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初二(上)10月月考数学试卷
展开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初二(上)10月月考数学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各图中,正确画出AC边上的高的是( )
A.B.
C.D.
2. 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4cm、4cm、9cmB.4cm、5cm、6cm
C.2cm、3cm、5cmD.12cm、5cm、6cm
3.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
A.不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C.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D.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4. 如图,小周书上的三角形被墨水污染了,他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了完全一样的一个三角形,他的依据是( )
A.SASB.ASAC.SSSD.AAS
5. 如图,已知△ABC的3条边和3个角,则能判断和△ABC全等的是( )
A.甲和乙B.乙和丙C.只有乙D.只有丙
6. 如图,△ABO≅△DOC,∠D=80∘,∠DOC=70∘,则∠B=( )
A.35∘B.30∘C.25∘D.20∘
7. 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48∘,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是( )
A.48∘B.21∘或69∘C.21∘D.48∘或69∘
8. 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边BC,AD,CE的中点,且S△ABC=4cm2,则阴影部分面积等于( )
A.2cm2B.1cm2C.12cm2D.14cm2
9. 如图,∠A+∠B+∠C+∠D+∠E+∠F的度数是( )
A.360∘B.480∘C.540∘D.720∘
10. 如图,点C是△ABE的BE边上一点,点F在AE上,D是BC的中点,且AB=AC=CE,给出下列结论:①AD⊥BC;②CF⊥AE;③∠1=∠2;④AB+BD=DE.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
市五中每次放学的时候老师都会强调出行注意安全,特别是站在晃动的公交车上时,一定要分开腿站立,还需伸出一只手抓住扶手,这样做利用了三角形的________性.
如图,已知B,E,F,C在同一直线上,BE=CF,∠B=∠C,则添加条件________(添加一个条件即可),可以判△ABF≅△DCE.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
在Rt△ABC中,∠A=90∘,∠B=36∘,则∠C=________∘.
如图,为6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的组合图形,则∠1+∠2+∠3=________.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 0),B(0, 4),作△BOC,使△BOC与△ABO全等,则点C坐标为________.
三、解答题
如图, AB=AD,BC=CD, 求证: △ABC≅△ADC.
如图,已知△ABC中, AB=AC,AD平分∠BAC,请补充过程说明: ∠B=∠C.
证明:∵ AD平分∠BAC
∴ ∠ ________=∠________(角平分线的定义)
在△ABD和△ACD中
∵
∴ △ABD≅△ACD( )
∴ ∠B=∠C.
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900∘ ,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和对角线的条数.
如图,已知∠1=∠2,∠3=∠4,EC=AD,求证:AB=BE.
如图,在△ABC中,CD是∠ACB的平分线,∠A=80∘,∠B=40∘,求∠BDC的度数.
A,D,F,B在同一直线上,AD=BF,AE=BC,且AE // BC.求证:
(1)△AEF≅△BCD;
(2)EF // CD.
如图,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P,求证:点P在∠A的平分线上.
如图所示,已知AD // BC,∠PAB的平分线与∠CBA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CE的延长线交AP于点D,已知AD=4,BC=6,求AB的长度.
在△ABC中,∠BAC=90∘,AB=AC,AE是过点A的一条直线,且BD⊥AE于点D,CE⊥AE于点E.
(1)当直线AE处于如图①的位置时,猜想BD、DE、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当直线处于如图②的位置时,则BD,DE,CE的数量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
(3)归纳(1),(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线段BD,DE,CE之间的数量关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十堰市某校初二(上)10月月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D
【考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三角形的高
【解析】
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过点B与AC边垂直,且垂足在边AC上,然后结合各选项图形解答.
【解答】
解:根据三角形高线的定义,只有D选项中的BE是边AC上的高.
故选D.
2.
【答案】
B
【考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析】
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对各选项进行进行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
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
A,4+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
B,4+5>6,且6−4<5,能够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
C,3+2=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
D,6+5<12,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3.
【答案】
D
【考点】
三角形
【解析】
根据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方法即可确定.
【解答】
解: 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其中等腰三角形包含底边与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故选D.
4.
【答案】
B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解析】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解答】
解:根据题意,图中三角形的两角和它们的夹边是完整的,
所以可以利用“角边角”定理作出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故选B.
5.
【答案】
B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解析】
首先观察图形,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AS与SAS),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
解:如图:
在△ABC和△DEF中,
CB=DF=a,∠B=∠F=50∘,AB=EF=c,
∴ △ABC≅△EFD(SAS);
如图:
在△ABC和△MNK中,
∠M=∠A,∠N=∠B,NK=BC,
∴ △ABC≅△MNK(AAS).
