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30练)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30练)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30练) 【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代替语言作为文化、思想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之为书法,但在当时是并不叫作书法的。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 ,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 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 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博大精深 规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B. 千姿百态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含蓄C. 千姿百态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D. 博大精深 典范化 应运而生 宛转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B. 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C.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D. 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B. 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C. 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D. 即使说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4.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分)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无论人类还是动物,①__。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良好的睡眠,人和动物都会身 心俱疲,甚至导致死亡。人一般会躺着睡觉,②__。鸟类可以单脚独立睡着,狗睡觉时需要耳贴地面,蝙蝠能够倒挂着睡。很多人认为鱼类不需要睡觉,事实上,鱼类也可以在水中睡觉,只是为了保持平衡,睡觉时经常划动鳍和尾,所以。③___。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闻雁韦应物【注】故园渺何在?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 塘赵 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注】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达滁州后不久写的。6.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耐人寻味。B. 诗人韦应物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渺”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C. “坐”即“因”,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解释一样。“寒塘坐见秋”即“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D. “一雁过南楼”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7. 韦诗中的“夜”和赵诗中的“一”用得很妙,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姚鼐的《登泰山记》文笔洗练,作者登上山顶之后,只见" , ",这两句用极少的笔墨写出了泰山山顶的雪景。(2)作为一篇史论,《伶官传序》叙述了君臣仓皇出逃,不知所归,然后" , "的历史情形,发出"何其衰也"的感叹。(3)古人对荷情有独钟,或描写其绰约身姿,或借助它描绘夏日胜景、抒情言志,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名句,例如" , "。 【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联结在一起?是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么,从总体来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呢?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圣治》)认为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容。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礼适》),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己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荀子阐发孟子的人伦说,提出“群居和一”之道(《荀子•荣辱》),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他认为人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所以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就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维系群体利益就成为一种美德。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谐,“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论语•雍也》)。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在今天这样的竞争时代,应该怎样理解“和”的精神呢?“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竞争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说“容乃公”(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唯公才能久。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好像走进一座巨大无比的宝库。我们要认真清理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吸取那些至今仍然有助于社会前进的东西、以增进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中华儿女不能断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乳汁!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是在古代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清理遗产,包括剔除糟粕这个艰巨的任务。抱残守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一样,都是没有前途的。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未来。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斷,就必定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化,必将再现自己的辉煌,并对全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选自人教版必修4附录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有删改)1. 下列对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人的尊崇;二是重视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B. 孔子认为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即“夫民,神之主也”。C. 祖先或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民族文化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是中华文化崇拜的对象。D.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体现了他们重视节操和修养。2. 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问题开篇,引出“中华文化”这一论题,接着论述了中华文化的几个特点,引经据典,论据丰富。B. 作者举荀子提出“群居和一”之道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C. 作者将中华民族文化比喻为一座巨大的宝库,号召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精神。D. 作者辩证地指出传统文化的局限,认为清理遗产,要剔除糟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都要和谐。B. 佛学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结合形成禅学,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文化营养,使它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的精神。C.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要达到“和”的境地是不可能的。D. 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和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必定能使中华文化水葆青春。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刘温叟,字永齡,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晩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日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温叟子炳、烨并进士及第。(选自《宋史·刘温叟传》,有删改)4.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B. 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C. 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D. 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乞归,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等。B. 拜,指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同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等。C. 内艰,古代常指遭逢母亲丧事。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孝。D. 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刘温叟为人厚重方正,遵循礼法,他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华后恢复了旧官。他先后还担任过左拾遗,太常卿,监察御史等官职。B. 刘温叟正直无私,唯才是举。他负责科举时,被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废黜,他也因此被贬为太子詹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公正无私的。C. 刘温叟清正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追赃处罚的财物补充,刘温叟厌恶脏罚之名,因而不取用。D. 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最终,其子炤被提拔为太子右赞善大夫。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第730练)【基础训练】1.