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 草原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 草原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文章脉络,写的是蒙古人民迎客的场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1.草原
课时
一课时
备课人
教学总目标:
1.回顾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写作顺序: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课文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表达“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2.能借助文章的画面想开去,感受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教材目标),能背诵第一自然段。
3.能学会边读边做批注的方法(三单元策略单元的阅读策略)来理解文章中“写实+联想”等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课时目标:(第一课时)
1.回顾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写作顺序: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课文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表达“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2.能借助文章的画面想开去,感受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教材目标),能背诵第一自然段。
3.能学会边读边做批注的方法(三单元策略单元的阅读策略)来理解文章中“写实+联想”等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文章的画面边想开去,感受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教材目标),能背诵第一自然段。学会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
教学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1 草 原 老舍
借助画面想开去 风光图 迎客图 联欢图
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主客联欢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脉络
1.上学期我们已经随着老舍先生走进了草原。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预设:一、(1)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风景。
二、(2、3)写的是蒙古人民迎客的场景。
三、(4、5)主要写了客人们与蒙古人民联欢的情景。
老师想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一部分我们可以说是“草原风光图”,谁能像老师这样概括出课文的第二、三部分?(指生说,师板书)因此,这篇散文形式上看上去散,但就是写我们去草原看到优美风景和牧民联欢这一件事,因此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二、学会借助画面想开去,在关键词句旁边做批注,学习“写景+联想”的写法
1.上个学期我们通过朗读感受了草原的美,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这美丽的大草原,请同学们借助文章描写的画面想开去,请你把你想到的用批注的方法写在语文书的旁边。
2.交流反馈
预设: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2)有感情朗读,通过两个”那么“读出草原的高远辽阔、明丽的意境。
怪不得作者总想——(高歌一曲)
看来作者当时心情一定是非常——(愉快)
你能体会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一读吗?(有感情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一碧千里”“茫茫”什么意思?
引导想象:老舍看到的草原是怎样的?(辽阔、碧绿)
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指名朗读----齐读。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千山一碧 万古长青 翠色欲流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积累到语文书上)
(3)“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预设: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辽阔的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1)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让我们想象到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羊毛也是这样。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太形象了。
(2)“绣”字用得很巧妙。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在草地点上随意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笔下羊群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地为草原这块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3)让我们也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预设: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舒服呢?有感情的朗读此句。
(4)这样的一种写法非常特别,前半部分是描述作者亲眼见到的,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在脑海中联想出来的画面,我们也能学着老舍先生的样子,边看景物,边想象画面,并把看到的和想到的都写下来。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预设:体会到了草原的柔美
(1)这是你的体会,不错。同学们看,在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你发现了吗?(渲染 勾勒)
谁能说说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预设: “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这里用渲染说明了草原的辽阔,而勾勒就体现不出来了。
真不错,你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些知识的?
预设1:(平时在生活中了解到的……)——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预设2:老师,我是从课文中的注释中理解的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请你来读一读。
“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粉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看来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词语也是我们学习的好办法。
【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2)回过头来,再来看看这句话,你有新的理解吗?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
预设:“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是啊!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欲流”的“欲”是“将要、想要”的意思,“想要流入”和“轻轻流入云际”不矛盾吗?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不矛盾。“翠色欲流”说明草原绿油油的,绿的发亮,看起来就像要流出来似的,而“轻轻流入云际”说明草原的广阔,就像与云天交接一样,仿佛绿色都渲染到了云层里面。
——说的真好,刚才你说到了“绿得发亮”,作者是用哪个字体现出来的?(“翠”字)
预设:我还从这里体会到草原的颜色非常富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并且草原是一望无际的,远远望去,就像与天交接到了一起,把那种绿色渲染到了云朵里。
小结:你说的真好啊!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自己先试一试。(指生读——齐读)
【5】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预设1: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草原就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它们像人一样在回味。表现了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预设2:特别是“回味”这个词用的好,“回味”的意思细细的回忆,品味,在文中指大牛和骏马好像在细细的回忆自己驰骋和生活在草原上的乐趣,写出了静立的牛马似乎都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回味。这一词语采用拟人的手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三、研读文本,感受“蒙汉情深”
1.再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见面的时候,主客握手时,会说些什么呢?(畅谈。)
2.再读第四自然段,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拘束”是什么意思呢?(过分约束自己,态度不自然。)而我们的主人和客人一点儿也不拘束,真是蒙汉情深,其乐融融。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第五自然段,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4.点题: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5.小结: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了《草原》,又学会了新的阅读方法:借助画面想开去,学会用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联想,希望以后我们在欣赏美丽景色的时候,也能借助画面想开去,并及时记录下来。
6.生完成课堂同步作业练习。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1 草原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 草原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质疑问难,了解学情,自学课文,合作探究,激励评价,赏读涵咏,拓展延伸,感情升华,课内外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