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八年级上册(2024)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展开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经历汽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沸点。了解汽化过程中的吸热现象。能用汽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的第三节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汽化的定义、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汽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能准确地表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充满求知欲,对动手实验有良好的兴趣,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他们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基本步骤的掌握有所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经过前面对温度、熔化和凝固的学习,对物态变化这一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4.知道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和温度特点。
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液化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了解液化过程中的放热现象。能用液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的第三节内容。本课时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即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汽化的相关知识,探究了水的沸腾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等后,进一步学习汽化的逆过程——液化。液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以及其中的道理。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本节的第一课时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汽化的知识,而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汽化的过程来认识液化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推理、获取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比汽化和液化,使学生理解这两种物态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液化现象,知道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液化的两种方法。
3.能用液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什么是液化现象。
难点:能用液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挂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干了,水去哪里了?
(2)在地面上用水写的字一会儿没了,水去哪里了?
(3)我们给一壶水加热,壶和水的总重量为什么一直在减小?
(4)播放视频,杯中水上有一些汽油,现在利用快放的形式来看杯中汽油的变化,大家会看到汽油明显在减少,汽油去哪里了?
教师总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沸腾,一种是蒸发。
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
(1)变成水蒸气了。
(2)变成水蒸气了。
(3)水变成水蒸气了。
(4)汽油从液态变为气态散失到空气中了。
通过有关汽化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汽化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汽化原因的思考。
环节二:沸腾
定义: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教师:水的沸腾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水开了”,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如何变化呢?水在沸腾前后会有什么现象呢?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3~74页的“探究水的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特点”,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猜想并尝试回答。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沸腾
教师找学生讲述他设计的实验步骤。
教师提问: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在实验时如何加快水的沸腾?
教师总结实验步骤:
(1)按图组装好实验器材。
(2)向烧杯中倒入30 mL左右的水,点燃酒精灯。
(3)同学们配合分别观察时间、温度和气泡变化,当水温到达一定示数时(建议90 ℃时),开始计时。每隔一段时间(1 min)记录一次温度,沸腾前记录不少于3次,沸腾后也记录不少于3次。
(4)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5)实验数据:
教师:下面大家就利用这些器材开始实验。
实验完毕后,教师将实验效果较好的一组实验数据填写在课件上。
教师:展示一组学生的实验数据,以及他们的实验图像。
下面请大家也画好自己的实验图像,并回答:
(1)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何变化?
(2)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3)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
(4)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总结:
(1)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作沸点。
学生阅读教材,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尝试回答:加盖子,可以防止热量散失;选择温度适当高一些的水来加热;水量适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之后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回答:
(1)先变大,后不变。
(2)不变化。
(3)水不会继续沸腾。
(4)开始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到了水面消失;水沸腾后,气泡从烧杯底部上升,逐渐变大,到水面后破裂。
通过实验猜想,引起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设计实验初步了解实验步骤,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通过教师的提示,学生注意到实验的细节,同时也在改进中提升物理实验的探究能力。
通过实际的实验,学生理解沸腾现象,自主发现沸腾中温度、气泡等的变化规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沸腾
一些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
液体
沸点/℃
液体
沸点/℃
液态铁
2 750
酒精
78
液态铅
1 740
液态氨
-33
水银
357
液态氧
-183
液态碘
184
液态氮
-196
甲苯
111
液态氢
-253
水
100
液态氦
-269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2)沸腾时,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
(3)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4)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并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做“纸锅烧水”实验。
教师提问: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
例1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请将这次数据填入表格内。
(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如果温度计测量无误,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由实验可知: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水继续 ,但水的温度 。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之后进行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因为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 ℃,而水烧开时的温度约为100 ℃,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不会燃烧起来。
学生思考后回答。
让学生通过对一些液体的沸点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沸腾现象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实验理解沸点,理解沸腾。
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通过例题的第(3)问强调了沸腾吸热,温度不变。
环节三:蒸发
教师:把水烧开是水的沸腾现象,我们前面已经探究了它的特点,而我们提到的“晾衣服”,以及“地面上的字迹消失”则是另一种汽化现象——蒸发。
探究活动1:把酒精涂抹在学生手背上,并提问学生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手背变凉了。
学生观察,并说出看到的现象:温度先下降又上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蒸发
探究活动2: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酒精中,当把温度计拿出来后,让学生观察其温度变化。
教师提问: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能总结出“蒸发”有什么规律吗?
教师:你能利用“蒸发吸热”这个原理来解释为什么人热的时候会出汗吗?
教师提问:我们平时晾晒衣服的时候,总是想让衣服尽快晾干,那如何能加快晾干衣服的速度呢?