∴ 和△ABC全等的图形是乙和丙.
故选B.
6.
【答案】
B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
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分清对应角,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便可求出结果.
【解答】
解:∵ △ABO≅△DCO,∠D=80∘,∠DOC=70∘,
∴ ∠B=∠C=180∘−80∘−70∘=30∘.
故选B.
7.
【答案】
B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
当这个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可求得顶角为42∘,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底角;当这个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可求得顶角的外角为42∘,可求得其底角.
【解答】
解:当这个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1,
可求得顶角为90∘−48∘=42∘,
则底角为:180∘−42∘2=69∘;
当这个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2,
可求得顶角的外角为90∘−48∘=42∘,
则底角为42∘2=21∘;
综上可知它的一个底角为21∘或69∘.
故选B.
8.
【答案】
B
【考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解析】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知: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解答】
解:∵ 点D,E,F分别为边BC,AD,CE的中点,
S阴影=12S△BCE=14S△ABC=1cm2.
故选B.
9.
【答案】
A
【考点】
多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解析】
连接AD,由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可知∠E+∠F=∠PAD+∠ADE,由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即可求∠BAF+∠B+∠C+∠CDE+∠E+∠F=360∘.
【解答】
解:如图,连接AD,
∵ ∠1=∠E+∠F,∠1=∠FAD+∠ADE,
∴ ∠E+∠F=∠FAD+∠ADE,
∴ ∠BAF+∠B+∠C+∠CDE+∠E+∠F
=∠BAF+∠B+∠C+∠CDE+∠FAD+∠ADE
=∠BAD+∠B+∠C+∠ADC,
又∵BAD+∠B+∠C+∠ADC=360∘,
∴ ∠BAF+∠B+∠C+∠CDE+∠E+∠F=360∘.
故选A.
10.
【答案】
C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①∵ D是BC的中点,AB=AC,
∴ AD⊥BC,①符合题意;
②∵ F在AE上,不一定是AE的中点,AC=CE,
∴ 无法证明CF⊥AE,②不符合题意;
③无法证明∠1=∠2,③不符合题意;
④∵ D是BC的中点,
∴ BD=DC,
∵ AB=CE,
∴ AB+BD=CE+DC=DE,④符合题意.
故其中正确的结论有①④.
故选C.
二、填空题
【答案】
稳定
【考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
【解析】
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解答.
【解答】
解:分开两腿站立且伸出一只手抓住扶手,
与地面成三角形形状,
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稳定.
【答案】
AB=CD或∠AFB=∠DEC或∠A=∠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 BE=CF,
∴ BE+EF=CF+EF,
即BF=CE,
又∵ ∠B=∠C,
∴ 若添加∠AFB=∠DEC,可以利用“ASA”证明△ABF≅△DCE,
若添加AB=DC,可以利用“SAS”证明△ABF≅△DCE,
若添加∠A=∠D,可以利用“AAS”证明△ABF≅△DCE.
故答案为:∠AFB=∠DEC或AB=DC或∠A=∠D.
【答案】
10或11
【考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
(1)分腰长为3和腰长为4两种情况讨论即可得出答案;(2)分底边为5和腰长为5两种情况讨论然后再验证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当腰长为3时,则底边为4,
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3,3,4,构成三角形,
∴ 周长为:3+3+4=10;
当腰长为4时,则底边为3,
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3,4,4,构成三角形,
∴ 周长为:4+4+3=11.
故答案为:10或11.
【答案】
54
【考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可得出∠A的度数.
【解答】
解:∵ Rt△ABC中,∠A=90∘,∠B=36∘,
∴ ∠C=90∘−∠B=90∘−36∘=54∘.
故答案为:54.
【答案】
135∘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解析】
观察图形可知∠1与∠3互余,∠2是直角的一半,利用这些关系可解此题.
【解答】
解:如图:
观察图形可知:△ABC≅△BDE,
∴ ∠1=∠DBE,
又∵ ∠DBE+∠3=90∘,
∴ ∠1+∠3=90∘.
∵ ∠2=45∘,
∴ ∠1+∠2+∠3=∠1+∠3+∠2
=90∘+45∘=135∘.
故答案为:135∘.
【答案】
(−2, 0)或(2, 4)或(−2, 4)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坐标与图形性质
【解析】
分点C在x轴负半轴上和点C在第一象限,第二象限三种情况,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解答.
【解答】
解:如图,
点C在x轴负半轴上时,
∵ △BOC与△ABO全等,
∴ OC=OA=2,
∴ 点C(−2, 0);
点C在第一象限时,
∵ △BOC与△ABO全等,
∴ BC=OA=2,OB=BO=4,
∴ 点C(2, 4);
点C在第二象限时,
∵ △BOC与△ABO全等,
∴ BC=OA=2,OB=BO=4,
∴ 点C(−2, 4).
