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名校押题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展开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名校内部押题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1分)淮南寿州窑陶瓷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工序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搓泥 B.制坯
C.施釉 D.烧窑
2.(1分)为环境保护,每年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以下与环境保护相违背的是( )
A.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油,变废为宝
B.提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C.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D.使用新型的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3.(1分)下列标识所贴的位置或场所,不合理的是( )
4.(1分)化学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应用极其广泛,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疫苗应冷藏存放,以避免失去活性
B.室内着火,应立即打开门窗,让风吹灭火焰
C.“嫦娥五号”中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
D.空气质量指数(AQI)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5.(1分)咖啡酸(结构如图所示)有较广泛的抑菌和抗病毒活性作用,可在化妆品中安全使用其化学式为C9H8O4。下列有关该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21个原子
B.属于有机物
C.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8:4
D.咖啡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6.(1分)规范、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有关试管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 B.连接仪器
C.加热液体 D.滴加液体
7.(1分)高镍电池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如图是镍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镍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8
B.是一种金属元素
C.镍的原子质量为58.69
D.镍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8.(1分)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推理必须科学、严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则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一定呈酸性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在有限的空间里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可能引起爆炸,所以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9.(1分)75%乙醇为医用酒精,其工业制取酒精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保持乙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物质丙溶液具有助燃性
D.该反应中反应物甲、乙的粒子个数比为1:1
10.(1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
原子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
B
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盐酸由红色变为无色
溶液中H+结合OH﹣生成水分子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具有差异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铁溶液颜色不同
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不同
A.A B.B C.C D.D
11.(1分)侯氏制碱法以食盐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2CO3比NaCl的溶解度大
B.t1℃用Na2CO3、NaCl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为Na2CO3<NaCl
C.若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a2CO3
D.用蒸馏水润湿的p试纸测这两种溶液的pH,结果都会减小
12.(1分)如图所示,在乙瓶中放入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在A处缓缓地持续通入混合气体X,下表中的物质及实验操作后的现象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气体 X
甲中盛放的溶液(足量)
关闭Ⅰ阀打开Ⅱ阀
A
潮湿的混有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
浓硫酸
纸花不变色
B
干燥的混有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纸花变为红色
C
潮湿且混有氯化氢的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纸花不变色
D
干燥且混有氯化氢的二氧化碳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纸花变为红色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28分)
13.(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利用碳捕捉技术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又可以有效缓解温室效应问题。例如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CH3OH),当反应压力2MPa、原料气CO2和H2个数比1:3时,一定范围内温度对CH3OH产率的影响如图所示。同时积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抵消掉排放的CO2,实现CO2的“零排放”逐步实现“碳中和”。
(1)化石燃料属于 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2)请写出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
(3)依据CH3OH的产率随温度变化关系判断,CH3OH产率变化的规律 。
(4)请列举实现“碳中和”具体的措施 (写一条即可)。
14.(5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甲的名称是
(2)若选A装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装置需要加一团棉花的作用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优点
(4)可以用装满水的C装置收集的气体有
A.NH3 B.CO C.N2 D.CH4
15.(5分)自然界的矿物中有一种重晶石矿的主要成分是BaSO4,它不溶于任何酸、碱和水,纯净的硫酸钡可供医疗等方面应用,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用重晶石和焦炭为原料制取纯净硫酸钡,部分流程如图(设矿物中杂质不与焦炭反应,也不溶于水)。
(1)步骤①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为 (填元素名称)。
(2)利用 操作可以将杂质从BaS溶液中分离出来。
(3)写出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 。
(4)若利用溶液A中的溶质为主要原料制取BaSO4,需加入物质的化学式为 。
(5)有同学指出,上述步骤②产生有毒气体H2S,应将方法加以改进,可以将盐酸(HCl)换成 ,使该流程既不产生H2S又能直接获得纯净BaSO4。
16.(9分)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请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方程式: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这个实验的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
【进行猜想】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氧化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
【交流讨论】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
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 。
【实验过程】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 (填“能”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 (填“吸”或“放”)热反应。
(答对以下两题得3分附加分,总分不超过40分)
【拓展延伸】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在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添加剂后,此实验只利用酒精灯加热也能快速完成,他们利用同样的酒精灯做了如下实验:
1
2
3
4
5
6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25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不加添加剂
0.1g CaCl2
0.1g KCl
0.1g MgCl2
0.1g K2SO4
0.1g Na2CO3
加热时间长,几乎没有红色物质析出
加热约1分钟后,剧烈反应,产物红亮美观,有金色铜粒生成
加热约2分钟后,剧烈反应,产物红色,有金色铜粒生成
加热约1分钟后,剧烈反应,产物红亮美观
加热时间长,产生红色物质不明显
加热时间长,产生红色物质不明显
(1)请你推测主要是哪一种离子对木炭和氧化铜的反应有促进作用? ,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
(2)除了上述离子对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促进作用以外,产生金色铜粒的还需要什么条件? 。
17.(5分)在56g10%的氢氧化钾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称得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80.5g.求:
(1)加入的稀硫酸质量为 g;
