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1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练习含答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1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练习含答案第1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1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练习含答案第2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1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练习含答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同步练习题,共9页。
    【A基础培优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38分
    [知识点1: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点2: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2023年辽宁期末)倒石堆是一种发育在岩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状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下图示意干旱环境下高山地区大量岩屑剥离岩体在岩壁下堆积成的复合型倒石堆地貌。据此完成第1~2题。
    1.干旱环境下,高山地区形成复合型倒石堆地貌物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①流水侵蚀 ②冻融作用 ③风化作用 ④风力搬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图示①②③三个倒石堆坡面上,碎屑向下移动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棱角状的岩屑主要是在温度变化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故倒石堆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岩壁的冻融作用和风化作用,②③正确;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下岩石磨圆,棱角不明显,且风力搬运能力较弱,一般无法搬运颗粒较大的碎屑物质,①④错误。第2题,根据崩塌作用的强度以及后期的风化侵蚀,可以把倒石堆划分为三个发育阶段:初期阶段(①)——陡峻,新鲜断裂面,坡度陡,岩石棱角分明,杂乱分布;趋于稳定(②)——较和缓的轮廓,岩石风化,呈上陡下缓的凹形坡,表面碎屑有一定固结,此时岩块堆积物顶部较大,边缘较细;稳定(③)——坡面和缓,呈上凹形,结构紧密,部分胶结,生长植被;根据图中①②③倒石堆的形态,可以判断碎屑向下移动由快到慢的排序应该为①②③,A项正确。
    [知识点1](2023年江苏扬州开学考试)金沙江某河段在一定地质时期内经历了内外力作用,下图为该时期不同阶段地貌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河段地貌演化的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4.该地质时期最终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断层地堑 B.河漫滩平原
    C.堰塞湖 D.河流阶地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结合图中河流沉积可知,该河流早期以下切作用(④)为主,后侧蚀加强,河床展宽(②);受堰塞影响,流速减慢,出现堰塞湖相沉积(①);后冲破堰塞体或达到相对均一后,地壳抬升,河流重新下切,形成“V”形谷(③),故该河段地貌演化的先后顺序为④②①③,B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该地质时期经历了河流下切、地壳抬升,最终形成的地貌景观(③)是河流阶地,D项正确。
    [知识点2]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第5~6题。
    5.维持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6.哈尼族人的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建在该区域(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该生态系统位于地势起伏较大的西南地区,森林在这一系统中起的关键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如果森林被破坏,将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此处的农田、村寨、河流等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第6题,将村寨布局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获得较清洁的水源,避免水源受农业生产的污染。
    [知识点2](2022年广东湛江期末)太原天龙山公路全长30千米,为太原西山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公路宛若惊龙,腾飞在山脊之上。从起点到终点有四座高架桥和一处隧道。下图示意天龙山公路其中一座高架桥。据此完成第7~8题。
    7.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布线的原因是( )
    A.投资少 B.地形起伏大
    C.易施工 D.线路短
    8.图示高架桥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A.增加景点 B.连接景区
    C.方便观景 D.降低坡度
    【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沿山脊布线,道路只能随地形起伏,故起伏大,B项正确;无法盘山展线,只能建设多层高架桥或隧道降低道路坡度,投资多、技术难度大;不一定比沿谷地布线线路短。第8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分布,无法盘山展线,只能建设多层高架桥或隧道降低道路坡度,高架桥盘旋上升,使道路坡度减小,有利于车辆通行,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知识点1]9.(2023年湖南多校联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朗赛岭爬坡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南部的宽谷地带。冬春干旱多风,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宽谷中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流分汊扩散,因此在河漫滩、河谷平原、河流阶地沙丘地貌典型。河漫滩沉积物分选最差;河流阶地—迎风坡—背风坡的沉积物平均粒径呈现出粗—细—粗的变化趋势。图甲为采样点周边区域图,图乙为沿采样路径地形剖面图。


