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学案【学习目标】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学习重难点】诗歌的内容和思路,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古文字词的比较辨析学习过程:《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民歌是歌唱者感情情不自禁的流露。它如同一棵庄稼碰到一棵庄稼所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它是黎明时分一片打湿树叶的雨点。文化传承与理解1.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苏辙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2.写作背景温润人间草木情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清人方玉润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这是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在中国所有的朝代之前,已经存在着这种声音。它是哪一年形成的,是由何人最先演唱,无人知晓。它的演唱者和传播者从没有一鸣惊人的打算,从不期望被台下观众狂热地呼喊。 一个人独处时,一首恍若隔世的老歌就能唤起你无边的遐想——河姆渡人的骨哨和曾侯乙的编钟相继出现,一群女子从《诗经》中走出,她们长裙如风,摇曳生姿。陌上桑青青,楚国女子清脆的歌声,从田野那端飘过,甚至能听到她们降临身边,听到她们轻蹑足音,从窗前而过。 独自一人坐在草地上,遥望星空,如水的月光静静地洗涤心灵尘垢时,唱几支意味深长的民歌,让那绵绵歌声,仿佛一泓流淌的清泉,去湿润人们已经干涩了的记忆!! 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民歌历经沧桑,如同一截古老的城墙,青青黑黑的砖上,布满青苔,罅缝中还点缀着嫩绿色的野草。但它仍像刚摘下的豆荚般新鲜。
3.相关知识诗经六义《诗经》分为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赋就是铺陈直叙。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名家点评朱熹《诗集传》:“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姚际恒《诗经通论》:“章法极为奇变。”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苡子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这是从无甚意思处玩味出意思来,可说善会诗意。,我侧耳倾听一支又一支民歌,心儿也随同它飞越海洋和山谷。我看到民歌在楚国女子伤感的眼睛中停留;民歌以蝴蝶的姿势,在远古的旷野的山坡上优美栖落;民歌同汗水一起匍匐在农民黝黑的脊背,又一同渗进泥土;民歌从母亲心中悠悠流淌出来,暮色浓了,在她细细的歌声里,孩子沉沉睡去。 倾听民歌,如同倾听祖先诉说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梦。为他们的热情、豪放,为他们的勤劳、慷慨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对他们在爱情上的含蓄和忠贞不渝而感到万分羡慕。也许他们一贫如洗,也许他们不得不背起凤阳花鼓,流浪四方。但是,劳动者,唯有从你们心底涌出的歌声,永远被后人传唱。, 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业时间:20分钟一、正字音①芣苢 ②掇 ③捋 ④袺 ⑤襭 ⑥阴霪 ⑦村酤 ⑧廪 答案:①fúyǐ ②duō ③luō ④jié ⑤xié ⑥yín ⑦gū ⑧lǐn二、一词多义1.薄①日薄西山( )②薄言采之( )③厚古薄今( )④薄雾冥冥( )答案:①迫近、靠近 ②助词,无实义 ③看不起,轻视 ④厚度小2.言①自言本是京城女( )②薄言采之( )③言谈举止( )④一言以蔽之( )答案:①动词,说 ②助词,无实义 ③名词,语言 ④名词,一句话为一言三、词类活用①三夜阴霪败场圃( )②一竿晴日舞比邻( )答案:①使……毁坏 ②使……跳舞四、特殊句式赋诗怜汝足精神特殊句式:( )正常句式应为: 译文: 答案:特殊句式:倒装句,应为“怜汝赋诗足精神”。译文:怜爱你们精神百倍地吟诗作赋。五、阅读《芣苢》,填空。采采( )芣苢,薄言( )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 )之。采采芣苢,薄言掇( )之。采采芣苢,薄言捋( )之。采采芣苢,薄言袺( )之。采采芣苢,薄言襭( )之。答案:采采:采而又采。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有:取得。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六、文学常识填空。(1)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又称“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 、 、 三大类。 指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 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曲。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 ,并沿用至今。(2)《诗经》是我国 诗歌传统的源头,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 、 、 三种。 者,“铺陈其事而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经六义即是 、 、 、 、 、 的合称。答案:(1)《诗经》 诗三百 风 雅 颂 风 雅 颂 《诗经》 (2)现实主义 赋 比 兴 赋 比 兴 赋、比、兴、风、雅、颂七、阅读下面的白话译文,说说跟原作的不同韵味。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答: 答案:略八、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思维发展与提升一、合作学习思考1:《芣苢》的写作有什么特点?答: 明确:重章叠句。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思考2:有人说《芣苢》这首诗,句式变化单调、生硬,你是怎样理解的?答: 明确: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思考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明确:①新麦成熟,外孙们主动帮自己收麦的欣慰喜悦之情。