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导学案专辑
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特别提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2
自主学习
►任务一:位置与自然环境
结合教材P9“图6.3 北方地区的地形”完成任务一,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位置与范围
①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34°N—53°N之间,位于中(低、中、高)纬度地区,大致以40°N划分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② 海陆位置:位于大陆东岸,东临渤海和黄海。
③ 相对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2.自然环境
① 地形和地势: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势西高东低。
② 北方地区跨的温度带有: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③ 北方地区跨的干湿地区有:半湿润区、半干旱区、湿润区。
④ 气候类型: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寒冷,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气温在20℃以上。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 800毫米。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集中于夏季。
【特别提示】
东北部分地区是湿润区,因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任务二:黑土地 黄土地
结合教材教材P10 完成任务二,并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① 黑土地:东北平原在冷湿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② 黄土地: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特别提示】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
►任务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结合教材“图6.6 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完成任务三,并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北方地区的农业
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2.北方农业地区发展的地区差异
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原占比大,耕地集中连片。
③ 土壤:黑土、黄土广布,土壤肥沃。
4.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并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② 北方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土地沙化、贫瘠等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特别提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方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影响主食以面食为主。
03
合作探究
探究一: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1.根据图6.5,概括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三个城市降水的共同特征是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结合图6.3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石家庄的冬季气温高于齐齐哈尔,纬度因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结合图6.3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石家庄的降水多于延安,石家庄的气温整体上高于延安,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
【典例】读我国北方地区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我国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春秋季
B.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
C.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D.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
2.下列关于①②两地地理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为暖温带,②地为寒温带
B.①地种冬小麦,②地种春小麦
C.①地是黑土地,②地是黄土地
D.①地属半湿润区,②地属湿润区
1.D 2.C
【解析】1.北方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A错误;平原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旱地农业区,B错误;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由于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宜棉花种植,且棉花不属于粮食作物,C错误;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即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D正确。故选D。
2. ①地为中温带,②地为暖温带,A错误;①地种春小麦,②地种冬小麦,B错误;①地是黑土地,②地是黄土地,C正确;①②地均属半湿润区,D错误。故选C。
探究二:春旱成因及其影响
1.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月)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3—5月份的时候北方春季的气温回升加快,温度高,蒸发量较大。华北平原3—5月的时候降水较少,导致河流径流小,气候较为干燥。
2.春季,华北平原正值冬小麦返青,农田需水量大。讨论华北平原春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春季,华北平原气温较高,降水很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很大。所以,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3.收集资料,议一议华北平原的人们是如何应对春旱的。
①喷管和滴灌;②地膜覆盖;③培育耐旱品种;④兴修水库。
【典例】一位同学在自己的旅游日记中这样写道:“1月20日,今天的行程叹为观止,尤其是连续穿越一组约18公里的隧道群后,汽车仪表上显示的气温由-3℃升高到6℃,还以为是仪表出了问题;上午羊肉泡馍的味道还未消散,下午又享受热情洋溢的麻辣火锅。”完成下面小题。
1.该隧道群穿越的山脉可能是( )
A.祁连山脉B.秦岭山脉
C.南岭山脉D.天山山脉
2.下列关于该山脉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B.山北胡琴悠悠,山南腰鼓欢快
C.山北银装素裹,山南落叶纷飞D.山北茶园遍野,山南麦浪滚滚
1.B 2.A
【解析】1.由材料中的旅游日记“上午羊肉泡馍的味道还未消散,下午又享受热情洋溢的麻辣火锅”分析,羊肉泡沫是中国北方陕西省的美食,火锅是中国南方四川省的特色美食,可判断该隧道群穿越的山脉可能是秦岭,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且1月份秦岭以北的气温低于0℃,以南气温高于0℃,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关于秦岭南北两侧的描述,应是“山北腰鼓欢快,山北胡琴悠悠”,B错误;应是“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A正确;应是“山北银装素裹,山南植被茂盛”,C错误;应是“山南茶园遍野,山北麦浪滚滚”,D错误。故选A。
04
知识图网
05
强化特训营
读图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气象灾害最易发生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B.东北平原C.长江三角洲D.华北平原
2.此气象灾害可能严重影响到该地区何种农作物的生长( )
A.水稻B.甘蔗C.小麦D.油菜
3.为了解决此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兴修水库②跨流域调水③发展节水农业④采取大水漫灌⑤大面积栽种水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④
1.D 2.C 3.A
【解析】1.从题干的描述来看,降水量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该灾害应该是春旱。春旱出现在北方广大地区和华南沿海、西南地区,以华北地区尤为严重。这是因为暖湿的夏季风尚未来临,降水稀少,同时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加剧了旱情,再加上该地人口密集,耕地广,用水量大导致旱情加重。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由上题可知,该地区是华北平原,该地区的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故C正确。甘蔗、水稻、油菜都是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排除ABD,故选C。