教师:这说明有很多因素影响了水的蒸发速度,那有哪些因素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
教师找学生说出他们的探究步骤。
教师:大家现在开始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按照大家刚刚设计好的探究步骤开始实验。
教师:探究完毕了,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哪些?
教师提问:请大家利用刚才学习到的知识来解释以下现象。
(1)为什么新疆的“坎儿井”要挖成“暗渠”?
(2)为什么晒粮食的时候要摊开?
(3)人发烧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20%~30%的酒精涂抹身体?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探究完了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两种汽化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学生回答:因为汗液的蒸发具有吸热作用,能使人的热量被带走。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放在通风处、放在阳光下、尽量把衣服摊开等。
学生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1)在两个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两滴相同的水滴。
(2)在一个水滴上面吹风,另一个不吹风,观察哪一滴水先消失(蒸发完)。
(3)在两个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两滴相同的水滴。在一个水滴下面用打火机加热,另一个不加热,观察哪一滴水先消失(蒸发完)。
(4)在两个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两滴相同的水滴。将一个玻璃片上的水滴尽可能摊开,另一个上面的水滴不动,观察哪一滴水先消失(蒸发完)。
通过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亲身感觉到蒸发吸热。
通过课堂活动及问题,让学生自主总结出蒸发的一个重要规律:蒸发吸热。
利用规律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蒸发吸热的理解。
通过晾晒衣服让学生思考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通过设计实验、参与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蒸发
例2 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用地膜覆盖农田
B.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
C.把湿衣服晾晒在通风向阳的地方
D.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例3 炎炎夏日,考场如火,细心的监考老师轻轻地在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不一会儿,考生们就有凉爽、舒适的感觉。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
B.利用了水的沸腾,吸收热量
C.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
D.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
例4 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试着分析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
(4)在两个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两滴大小相同的水和酒精。观察哪一滴液体先消失(蒸发完)。
学生总结回答: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不同液体蒸发的速度不同。
学生回答:
(1)尽量降低液体的温度,减慢蒸发。
(2)尽可能增加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
(3)酒精的蒸发速度快,蒸发吸热现象明显,降温效果好。
学生总结。
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题目,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回答。
总结探究规律。
让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理解。
设置问题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及时巩固蒸发和沸腾的相关知识。
以具体事例、生活案例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
板书设计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沸腾:概念、发生条件、特点蒸发:概念、发生条件、特点、影响因素汽化吸热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三章第3节第1课时。
2.“练习与应用”第2、3、5题。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1:向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出空气后用绳把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教师提问:塑料袋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将塑料袋取出后,教师提问:塑料袋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这个过程中酒精总量有什么变化?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还说明什么?
学生观看实验和视频,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塑料袋鼓了起来,这说明酒精汽化变为了酒精蒸气。
学生回答:塑料袋又瘪下去,说明酒精蒸气又变为了液体酒精。
学生回答:酒精的总量没有变化。
学生回答:物质在气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有关汽化和液化的视频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液化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液化原因的思考。
让学生知道物质在气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环节二:液化
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例如,自然界中的露水和雾的形成,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过程。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液化的例子?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好,那液化是如何发生的呢?或者说液化的条件是什么?请看视频。
教师:天冷时,人向外呼出的“白气”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降温。其实液化还有另一种方法——加压。
请看视频:封闭在针筒内的乙醚,被压缩后由气态变为液态。
教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通过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例1 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属于液化过程的是( )
A.冰雪消融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尝试回答: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会变模糊;汽车的挡风玻璃有时会“起雾”。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白气”是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尝试回答:液化石油气、打火机。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液化现象。
通过视频和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液化是如何形成的。
介绍液化的两种方法:降温和加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液化
B.云开雾散
C.嘴里呵出“白气”
D.地上的水变干
例2 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回到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不清,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变清晰,这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先在镜片上遇冷 成小水珠,后发生了 形成的现象。
学生思考、答题、讲解。
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三:液化放热
教师提问:我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蒸发”和“沸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既然汽化吸热,那液化是吸热还是放热?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桌面上的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同学们的猜想。
教师:请同学说出自己的实验设计。
教师:请同学给出实验结论。
教师:请解释为什么被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7页的“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都是汽化现象,都吸热。
学生猜想:放热。
学生设计实验、讲述实验步骤:①向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在旁边的试管中也加入适量的水;②用导管将烧瓶与试管连接;③加热烧瓶中的水;④观察试管中水温的变化。
学生回答:液化放热。
学生回答:因为水蒸气液化要放出更多的热量。
通过汽化吸热,让学生逆行思维,猜想液化放热。
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液化放热的结论。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液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方法:降温、加压生活现象液化放热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三章第3节第2课时。
2.“练习与应用”第1、4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汽化,液化,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汽化和液化,探究液体的沸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