“新麦继陈谷”体现了丰收的喜悦,是物质上的富足;“赖”字展现了精神上的满足。②对外孙们辛苦劳作的怜惜和疼爱之情。作者做饼、沽酒慰劳辛苦忙碌的诸外孙,“急炊”“多博”表现了作者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③对外孙们忙完农事后不顾辛劳迅速投入到吟诗作赋中的怜爱和欣慰之情。“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二、疑难探究思考4: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你是怎样看的?答: 明确: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迁移不要淡忘诗歌的芬芳郑琦看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样的诗句,我先是一愣,不知道该如何吟读这历经千年而不褪色的名句。读了注释之后,才知道芣苢居然是长在老家路边的车前子。做梦都没有想到,那些被故乡人说成车前草的植物被祖先写进诗行。不禁感叹,我们正在让这些本该熟悉的植物和诗句边缘化,我们究竟在关注什么?是不是关注了很多不该关注的事物?想到这些,一些相关的生活场景就清晰地在脑海闪现。这时,它们正在以某种方式集结,试图在这美丽的诗句中寻找被关注和被遗忘的理由。去年夏天,妈妈指着田间一块绿油油的作物问我“它叫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黄豆。”妈妈遗憾地摇摇头说:“唉,那是花生。”我很尴尬地笑了笑,就过去了。去年十月,月考过后,我和好友都没有考好,很郁闷,就到街上散心。那天阳光特别明亮,也特别温暖。街道两边的垂柳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精神。柳树下,很多行人迈着悠闲的步子,很满足地沐浴着金灿灿的阳光。我走在阳光里,却在想着那一个个令我头痛的函数图形,依旧蹙着双眉。好友看着流动的车潮对我说:“我教你认车!”“这是本田、现代、奥迪……”她真是个百事通呢,我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她一边指着一边不停地念叨着。我寻思着。当一辆奔驰从我们面前闪过时,她拉着我的手臂大声叫道:“快看,那辆是奔驰,值一百多万呢!”我不禁哑然。这位好友是大家公认的轿车方面的百事通,她的教科书上就贴有名车标志图。像她这样的“百事通”和“小百度”班上还有不少。男生大体是关于NBA、传奇(据说是一种网络游戏)方面的,女生大体是韩剧、服饰方面的。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好像都对周杰伦、郭敬明之类的明星感兴趣,有的男生甚至剪着明星的发型,还模仿明星走路的姿势。这些“百事通”和“小百度”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但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在课余时间“比拼”。我班真正能登上讲台的“小百度”只有语文课代表和生活委员两个。语文课代表最喜欢读经典作品,名句填空和文学常识题一直满分,写的作文更是妙不可言,多次被语文老师当作全年级的范文。生活委员的父亲是医生,他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喜欢医学,并立志当一名医生。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班主任就安排他给我们讲一些保健知识,并让他为我们准备一些预防药。我们都称他是“班级小郎中”。今天,我在试卷上看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样的诗句时,再一次感到经典中的植物花草正在离我们远去。盘点我们别样的生活,我发现我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多时间去关注名车、模仿明星,也没有必要用那么多的精力去赶时髦、玩游戏,更没有必要作虚幻的穿越。我们行走在孕育《诗经》和《楚辞》的土地上,不要忘记诗歌的节拍,不要淡忘诗歌的芬芳。2.在名句中赏悟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风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这句诗的意思是“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③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透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二)素材这样运用溯水而上陈蔚文风,雅,颂。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耠”“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丽。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泱泱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谷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里去守望爱情?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眼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望前方》站在这文学汀岸构思着我笔墨所要通往的方向我看不到我想要的曙光也许它在山的那边往回想岁月满沧桑此岸月暗彼岸斜阳站在这穷乡僻壤寻找着我心灵所要寄住的旅店我找不到我想要的房间也许它的来客已满转身看路途已遥远前方荒漠后方民房站在这梦想长廊遥望着我人生所要历尽的艰难我望不到我想要的希望也许它总难以料想回头望生命逝成半那边消散这边宽敞评析: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一种情感,虽然所写的意象不同,但通过相同的结构形式去写,让人读起来有音乐美,让人感觉到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情感更加有韵味。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优质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达标练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掌握田园诗特点,了解背景,解题,积累基础知识,朗读节奏,内容解读,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背景知识,作家作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