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本题中,“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文段是在说“书法”,更强调姿态。第一空处应选“千姿百态”,排除AD;“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规范”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从前文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帛文字”的论述可知第二空处强调的是“规范”。排除B;“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第三空处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故用“应运而生”。“含蓄”是指表达得很委婉,耐人寻味。“宛转”是指委婉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第四空处意指表达委婉,耐人寻味,故用“含蓄”。故选C。 2.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衔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本题中,根据前后文,本句表达的主语应为“汉字”,排除BD;先“最小单元”后“最高代表”,形成递进关系,排除C;故选A。3.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本题中,“即使……那么……”关联词搭配不当排除BD;根据时间顺序,应该先晋代,后唐代,排除AD。故选C。4.答案: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解析:要结合课文内容,紧扣意象的内涵展开。5.【答案】(1)都需要睡觉 (2)而动物们的睡姿却千奇百怪 (3)很难发现它其实是在睡觉【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这段文字主要是围绕人与动物“睡觉”话题来谈的,①可以直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注意关联词“无论……都……”;②由其后面内容推断,“鸟类可以单脚独立睡着,狗睡觉时需要耳贴地面,蝙蝠能够倒挂着睡”,这是谈动物的睡姿,同时根据②前面的内容“人一般会躺着睡觉”,那么由此推断出“动物的睡姿千奇百怪”;③由“所以”可知是对前面“鱼类”睡觉论说得出的结论,即“很难发现它其实是在睡觉”。6.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错误,两首诗都只有四句,应该都是五言绝句。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较多,六言绝句极少。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故选A。 7. ①韦诗中的“夜”:“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周围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②赵诗中的“一”:“一”是一只的意思,一只大雁飞入南楼,而不是群雁,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大雁都知道回归,但诗人还没有回归,表达一种“雁归人未归”的乡愁。【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其次把这个字带入到诗句中去理解,最后是这个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的情感和所起的作用。①韦诗中的“夜”:“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淮南秋雨夜”,意思是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②赵诗中的“一”:“乡心正无限”中“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意思是一只大雁飞入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一雁过南楼”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8.(1)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2)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3)示例一;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示例二∶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示例三∶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示例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综合训练】1.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即‘夫民,神之主也’”错误,原文“《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可知“夫民,神之主也”这句话不是说明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的观点的,而是表达“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这个观点的。故选B。 2.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为了证明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错误,原文“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礼适》),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己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荀子阐发孟子的人伦说,提出‘群居和一’之道(《荀子•荣辱》),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可知作者举荀子提出“群居和一”之道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故选B。 3. 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要达到‘和’的境地是不可能的”错误,说法太绝对,原文“在今天这样的竞争时代,应该怎样理解‘和’的精神呢?‘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竞争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可知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要达到“和”的境地还是有可能的。故选C。4.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人主”“楼”“近侍”“臣”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言”意思是“说”,后面是说的内容,表对话的词语后要断开,故应在“言”后断开,排除AC两项;“非时”是修饰“登楼”,在句中是状语成分,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不能断开,且“辇下”代指“京城”,做“诸军”的定语,这二者之间也不能断开,这就排除B项,故选D。 5.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本题中,A项,“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错误,“乞归”“乞骸骨”和“致仕”都是请求回家或退休的意思,并没有表达奉养父母之意。故选A。 6.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这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A项,“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意思是“逢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他先后还担任过左拾遗,太常卿,监察御史等官职”错误,第一段说“父岳,后唐太常卿”,“太常卿”是其父亲的官职。故选A。7. (1)从前接受下来,这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打开封印,他坚守节操(的行为或品质)更加明显。(2)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昔日”,过去,从前;“纳”,接受;“之”,代词,代皇帝的赏赐;“是……也”,判断句,“是”,这;“拒”,拒绝;“周岁”,一年;“启封”,打开封印;“苦节”,坚守节操;“愈”,更加;“见”同“现”,明显,显现。第二句中,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清操”,清廉的节操;“录”,录用;“登朝”,入朝做官;“庶”,希望;“足”,能够;“示”,表示;“劝”,劝勉。【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参考:(1)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参考译文: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清泰年间,任左拾遗。因母亲年老请求归家养老,改任监察御史。后晋初年,入朝任主客员外郎。后晋少帝兼任开封府尹时,上奏推荐他为巡官,任命他掌管文翰。少帝即皇帝位后,授任他为刑部郎中,赐金紫朝衣。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温叟又任此职,当时人都认为刘家很荣耀。后周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废除了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那些被罢免的人又相继考中。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逢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太祖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楼。温叟的前导人员偷偷地知道了,告诉了他。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第二天请求朝见时,温叟说:“人主在不该登楼时登楼,则近臣都希望得到恩赐和宽恕,京城众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之所以呵道而过,是想向人暗示你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太祖认为他做的对。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到他家里赏赐器币,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廉贫苦,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并让府吏封缄后复加印记再走。第二年重午节,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尚且不用,何况其他人的钱呢?过去他接受了,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了都不打开,他的坚持节操更加明显啊。”命令官吏用车载回官邸。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雍熙初年,他的儿子刘炤被罢免徐州观察推官等待铨选,因为家贫到朝廷(登闻鼓)请求审查自己的资历和劳绩。等到皇帝诏见时,太宗问他是谁的儿子。回答是刘温叟(的儿子)。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刘炤)的事,并且说当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刘温叟)的了。于是问他:“刘炤应当充任什么官?”宰相说:“免除待选作为厚恩。太宗说:“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提升刘炤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刘温叟的儿子刘炳、刘烨并进士及第。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34练)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29练)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27练)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