故答案为:(−2, 0)或(2, 4)或(−2, 4).
三、解答题
【答案】
证明:在△ABC和△ADC中,
AB=AD,BC=CD,AC=AC,
∴ △ABC≅△ADC(SSS).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
证明:在△ABC和△ADC中,
AB=AD,BC=CD,AC=AC,
∴ △ABC≅△ADC(SSS).
【答案】
证明: ∵ AD平分∠BAC,
∴ ∠BAD=∠CAD (角平分线的定义),
在△ABD和△ACD中,
AB=AC,∠BAD=∠CAD,AD=AD,
∴ △ABD≅△ACD(SAS),
∴ ∠B=∠C.
【考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解析】
【解答】
证明: ∵ AD平分∠BAC,
∴ ∠BAD=∠CAD (角平分线的定义),
在△ABD和△ACD中,
AB=AC,∠BAD=∠CAD,AD=AD,
∴ △ABD≅△ACD(SAS),
∴ ∠B=∠C.
【答案】
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 180∘⋅(n−2)=900∘,
∴ n−2=5,
∴ n=7,
对角线n(n−3)2=7×42=14.
【考点】
多边形的内角和
多边形的对角线
【解析】
【解答】
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 180∘⋅(n−2)=900∘,
∴ n−2=5,
∴ n=7,
对角线n(n−3)2=7×42=14.
【答案】
证明:∵ ∠1=∠2,∴ ∠ABD=∠EBC,
∵ ∠3=∠4,
∴ △ABD≅△EBC.
∴ AB=BE.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
求线段相等,可把线段放进两个三角形中,求解三角形全等,由全等,即可得出线段相等.
【解答】
证明:∵ ∠1=∠2,∴ ∠ABD=∠EBC,
∵ ∠3=∠4,
∴ △ABD≅△EBC.
∴ AB=BE.
【答案】
解:∵ ∠A+∠B+∠ACB=180∘,
∴ ∠ACB=180∘−∠A−∠B=60∘,
∵ CD是∠ACB的平分线,
∴ ∠ACD=12∠ACB=12×60∘=30∘,
∴ ∠BDC=∠ACD+∠A=30∘+80∘=110∘.
【考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解析】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ACB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DCA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求出∠BDC的度数.
【解答】
解:∵ ∠A+∠B+∠ACB=180∘,
∴ ∠ACB=180∘−∠A−∠B=60∘,
∵ CD是∠ACB的平分线,
∴ ∠ACD=12∠ACB=12×60∘=30∘,
∴ ∠BDC=∠ACD+∠A=30∘+80∘=110∘.
【答案】
证明:(1)∵ AE // BC,
∴ ∠A=∠B.
又∵ AD=BF,
∴ AF=AD+DF=BF+FD=BD.
又∵ AE=BC,
∴ △AEF≅△BCD.
(2)∵ △AEF≅△BCD,
∴ ∠EFA=∠CDB.
∴ EF // C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
【解析】
要证△AEF≅△BCD,由已知AE // BC,得∠A=∠B.又因AD=BF,所以AF=AD+DF=BF+FD=BD,又因AE=BC,所以△AEF≅△BCD.再根据全等即可求出EF // CD.
【解答】
证明:(1)∵ AE // BC,
∴ ∠A=∠B.
又∵ AD=BF,
∴ AF=AD+DF=BF+FD=BD.
又∵ AE=BC,
∴ △AEF≅△BCD.
(2)∵ △AEF≅△BCD,
∴ ∠EFA=∠CDB.
∴ EF // CD.
【答案】
证明:作PM⊥AC于M,PN⊥BC于N,PE⊥AB于E,
∵ 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
∴ PM=PN,PN=PE,
∴ PM=PE,
∵ PM⊥AC,PE⊥AB,
∴ 点P在∠A的平分线上.
【考点】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
作PM⊥AC于M,PN⊥BC于N,PE⊥AB于E,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得出PM=PN,PN=PE,推出PM=PE,根据角平分线性质推出即可.
【解答】
证明:作PM⊥AC于M,PN⊥BC于N,PE⊥AB于E,
∵ 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
∴ PM=PN,PN=PE,
∴ PM=PE,
∵ PM⊥AC,PE⊥AB,
∴ 点P在∠A的平分线上.