    (1)分析爬坡沙丘沙粒来源。(4分)
    (2)从动力角度简要分析爬坡沙丘的形成过程。(6分)
    (3)河流阶地—迎风坡—背风坡的表层沙丘沉积物平均粒径呈现出粗—细—粗的变化趋势,分析其成因。(4分)
    【答案】(1)冬季河流水位下降,河漫滩裸露,提供丰富沙源;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提供了丰富的风化物。
    (2)冬季风强盛,加之白天河谷受热不均匀,形成谷风;冬季植被稀疏,防风固沙能力弱,风力搬运作用强;风力携沙向山坡爬升,风速减弱,沙粒沉积,形成爬坡沙丘。
    (3)从河流阶地—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风速减弱,因此颗粒物由粗到细;从迎风坡—背风坡,山顶风速较大,且受到重力分选作用,颗粒物较大的风沙得以沉积。
    【B拓展提升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39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区域认知]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第1~2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作用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修建水库前河流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泥沙沉积形成山前平原,据此判断山前平原主要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构造运动会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难以形成平原;冰川作用主要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平原(呈波状)等,与山前平原形态不符;风力的作用一般会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如沙丘。第2题,从材料可知,出现断流是由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所致,且出现了多年断流。该区域为半干旱及半湿润区,断流后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平原沙滩裸露,易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洼地。
    [综合思维](2023年四川宜宾期末)2022年暑假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沿着某河流干流从河口到源头进行地貌考察。下图是兴趣小组绘制的该河流沿途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5题。
    3.兴趣小组在①地可以观察到( )
    A.“V”形谷 B.冲积扇
    C.河曲 D.三角洲
    4.兴趣小组观察到牛轭湖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5.兴趣小组沿途可观察到( )
    A.耕地规模变小 B.沉积物颗粒变小
    C.河面宽度变宽 D.河谷深度变浅
    【答案】3.A 4.C 5.A [解析]第3题,①地位于河流上游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形成“V”形谷,A项正确。第4题,牛轭湖是河流侧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河段。图中③处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侧向侵蚀作用强烈,河曲发育,形成牛轭湖,C项正确。第5题,从河口到源头,平原面积减少,山地面积增加,耕地规模变小,A项正确。
    [综合思维](2023年河北石家庄期末)某校学生到位于陕西省骊山北麓的某古人类聚落遗址开展研学活动。该古人类聚落遗址距今约6 300~7 000年,房屋多为规模较小的半地穴及地上圆形房屋,大型地上方形房屋有五座。下图为学生绘制的该古人类聚落遗址平面示意。据此完成第6~7题。
    6.该遗址大型方形房屋的门口布局有利于( )
    A.加强协作联系 B.改善房屋采光
    C.规避自然灾害 D.房屋换气通风
    7.对当时居住在该遗址的先民而言,图中河流的突出功能是( )
    A.发展水上运输 B.水源地及防卫
    C.获取生活能源 D.赛龙舟及养鱼
    【答案】6.A 7.B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该遗址大型方形房屋的门口朝向中心布局,有利于加强协作联系,A项正确;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大门朝南有利于改善房屋采光和房屋换气通风,B、D项错误;门口朝向中心布局不能规避自然灾害,C项错误。第7题,图中河流与壕沟把聚落围在中间,推测对当时居住在该遗址的先民而言,河流的突出功能是水源地及防卫。
    [区域认知](2022年江西六校联考)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三面临水,四面环山,“龙”(北侧的山脉)、“砂”(四周的山)、“水”(河流)、“穴”(基址)自然天成,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布局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下图为阆中城址变迁及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9题。
    8.“水”对于阆中古城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图中甲区域现在最可能为( )
    A.住宅区 B.行政区
    C.旅游区 D.商业区
    9.历史上阆中古城城址不断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老城址泥沙淤积作用较强
    B.新城址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C.新城址航运条件更加便利
    D.老城址河流防御功能较弱
    【答案】8.C 9.B [解析]第8题,结合图示可知,阆中古城均位于河流沿岸的凸岸地区,阆中古城城址由秦城逐渐变迁至汉城,到目前面积最大的唐宋明清城区,甲区域紧邻唐宋明清城东南部边缘地区。古城的住宅区占地面积一般较大,不可能只分布在城区边缘,A项错误;在古城,行政区一般位于古城市中心,B项错误;旅游区应该是新建的,布局在老城的外部边缘,符合图示的分布情况,C项正确;商业区一般位于交通要道,人流量大的地区,D项错误。第9题,由图示可知,阆中古城在不断的变迁,从秦城变迁到汉城,到目前的唐宋明清城。古城面积逐渐增大,逐渐从靠近河流凹岸移动到河流凸岸处,也就是从河流侵蚀较强地区移动到泥沙淤积较强地区,A项错误;新城位于河流凸岸,流水侵蚀作用较弱,B项正确;新城位于河流凸岸,河流淤积较强,航运条件没有河流凹岸处便利,C项错误;老城位于河流凹岸,岸陡水深,河流防御功能不比凸岸处弱,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区域认知]10.(2023年重庆主城区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位于江汉平原,因为长江干流河道在平原上摆荡,侧蚀强烈,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形成。天鹅洲故道原有连接通道与长江连通,1998年后修建沿江大堤后,仅汛期长江水才会通过连接通道流入故道,天鹅洲故道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这块湿地已建有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保护区和麋鹿国家级保护区。下图为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研究表明,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挟带的物质粒径大,沉积速率慢,当河流流速慢时,挟带的物质粒径小,沉积速率快速增加。下表是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特征随深度变化情况。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的形成过程。(6分)
    (2)根据材料二描述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和河水流速的变化特点,并由此推断天鹅洲故道完成裁弯取直大致年份。(6分)
    【答案】(1)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2)沉积物颗粒先变细后变粗;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年份:1972年。
    沉积年代
    沉积物深度/cm
    沉积物颗粒
    沉积速率/(cm·a-1)
    阶段Ⅳ
    (1972—2012年)
    0~26

    0.63
    阶段Ⅲ
    (1959—1971年)
    26~52
    极细
    2.17
    阶段Ⅱ
    (1936—1958年)
    53~70
    自下而上,由粗到细
    0.77
    阶段Ⅰ
    (1916—1935年)
    71~85

    0.74

    相关试卷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3课时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3课时课后作业题,共6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随堂练习题,共7页。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达标测试,共7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