(2)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名校内部押题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1分)淮南寿州窑陶瓷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工序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搓泥 B.制坯
C.施釉 D.烧窑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搓泥、制坯、施釉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搓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施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制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烧窑,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1分)为环境保护,每年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以下与环境保护相违背的是( )
A.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油,变废为宝
B.提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C.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D.使用新型的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分析】A、根据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解答;
B、根据提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易造成水的污染解答;
C、根据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可改善空气质量解答;
D、根据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进行解答。
【解答】解:A、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实现了变废为宝,故正确;
B、提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易造成水的污染,应合理使用,故错误;
C、汽车尾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则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故正确;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环境保护等知识,可以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同时这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
3.(1分)下列标识所贴的位置或场所,不合理的是(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活中常见公共图标的识别,可根据图标的意义和平时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面粉厂中含有可燃性粉尘,要禁止烟火,故A合理;
B、洗手间用到水,要贴节约用水标志,故B合理;
C、一次性餐具不属于腐蚀品,故C不合理;
D、运输烟花爆竹的车,应贴易爆物标志,故D合理。
故选:C。
【点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图标对我们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有的甚至关乎我们的生命和健康,了解化学上相关图标的含义对我们有至关重要作用,因此这也成了化学考查的热点之一.灭火器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我们要学会使用,还要知道其原理。
4.(1分)化学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应用极其广泛,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疫苗应冷藏存放,以避免失去活性
B.室内着火,应立即打开门窗,让风吹灭火焰
C.“嫦娥五号”中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
D.空气质量指数(AQI)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分析】A、根据新冠病毒疫苗的保存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打开门窗,空气流通,进行分析判断。
C、有机高分子材料是指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D、空气质量指数(AQI)越大,说明污染物越多,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新冠病毒疫苗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高温会变性,应冷藏存放,以避免失去活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室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纤维属于复合材料,不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D、空气质量指数(AQI)越大,说明污染物越多,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特征、灭火的原理、蛋白质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1分)咖啡酸(结构如图所示)有较广泛的抑菌和抗病毒活性作用,可在化妆品中安全使用其化学式为C9H8O4。下列有关该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21个原子
B.属于有机物
C.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8:4
D.咖啡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分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一个C9H8O4分子中含有9+8+4=21个原子,说法错误;
B、C9H8O4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说法正确;
C、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9):(1×8):(16×4)≠9:8:4,说法错误;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9):(1×8):(16×4)=27:2:16,咖啡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1分)规范、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有关试管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 B.连接仪器
C.加热液体 D.滴加液体
【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1分)高镍电池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如图是镍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镍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8
B.是一种金属元素
C.镍的原子质量为58.69
D.镍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8;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镍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8,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镍,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而不是镍的原子质量为58.69,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电子的质量很小,镍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1分)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推理必须科学、严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则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一定呈酸性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在有限的空间里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可能引起爆炸,所以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分析】A、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
B、根据催化剂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爆炸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则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一定呈酸性,故选项推理正确。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推理错误。
C、在有限的空间里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可能引起爆炸,但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气球爆炸,故选项推理错误。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9.(1分)75%乙醇为医用酒精,其工业制取酒精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保持乙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物质丙溶液具有助燃性
D.该反应中反应物甲、乙的粒子个数比为1:1
【分析】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确定该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而进行解答。
【解答】解: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C2H4+H2OC2H5OH。
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不是分解反应,选项说法不正确;
B.乙是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乙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丙物质是乙醇,具有可燃性,不具有助燃性,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甲、乙的粒子个数比为1:1,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图示结合物质间的反应进行。