【答案】
解:在AB上截取AF=AD,连接EF,
∵ AE平分∠PAB,
∴ ∠DAE=∠FAE,
在△DAE和△FAE中,
AD=AF,∠DAE=∠FAE,AE=AE,
∴ △DAE≅△FAE(SAS),
∴ ∠AFE=∠ADE,
∵ AD // BC,
∴ ∠ADE+∠C=180∘,
∵ ∠AFE+∠EFB=180∘,
∴ ∠EFB=∠C,
∵ BE平分∠ABC,
∴ ∠EBF=∠EBC,
在△BEF和△BEC中,
∠EFB=∠C,∠EBF=∠EBC,BE=BE,
∴ △BEF≅△BEC(AAS),
∴ BC=BF,
∴ AB=AF+BF=AD+BC=4+6=10.
【考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解析】
首先在AB上截取AF=AD,由AE平分∠PAB,利用SAS即可证得△DAE≅△FAE,继而可证得∠EFB=∠C,然后利用AAS证得△BEF≅△BEC,即可得BC=BF,继而证得AD+BC=AB.
【解答】
解:在AB上截取AF=AD,连接EF,
∵ AE平分∠PAB,
∴ ∠DAE=∠FAE,
在△DAE和△FAE中,
AD=AF,∠DAE=∠FAE,AE=AE,
∴ △DAE≅△FAE(SAS),
∴ ∠AFE=∠ADE,
∵ AD // BC,
∴ ∠ADE+∠C=180∘,
∵ ∠AFE+∠EFB=180∘,
∴ ∠EFB=∠C,
∵ BE平分∠ABC,
∴ ∠EBF=∠EBC,
在△BEF和△BEC中,
∠EFB=∠C,∠EBF=∠EBC,BE=BE,
∴ △BEF≅△BEC(AAS),
∴ BC=BF,
∴ AB=AF+BF=AD+BC=4+6=10.
【答案】
解:(1)BD=DE+CE.
证明:∵ BD⊥AE,CE⊥AE,
∴ ∠BDA=∠AEC=90∘,
∴ ∠ABD+∠BAD=90∘,
∵ ∠BAC=90∘,
∴ ∠BAD+∠EAC=90∘
∴ ∠ABD=∠EAC,
在△ABD和△CAE中
∵ ∠ADB=∠CEA=90∘,∠ABD=∠EAC,AB=AC,
∴ △ABD≅△CAE(AAS),
∴ AD=CE,BD=AE,
∵ AE=AD+DE,
∴ BD=DE+CE.
(2)BD,DE,CE的关系为BD=DE−CE,
理由为:在△ABD和△CAE中,
∵ ∠ADB=∠CEA=90∘,∠BAD=∠ACE,AB=AC,
∴ △ABD≅△CAE(AAS),
∴ AD=CE,BD=AE,
∵ AE=DE−AD,
∴ BD=DE−CE.
(3)当点B,C在直线AE异侧时,DE=|BD−EC|;
当点B,C在直线AE同侧时,DE=BD+CE.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
(1)由BD垂直于AE,得到三角形ABD为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到一对角互余,再由∠BAC=90∘,得到一对角互余,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一对直角相等,AB=AC,利用AAS可得出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E全等,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AD=CE,BD=AE,由AE=AD+DE,等量代换即可得证;
(2)当直线AE处于如图②的位置时,则BD、DE、CE的关系为BD=DE−CE,理由为:同(1)得出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E全等,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AD=CE,BD=AE,由AE=DE−AD等量代换即可得证;
(3)由(1)(2)总结得到当D、E位于直线BC异侧时,BD=DE+CE;当D、E位于直线BC同侧时,BD=DE−CE.
【解答】
解:(1)BD=DE+CE.
证明:∵ BD⊥AE,CE⊥AE,
∴ ∠BDA=∠AEC=90∘,
∴ ∠ABD+∠BAD=90∘,
∵ ∠BAC=90∘,
∴ ∠BAD+∠EAC=90∘
∴ ∠ABD=∠EAC,
在△ABD和△CAE中
∵ ∠ADB=∠CEA=90∘,∠ABD=∠EAC,AB=AC,
∴ △ABD≅△CAE(AAS),
∴ AD=CE,BD=AE,
∵ AE=AD+DE,
∴ BD=DE+CE.
(2)BD,DE,CE的关系为BD=DE−CE,
理由为:在△ABD和△CAE中,
∵ ∠ADB=∠CEA=90∘,∠BAD=∠ACE,AB=AC,
∴ △ABD≅△CAE(AAS),
∴ AD=CE,BD=AE,
∵ AE=DE−AD,
∴ BD=DE−CE.
(3)当点B,C在直线AE异侧时,DE=|BD−EC|;
当点B,C在直线AE同侧时,DE=BD+CE.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某校初二(上)9月月考数学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初二(上)12月月考数学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某校初二(上)12月月考数学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