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足的,对于日常生活细节中渗透出来的爱,常常熟视无睹。因此,抓住散文的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对于爱的思索,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掌握抓线索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通过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使用旁批的方法,从文章朴素自然的语言中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体会父爱的深沉。
一、以介绍朱自清的作品直接导入。
二、课堂活动
课前做一下热身运动,默写词语。
(一)听写词语
祸不单行、奔丧、狼藉、变卖典质、惨淡、赋闲。
老师讲词语的大概意思和课文里的有关句子,学生听写词语:
灾祸一个接着一个(祸不单行);
赶回家去办理丧事(奔丧);
回到家里看到家里一片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把家里的东西当的当卖的卖(变卖典质);
当时家里的光景很不景气(惨淡)
父亲失业了,下岗了,但是课文却是很文绉绉地写道,给了“父亲”一点空闲的时间(赋闲)。
默写以后,老师让学生打开书,自己看有哪些字是默错的,同时黒板上也把默写的六个词语展示出来。
(二)连词成段
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前三段,把六个词语连贯起来复述一下刚才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作些复述指导或是补充。
教师指导:你可以把“祸不单行”放在前面,作为一个总领:“这是一段祸不单行的日子。”也可以把“祸不单行”放在结尾:“这真是一段祸不单行的日子啊。”都可以。
复述以后,老师用一句话总结:以上大家复述的就是《背影》这个故事发生时的家庭境遇,是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三)误读比较
教师朗读这段文字,朗读之前让学生仔细思考:老师可能会故意漏掉哪些词语。故意错漏的词语是:黑布、布、蹒跚地、用两手、两脚、肥胖的、向左。再让学生比较这些词语用上和没用上有何区别。
教师解读:“黑”指奔丧;“布”印证“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赋闲在家”;为什么会“蹒跚”?写出了父亲此时的情况,与年纪大,肥胖等一系列词语相照应。“向左”为什么会“向左微倾”?让学生试着攀爬一张桌子,“向左微倾”正是一般人不包括左撇子攀爬的状态。
让学生浏览一下文章写到“背影”一共有几次,其中详写了哪一次,找出并让学生朗读。(指向文章的重点,开始聚焦于文本细节。)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篇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写了四次。)
详写的是哪一次?(第二次。)
让学生把“父亲戴着黒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翻过月台去买橘子”这一段第二次写父亲背影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遍。
2.老师朗读课文,故意删去一些宇和词,要求同学们不看书,听出删掉了哪些词语。
老师朗读:
我看见他戴着( )小帽,穿着( )大马褂,深青( )棉袍,( )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他用( )手攀着上面,( )脚再向上缩。他( )身子( )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朗读完,叫学生马上举手回答听出来了没有,老师遗漏了哪些字?这些字和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老师追问:如果当时家庭光景很富裕,父亲动作很矫健,“啪”地翻过去,“啪”地翻过来,“我”的泪会很快地流下来吗?
这篇文章写父亲的背影,还让我们十分感动的,是第几次呢?是最后一次,第四次。请同学们把第四次最后一段齐声朗读一遍。
同学们,朱自清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是在什么时候,而写“背影”又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当时没有写下这份感动呢?
插入“父子矛盾的背景资料”:
1915年,父亲给儿子包办婚姻,儿子生气。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了,儿子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爸爸很生气,1917平,爸爸失业了,祖母去世,父子告别,体验了“背影”。1920年,儿子毕业了,先到南方去工作。1921年,家里经济很差,儿子就回到扬州工作。结果他爸爸说家里经济太差了,跑到他单位去把他工资给领了。儿子很生气,愤然离去。1922年,儿子带着老婆孩子回家,结果父亲不让他进门,后来进了家门,结果父子两个长期不说话,不久儿子又出走了。1924年,儿子写了一篇小说,暴露了家庭矛盾,老爸很不高兴。1925年,父亲写了一封信给儿子,朱自清看到这封信,在泪眼中写了一篇文章,叫《背影》,当时“儿子已成家立业”,自己也做了父亲。1928年,爸爸读到这篇文章《背影》,父子关系才缓和。到1945年,父亲去世。
(四)品读“眼泪”。
1.“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为什么这样说?联系全文,看看文中一共写到了我几次流泪,这都是怎样的眼泪?
