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星球版八下第6章第3节《黄土高原》第1课时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星球版八下第6章第3节《黄土高原》第1课时 教案第1页
    星球版八下第6章第3节《黄土高原》第1课时 教案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师提问,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 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章 第3节 黄土高原(课时一)
    教学内容
    全球最大的黄土区、水土流失严重
    教学
    目标
    1.知道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区域认知)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特征,利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
    3.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初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知道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 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初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
    利用简单的实验证实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播放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民居《黄土高原的黄土风情,窑洞和地坑院》
    二、教师提问:1.说一说,窑洞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窑洞的特殊呈现是?中间种植一棵树的目的是什么?
    一、学生观看视频;
    二、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1. 定位黄土高原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图描述:
    (1)找出太行山脉、秦岭、乌鞘岭、长城,说说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
    (2)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辨识黄土高原地貌景观
    (1)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
    (2)展示特色民居——窑洞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上过。
    展示黄土高原居住民俗传承——地坑院。
    3.探究黄土高原的来源
    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200米。
    关于黄土高原的学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学说更科学呢?
    引导学生分析风成说中黄土高原的来源:黄土来源、风力作用、气候环境等。
    4.分析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
    从地形、气候、植被、农牧业等角度分析黄土高原位置的特殊性。
    探究二:水土流失严重
    1.观察描述黄土高原地表特征:
    出示问题:(1)黄土高原地表有着怎样的特征?
    (2)这种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合作探究: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观察实验,水土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实验结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3)归纳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出示气候图:
    (4)调查探访: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文原因:
    3.分析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对当地的影响:带走了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
    追问:对河流的影响是怎样的?
    1.读图描述:
    (1)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从阶梯角度看:位于太行山以西,属于我国第二级阶梯。
    从地区上看:位于秦岭以北,属于我国北方地区。
    (2)主要包括:山西省、陕西省的大部分和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部分地区。
    2.辨别展示:
    (1)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
    黄土墚:长条状的黄土丘陵;
    黄土峁:横剖面呈椭圆形或圆形;
    黄土川:黄土区中的河谷,农业发达,人口集中;
    (2)归纳民居与当地的关系:黄土直立性好,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3.材料分析:
    风成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来自蒙古高原、中亚及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质历史时期,那里气候干燥,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形成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大风,风卷沙尘,遮天蔽日。粗大的砾石留在原地,形成戈壁;较大的沙粒滚落到近处,形成沙漠;较细的尘土则随风飘向更远的地方,当风力减弱或遇到山岭阻碍,便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的累积和环境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4.分析归纳:
    地形:由平原向高原、山地过渡
    气候:由湿润区、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
    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荒漠过渡
    农牧业:由农耕区向牧区过渡
    1.观察描述:
    (1)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 水土流失严重
    2.合作探究:
    (1)观察发现:水土流失与植被疏密、降水强度、坡度大小、土质等因素有关。
    (2)不同垫面下的水土流失状况:
    (3)说一说: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①黄土质地松散,内部多孔隙
    ②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地表坡度大;
    ③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盖率低
    (4)资料搜集+走访调查:陡坡耕种、滥砍乱发、过度放牧等人为原因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3.分析归纳:
    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并在下游淤积抬升河床,形成“地上悬河”。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六、教 学
    反 思
    1.引导学生自主读图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意识。
    2.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动性,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学习成果,让评价成为学习过程的润滑剂。
    3.课堂安排适当的练习,以评价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
    4.引导学生通过课本材料、自主搜集材料、交流展示等方式获取信息,学会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相关教案

    初中地理第一节 日本一等奖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一节 日本一等奖第2课时教案,共5页。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日本精品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日本精品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