10.(1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
原子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
B
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盐酸由红色变为无色
溶液中H+结合OH﹣生成水分子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具有差异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铁溶液颜色不同
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不同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是因为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故选项解释错误。
B、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盐酸由红色变为无色,是因为溶液中H+结合OH﹣生成水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具有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铁溶液颜色不同,是因为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分别是铜离子和铁离子,它们的阳离子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1分)侯氏制碱法以食盐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2CO3比NaCl的溶解度大
B.t1℃用Na2CO3、NaCl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为Na2CO3<NaCl
C.若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a2CO3
D.用蒸馏水润湿的p试纸测这两种溶液的pH,结果都会减小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解答】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温度不能确定,溶解度也不能确定,故A错误;
B、t1℃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用Na2CO3、NaCl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为Na2CO3>NaCl,故B错误;
C、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若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a2CO3,故C正确;
D、用蒸馏水润湿的p试纸测这两种溶液的pH,碳酸钠会减小,氯化钠的pH值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分)如图所示,在乙瓶中放入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在A处缓缓地持续通入混合气体X,下表中的物质及实验操作后的现象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气体 X
甲中盛放的溶液(足量)
关闭Ⅰ阀打开Ⅱ阀
A
潮湿的混有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
浓硫酸
纸花不变色
B
干燥的混有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纸花变为红色
C
潮湿且混有氯化氢的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纸花不变色
D
干燥且混有氯化氢的二氧化碳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纸花变为红色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二氧化碳遇水生成酸来分析解答;
B.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分析解答;
C.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氯化氢和二氧化碳分析解答;
D.根据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来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遇水生成酸才能使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变红色,潮湿的混有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后成为干燥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不能使纸花变色,正确;
B.干燥的混有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成为湿润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故不能使纸花变色,不正确;
C.潮湿且混有氯化氢的二氧化碳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氯化氢和二氧化碳,故最后没有能使纸花变色的气体,正确;
D.干燥且混有氯化氢的二氧化碳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遇水生成酸才能使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变红色,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28分)
13.(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利用碳捕捉技术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又可以有效缓解温室效应问题。例如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CH3OH),当反应压力2MPa、原料气CO2和H2个数比1:3时,一定范围内温度对CH3OH产率的影响如图所示。同时积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抵消掉排放的CO2,实现CO2的“零排放”逐步实现“碳中和”。
(1)化石燃料属于 不可再生 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2)请写出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CO2+3H2CH3OH+H2O 。
(3)依据CH3OH的产率随温度变化关系判断,CH3OH产率变化的规律 当反应压力为2MPa时,在230℃~250℃时,CH3OH的产率增大,至250℃时达到最大;在250℃~250℃时,CH3OH的产率又开始降低 。
(4)请列举实现“碳中和”具体的措施 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上下班(或推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等)。 (写一条即可)。
【分析】(1)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2)根据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CH3OH),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一定范围内温度对CH3OH产率的影响图,进行分析解答。
(4)“碳中和”是指单位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目的,据此就习惯性解答。
【解答】解:(1)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CH3OH),同时还应生成水,反应压力2MPa、原料气CO2和H2个数比1:3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3)由一定范围内温度对CH3OH产率的影响图,当反应压力为2MPa时,在230℃~250℃时,CH3OH的产率增大,至250℃时达到最大;在250℃~250℃时,CH3OH的产率又开始降低。
(4)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上下班,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推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实现资源再利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均符合“碳中和”的理念。
故答案为:
(1)不可再生;
(2)CO2+3H2CH3OH+H2O;
(3)当反应压力为2MPa时,在230℃~250℃时,CH3OH的产率增大,至250℃时达到最大;在250℃~250℃时,CH3OH的产率又开始降低;
(4)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上下班(或推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的原理,掌握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5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甲的名称是 酒精灯
(2)若选A装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该装置需要加一团棉花的作用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优点 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可以用装满水的C装置收集的气体有 BCD
A.NH3 B.CO C.N2 D.CH4
【分析】(1)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3)B装置能通过关闭或者打开活塞控制反应物的接触,进行分析解答。
(4)用装满水的C装置收集气体,即用排水法收集,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仪器甲的名称是酒精灯。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该装置需要加一团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B装置能通过关闭或者打开活塞控制反应物的接触,关闭活塞,试管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打开活塞后,固液接触,即能反应进行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用装满水的C装置收集气体,即用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氮气、甲烷均难溶于水,均能用用装满水的C装置收集;氨气易溶于水,不能用装满水的C装置收集。
故答案为:
(1)酒精灯;
(2)2KMnO4K2MnO4+MnO2+O2↑;
(3)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BC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5分)自然界的矿物中有一种重晶石矿的主要成分是BaSO4,它不溶于任何酸、碱和水,纯净的硫酸钡可供医疗等方面应用,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用重晶石和焦炭为原料制取纯净硫酸钡,部分流程如图(设矿物中杂质不与焦炭反应,也不溶于水)。