“四次!”老师请大家把这四次的句子挑出来。
让学生朗读结尾,思考“在晶莹的泪光中”为何不写成“泪珠”?
第一次:“回到家里,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板书 簌簌地)
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板书 很快地)
第三次:“我的泪又流下来了。”(板书 又)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板书 在晶莹的泪光中)
然后老师问同学:“簌簌地流下眼泪”中“簌簌”什么意思?是“纷纷”,形容泪眼之多。
第一次“簌簌地流下眼泪”流下的是怎样的眼泪?你能给它在前边加几个形容心理活动的形容词吗?“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流下的是什么眼泪?你也找几个形容心理活动的形容词好不好?
第二次,看到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流下的是什么泪呢?因为前边还觉得父亲办事有点迂。“迂”什么意思呢?注解有的,做事情很守旧,有个词叫“迂腐”。先前还觉得父亲有点迂,但现在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翻过去翻过来,为的就是给“我”买一袋橘子,所以这里流下的是“惭愧的”、“内疚的”、“愧疚的”泪。
老师又问:第一次是“簌簌地”,第二次是“很快地”。结尾说:“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晶莹的泪光”能否改为“晶莹的泪珠”?为什么?
(五)比较人称
老师问:同学们,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第一人称。)为何用第一人称而不用第三人称?
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第一人称写“我”比较适合写“我”的心理变化、心里的感受,而不太适合描写“我”的神情我的外貌。
那么用第三人称写他,比较适合写他的什么,不太适合什么?
通过讨论,同学明白用第三人称写他,比较适合写神情、衣着、外貌,而不太适合写内心的活动内心的感受。
老师小结:“所以这篇文章写父亲是写‘背影’,写“我”是写“眼泪”。
但文中有一处写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心理变化,请同学们很快地把课文看一遍,把这个句子挑出来。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老师追问:这个句子中,哪一个字不可缺少?学生发现了“似的”这个“似字不可缺少。“似的”一词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对第三者心理活动的一种揣摩。
(六)体会“亮色”
老师问: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背影》这个故事绘成一幅画,不管国画还是油画,可以想象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它的色彩是很暗淡的。你看,父亲穿着一身黑的:黑布马褂,黑布小帽,深青色的棉袍。
教师解读:文章抓住的正是衣着(黑布小帽、黑布褂、深青布棉袍),表现了一种青灰色的基调,营造的是一种惨淡、低沉、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一种悲哀的情感。
但在这种凄凉的气氛中,却有两处亮光。请同学们把这幅暗淡的画中两处亮光挑出来。
橘子的红、我身上大衣的紫色是那样的夺目,那样的温暖!
(七)品读情感
朱自清自己曾说过:我写《背影》是为了父亲的那一句话——“到那边要来信”,“每当我读到这封信中的一句——大去之期不远,无不泪如泉涌”。
老师问:这篇文章中父亲有一句话,是令人催泪欲下的。是哪一句?
经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到那边来信!”
在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之后,让学生讲述暑期去北京参加新东方夏令营的一段经历。“大家挤到火车上的时候还嘻嘻哈哈,你打我,我追你。哎呀,从来没乘过火车,多好玩啊!等到火车的汽笛一叫。呼——!',咔嚓咔嚓开始滚动的时候,“哗”的一下全都哭了。
火车开始转动了,老人奔上前去的最后一句话是“到了那里别忘了写信啊!”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了,可以通电话,可以发电报,现在还有E-mail,还有可视电话。但是到了那里要发个信息过来,这句话是不变的。
教师总结:
父亲真的不容易,可是作者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才读懂了父亲的爱,才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这告诉我们,要读懂爱也是不容易的,要从背影中读懂爱,是更不容易的。你们还小,就像当年的朱自清,慢慢地,就会懂得更深刻,更丰富。
同学们,阅读散文、就是要从感动处入手,就是要抓住形象,抓住人物情感的变化,就是要抓住细节化的描写,解读作者复杂的情感,读出文章丰富的内涵。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回忆性叙事散文
祸不单行 奔丧
狼藉 变卖典质 故事背景
惨淡 赋闲
黑布、布、
蹒跚地 悲哀气氛
用两手、两脚、
肥胖的、向左
簌簌地
很快地 细节传情
又
在晶莹的泪光中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第1课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掌握字词,品味语言,疑难探究,写作特色,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