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4 光的折射教案及反思
展开一、课标分析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学习光折射的规律,了解光折射的应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是光的折射,先从现象入手,研究光的折射规律,再用知识去研究生活中的规律。这节内容承上启下,上要对光的反射做一个总结,下要利用光折射的规律,来解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光的折射是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光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光折射时的相关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的教学要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含义,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了解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过程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观看海市蜃楼的图片(教材第77页图4-4-1),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观察教材中图4-4-2的实验现象引入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观看图片。
通过有关图片,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环节二:光的折射规律
一、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演示教材第77页图4-4-2(可往水中加点墨水或牛奶,增强可视性)。
让学生总结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的折射规律:
(1)三线关系: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
(2)二角关系: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往往不相等)。
(3)因果关系:折射角随入射角同方向变化。
有许多学生认为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不会同时发生,但事实上反射和折射常常同时发生。借助这个演示实验,要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实验时,应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三次,注意观察水中折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记录光路。实验中如何记录光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由发光点、入射点、从水中的出射点来确定光路。
二、光路的可逆性
小猫叉鱼问题趣味性较强,可以用实验模拟。由于折射成像问题比较复杂,许多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应该让他们到实际中体验,使他们相信折射会产生错觉。对此问题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
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抽象出光的折射示意图,并画出光路图,由此认识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等,为进一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做准备。
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世界。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光的折射规律
的进一步探究可引出对折射光路可逆性的讨论。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装有一条小鱼的大烧杯,让学生用铅笔模仿猫去“刺”鱼。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理解鱼看起来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浅,是虚像。再通过作光路图,解释现象。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利用光路的可逆性的例子。
环节三:折射现象
1.观看教材第79页图4-4-6。
2.透过篝火看的人会颤动。
3.海市蜃楼——在海面、沙漠上不均匀的空气中,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幻景像呈现在高空(古人误以为是蜃、大蛤蚧吐气而成,故又叫蜃景)。其形成原理可参考从水中看岸上物体的光路图。
学生通过实例,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体会生活的细节,增加个人体验,培养学科素养。
板书设计
第4节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线异侧、折射入变、垂直不变。
2.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4章第4节。
2.自我评价第1~3题。
物理八年级上册4 光的折射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4 光的折射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光的折射,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寻找身边的折射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难点和重点,教具,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 光的折射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 光的折射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思想, 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