3.为解决此灾害带来的影响,可以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和发展节水农业等措施;大水漫灌不利于节水资源,也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华北平原不适合种植水稻,故①②③正确,故选A。
4.在我国人们常把华北平原称为( )
A.“红土地”B.“黄土地”C.“黑土地”D.“紫土地”
4.B
【详解】在我国人们常把华北平原称为“黄土地”,B正确;“红土地”一般指我国东南丘陵,“黑土地”一般指我国东北地区,“紫土地”一般指我国四川盆地,ACD排除。故选B。
5.下列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C.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D.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5.A
【详解】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A选项符合题意;北方地区的地形主要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山西的煤炭资源、大庆的石油资源、鞍山的钢铁资源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春末夏初,我国某粮食主产区的作物自南向北渐次变成金黄色。驾驶收割机的农机手们从安徽省中部出发,带着乡村收获的喜悦,一路向北,描绘祖国丰收的画卷。下图示意该主产区粮食作物收割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6.对于图中所示区域内农作物的熟制描述正确的是( )
A.一年一熟B.两年三熟C.一年两熟D.一年三熟
7.图中粮食主产区发展的共同自然优势是( )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雨热同期,气候适宜;
③耕地广阔,土壤肥沃;④城市密集,需求量大。
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B 7.A
【解析】6.据图可知,该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淮河以北是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是小麦,水稻是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冬小麦的华北地区,作物熟制可以达到两年三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我国华北地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辽阔集中、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①②正确。东北平原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主要的自然优势不是耕地广阔,③错误;④城市密集不属于自然优势,④错误。排除BCD,故选A。
半边房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之一。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下图示意“半边房外观和当地气候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遮风避雨又御寒”中的“风”主要指的是( )
A.东南季风B.东北季风C.西南季风D.西北季风
9.“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半边房能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说明当地( )
A.降水较少B.全年高温多雨C.暴雨频发D.冬雨夏干
10.半边房门前种树可能是为了( )
A.春季防风固沙B.夏季遮荫纳凉C.秋季截水增湿D.冬季挡风避雨
8.D 9.A 10.B
【解析】8.陕西关中地区是位于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温暖湿润;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加剧了该地区的寒冷,所以“挡风避雨又御寒”中的“风”主要指的是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对该地区影响较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据材料可知,人们建半边房的目的之一是最大限度地收集利用雨水,可推知当地降水较少,A正确,BC错误;陕西关中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干燥少雨,D错误。故选A。
10.陕西关中地区夏季气温较高,种树可以起到遮荫纳凉的作用,B正确;对于春季防风固沙和秋季截水增湿影响较小,AC错误;该地冬季寒冷干燥,D错误。故选B。
11.读我国“北方地区图”,回答问题。
(1)北方地区与甲地区的分界线是D (山脉)F (河流)。
(2)该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B是 。
(3)图中C山脉是 ,完全在我省境内,是我国的天然林区之一,G 是我国的“林都”。
(4)A是我省的邻省 ,E平原在冷湿环境下发育着肥沃的“ ”。
11.(1) 秦岭 淮河
(2)京津唐工业基地
(3) 小兴安岭 伊春
(4) 吉林 黑土地
【详解】(1)读图分析,甲是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与甲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D是秦岭,F是淮河。
(2)读图分析,B是京津唐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读图分析,C山脉是小兴安岭;G是伊春,是我国的“林都”,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地级城市中最高。
(4)读图分析,A是吉林省,E是三江平原,纬度较高,气候冷湿,发育着肥沃的黑土地,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
12.珍惜水资源,形成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是每个公民的优秀品质。读我国华北地区缺水原因思维导图(下图),完成下列题目。
(1)一个地区的降水量、蒸发量、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等深受气候影响,华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
(2)根据上述思维导图分析,①处应填 。
(3)图中给出了一种主要水源——河流,请你再说出华北地区生产生活的另一种水源。
(4)如何缓解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12.(1)温带季风气候
(2)变化
(3)湖泊
(4)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等
【详解】(1)华北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根据思维导图,①处应该填河流径流量变化大,这是由于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导致。
(3)华北地区的水源主要依靠河流提供,除此之外,还有湖泊、人工水库等提供。
(4)华北地区缺水十分严重,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可以通过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等措施来解决。
2024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①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②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气候等环境特征。(区域认知)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理解北方地区内部差异的原因。(区域认知)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东北平原黑土和华北平原黄土来源。(综合思维)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其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1.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2.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华北春旱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农作物类型
主要农作物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谷子
糖料作物
甜菜
油料作物
花生、大豆
其他经济作物
棉花、苹果、枣
地区
熟制
主要农作物或农产品
东北平原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华北平原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苹果、葡萄、梨等
黄土高原
谷子、柿子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导学案,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