(1)步骤①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为 碳 (填元素名称)。
(2)利用 过滤 操作可以将杂质从BaS溶液中分离出来。
(3)写出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 BaS+2HCl═BaCl2+H2S↑ 。
(4)若利用溶液A中的溶质为主要原料制取BaSO4,需加入物质的化学式为 Na2SO4 。
(5)有同学指出,上述步骤②产生有毒气体H2S,应将方法加以改进,可以将盐酸(HCl)换成 硫酸钠溶液 ,使该流程既不产生H2S又能直接获得纯净BaSO4。
【分析】(1)步骤①是碳与重晶石的主要成分硫酸钡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硫化钡,进行分析解答。
(2)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3)步骤②是硫化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硫化氢,进行分析解答。
(4)若利用溶液A中的溶质为主要原料制取BaSO4,氯化钡能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题意,上述步骤②产生有毒气体H2S,可以将盐酸(HCl)换成某种物质,使该流程既不产生H2S又能直接获得纯净BaSO4,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步骤①是碳与重晶石的主要成分硫酸钡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硫化钡,碳单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生成物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化合价升高的元素为碳。
(2)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利用过滤操作可以将杂质从BaS溶液中分离出来。
(3)步骤②是硫化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硫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S+2HCl═BaCl2+H2S↑。
(4)若利用溶液A中的溶质为主要原料制取BaSO4,氯化钡能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沉淀和氯化钠,需加入物质是硫酸钠,其化学式为Na2SO4。
(5)使该流程既不产生H2S又能直接获得纯净BaSO4,可以直接换成硫酸钠溶液,硫化钡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硫化钠。
故答案为:
(1)碳;
(2)过滤;
(3)BaS+2HCl═BaCl2+H2S↑;
(4)Na2SO4;
(5)硫酸钠溶液。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理解用重晶石和焦炭为原料制取纯净硫酸钡部分流程,掌握盐的化学性质、物质分离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9分)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请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方程式: 2CuO+C2Cu+CO2↑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这个实验的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
【进行猜想】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氧化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Cu2O 。
【交流讨论】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使用颗粒更小的反应物,可以增加表面积,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
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 更有利于集中加热,并能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 。
【实验过程】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 不能 (填“能”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 放 (填“吸”或“放”)热反应。
(答对以下两题得3分附加分,总分不超过40分)
【拓展延伸】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在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添加剂后,此实验只利用酒精灯加热也能快速完成,他们利用同样的酒精灯做了如下实验:
1
2
3
4
5
6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25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不加添加剂
0.1g CaCl2
0.1g KCl
0.1g MgCl2
0.1g K2SO4
0.1g Na2CO3
加热时间长,几乎没有红色物质析出
加热约1分钟后,剧烈反应,产物红亮美观,有金色铜粒生成
加热约2分钟后,剧烈反应,产物红色,有金色铜粒生成
加热约1分钟后,剧烈反应,产物红亮美观
加热时间长,产生红色物质不明显
加热时间长,产生红色物质不明显
(1)请你推测主要是哪一种离子对木炭和氧化铜的反应有促进作用? 氯离子 ,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对比试验3和实验5,氯化钾和硫酸钾都含有钾离子,不同的是氯离子,3反应快,且2、3、4实验中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钙都含有氯离子反应都快,因此有促进作用的是氯离子 。
(2)除了上述离子对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促进作用以外,产生金色铜粒的还需要什么条件? 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3:34 。
【分析】根据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进行猜想】猜测化学式时应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交流讨论】根据物质接触面积越大反应就越充分进行分析;根据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有利于反应物受热进行分析;
【实验与过程】根据温度较高时碳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以及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
【拓展延伸】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解答】解: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uO+C2Cu+CO2↑;故填:2CuO+C2Cu+CO2↑;
【进行猜想】因为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价,依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所以暗红色固体的化学式可能为:Cu2O(或Cu2C、Cu4C);
【交流讨论】物质接触面积越大反应就越充分,所以这样建议的原理是:使用颗粒更小的反应物,可以增加表面积,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更有利于集中加热,并能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故填:使用颗粒更小的反应物,可以增加表面积,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更有利于集中加热,并能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
【实验过程】实验时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可能是炭也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要放出热量;故填:不能;放;
【拓展延伸】对比试验3和实验5,氯化钾和硫酸钾都含有钾离子,不同的时氯离子,3反应快,且2、3、4实验中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钙都含有氯离子反应都快,因此有促进作用的是氯离子;故填:氯离子;对比试验3和实验5,氯化钾和硫酸钾都含有钾离子,不同的是氯离子,3反应快,且2、3、4实验中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钙都含有氯离子反应都快,因此有促进作用的是氯离子;
对比实验2、3、4,其中2、3中有金色铜粒生成,4中无金色颗粒生成,而2、3中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3:34,因此产生金色铜粒的还需要控制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3:34;故填: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3:3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5分)在56g10%的氢氧化钾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称得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80.5g.求:
(1)加入的稀硫酸质量为 24.5 g;
(2)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稀硫酸的质量,根据氢氧化钾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由氢氧化钾的质量结合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分析解答.
【解答】解:(1)稀硫酸溶液的质量=80.5 g﹣56 g=24.5 g 故答案为:24.5.
设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为x
氢氧化钾质量=56 g×10%=5.6 g
H2SO4+2KOH═K2SO4+2H2O
98 112
x 5.6 g
x=4.9g
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点评】本题能较好考查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格式规范.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名校联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名校联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7页。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凤麟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凤麟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 有蔚蓝,才有未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西递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西递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