地势南高北低可实现自流。第(3)题,长江距离华北地区较近,故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华北,但珠江距离华北远,工程量大,①对,②错;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③对;开采地下水将加剧华北地区的地面下沉,④错;开挖入海新河是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⑤错;将居民迁走工程量极大,且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⑥错。]
西气东输三线干线管道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首站,东达广东省韶关末站。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霍尔果斯—西安段沿西气东输二线线路东行,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共8个省、自治区。与西气东输二线相同,中亚天然气仍是西气东输三线的气源地。下为西气东输三线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三条西气东输线路的终点为何都为东部地区?
提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东部地区亟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
问题2 (区域认知)与一线工程相比,西气东输二、三线有何主要优势?
提示:接纳中亚气源,气源更充足;覆盖面积大,受益地区广;输送能力强。
问题3 (综合思维)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
提示: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问题4 (综合思维)简述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
提示:①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归纳提升]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2.读我国绿色大动脉——川气东送工程线路走向示意图,回答(1)~(3)题。
(1)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
A.城市分布 B.地形变化
C.气候类型 D.河流流向
(2)川气东送工程被称为绿色大动脉的主要原因是( )
A.采用管道运输,不会发生泄漏事故
B.沿途主要经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
C.所输送的天然气比较清洁,对环境污染小
D.管道涂有明显的绿色标志
(3)川气东送工程建造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横跨中部、东部八省(市),是我国运距最长的管道工程
B.需要翻越鄂西、渝东的崇山峻岭,隧道工程量巨大
C.因数次穿越长江,建成后管道运输的连续性无法保障
D.沿线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工程拆迁量大
(1)A (2)C (3)B [第(1)题,修建川气东送工程主要是为了给沿途城市提供天然气,故城市分布是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第(2)题,川气东送工程被称为“绿色大动脉”,是因为其输送的天然气燃烧效率高,废弃物排放较少,比较清洁,对环境污染小。第(3)题,川气东送工程建造难度大,最主要的原因是途经地区地形复杂。管道运输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管道走地下,经过城市时造成的拆迁量小;川气东送没有西气东输的运距长。]
区域认知:我国西电东送工程
“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并输送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已全面启动,西电东送是把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电能输往东部,目前基本形成北、中、南三大通道,如图所示。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西电东送三大通道接收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三地能源资源都非常贫乏
B.三地的能源供应都非常紧张
C.水资源短缺问题在三地都比较突出
D.三地的工业结构很相似
(2)图中坑口火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丁、戊 D.甲、戊
(3)西电东送中,水电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主要是因为( )
A.水电的投资建设门槛较低,工程投资少
B.水电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C.水电的技术手段比火电成熟
D.水电建设不会带来环境问题
[素养立意] 本题组以“西电东送”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原因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理解,体现了地理学科对区域认知的要求。
(1)B (2)D (3)B [第(1)题,正因为三地存在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所以才实施西电东送。第(2)题,甲为山西、内蒙古地区,戊为云南、贵州地区,两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坑口火电站较多。第(3)题,水电站的建设投资较大,但建成后的运营成本较低。水电站的建设也会带来诸如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题组1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且对生产活动影响较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②东少西多,南多北少 ③夏秋多,冬春少 ④春夏多,秋冬少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分布不均,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因此需要进行的重点工作是( )
A.大江大河的治理 B.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C.跨流域调水工程 D.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1.A 2.C [第1题,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受夏季风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不均衡,总体来说空间分布上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分布上是夏秋多、冬春少。第2题,由于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分布不均,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因此需要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而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的重点工作就是跨流域调水。]
题组2 南水北调工程
读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完成3~4题。
3.由于南北地势的原因,东线工程在黄河以南需建泵站抽水提升,但东线工程的建设有许多有利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利用京杭运河,不用开挖新河道 ②线路短,短于其他两条输水线路 ③沿途众多湖泊,既减少了工程量,又对调水起调节作用 ④沿途水能丰富,为抽水提供充足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调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3.B 4.B [第3题,东线工程沿京杭运河调水,避免了开挖新河道,同时沿途湖泊众多,一方面减少了工程量;另一方面湖泊对调水起到调节作用。该线路长于西线,沿途水能缺乏,主要依靠火电。第4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的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因此冬季调水量较小;中线工程需要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同时穿越黄河还要建隧道。]
题组3 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路线主要为京杭运河。截至2017年8月1日上午11时33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进京水量突破25亿立方米,北京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 100万。据此回答5~6题。
5.“南水”进京对北京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①导致水质下降 ②消除水污染 ③补偿河湖水量
④缓解用水紧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河口附近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5.D 6.A [第5题,“南水”进京对北京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补偿河湖水量、缓解用水紧张。而“南水”进京会使得由于用水紧张导致的水质恶化问题得到缓解,不会导致水质下降,会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但是不会消除污染。第6题,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调往北方,使长江的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由于河流水量减少,河口附近水位降低,会使海水侵入河道的频率增加;海洋潮汐现象与日、地、月的运动有关。南水北调东线流经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污染较严重。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水质的优劣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教材P73活动
提示: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主要原因:受我国降水分布的影响。
2.海河流域水资源最紧缺。理由:人均径流量最少,耕地集中。
3.缺水严重导致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农业、工业供水不足,造成农业减产,工厂不能正常开工生产;缺水使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缺水增加地下水的开采,使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
教材P76活动
提示:1.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北方地区人口、耕地集中,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加州水资源北多南少,加州南部人口、城市集中,需水量大。
2.
教材P78活动
提示:1.沉降幅度多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减小;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沉降幅度大;天津、衡水与沧州三地最为严重。
2.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缓解了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回升,从而有效缓解地面沉降。
3.南水北调改善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提高了沿线城市的供水保证率,在保障居民生活和城市工业用水、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应急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综合效益。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了解我国水资源概况,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及表现。(综合思维)
2.了解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的基本状况,理解南水北调的意义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综合思维)
3.以某两个相关区域为例,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方面,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东线工程
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供水
中线工程
由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西线工程
规划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引水到黄河上游,供水给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及其影响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路线
基本沿________输水到华北地区
沿伏牛山、________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________
水源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________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上游
输水方式
黄河以南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围小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总评
最具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大
最具生态意义
积极意义(调入区)
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不利影响
径流量减少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工程沿线地区
给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水质(东线)
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
生态环境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
(经济收入增加)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区域协调
实现地区间资金、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看位置
北部通道
将黄河中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部通道
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南部通道
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
析原因
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水能资源分布不均匀,90%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均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的消耗量却相当大,这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析影响
对输入地的影响
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对输出地的影响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调水量的季节差异
季节
冬春
夏季
原因
冬春季节华北地区降水少,河流为枯水期,水资源短缺
加州南部气候干旱,夏季农业用水量大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小
大
原因
地势南高北低,全程可自流
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质教案设计,共5页。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地理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教案及反思,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