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课件PPT,共23页。
2 *孔雀东南飞并序1 氓/《诗经·卫风》 离骚(节选)/屈原3 蜀道难/李白 *蜀相/杜甫4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单元写作 古典诗词鉴赏写作单元学习主题 【诗意的探寻】《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汉乐府继承《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叙事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词是古典诗歌的新发展,到了宋代,词境逐渐拓展,技巧日臻成熟。“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品诗歌之美,赏人间风光,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现实的重重迷雾之中,仍有诗意存在,而且就在你我的身旁。学习目标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珍视民族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品味诗歌艺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学习运用情景交融、衬托及虚实结合的手法。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了解骚体诗语言特点,学习浪漫主义诗歌传统。语言建构与运用扫除阅读理解的障碍,了解作者经历及作品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单元学习目标 氓卫风统编版高中语文了解并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特色。掌握古典诗词鉴赏写作的基本技法。学习目标技法指导以“写”促“读”,能够推动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在古典诗词的学习鉴赏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扩写诗话、词话,拟写对联,改写古诗词(如改为新诗、小小说、分镜头剧本)等精短文章的写作。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诗词鉴赏类文章的写作呢?首先,以“读”为核心。只有“吃透”了文本,才能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创意和构思、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作品进行鉴赏,感悟作品的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技法指导1.知人论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特点。因为作者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抓住了作者就等于抓住了其艺术风格及其个性在作品中的艺术体现。2.分析字词在鉴赏诗词的语言时,一定要先弄懂字句的意思,且不可望文生义;应联系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来仔细推敲,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如关注动词,注意修饰语,抓住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特殊词。技法指导3.情理结合鉴赏诗词必须结合作品的意境,着眼于情状,获得情感的体验;“投入”之后,还要能够“跳出”,“跳出”就是对诗词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可以在技巧、语言或旨意、义理方面进行鉴赏。4.联想想象诗词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它是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读者的联想想象。所以好的诗词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想象力。有些诗词的构思完全建立在一片想象之上。只有驰骋自己的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欣赏诗词的意趣。技法指导其次,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写作技巧的指导。高考大纲规定,考生能从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上,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尝试诗词鉴赏性文字的撰写。1.从诗词的形象入手2.从诗词的语言入手3.从诗词的表达技巧入手4.从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技法指导诗词往往通过塑造形象寄托情感、表达主旨。如何认识形象呢?可以通过把握形象的特点,形象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理解表现这一特点的形象意义和感染作用。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诗词所描绘的作者自我形象、景物形象、他人形象。景物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山川草木、鱼虫鸟兽等自然之物特点的显露。鉴赏诗词景物特点,要注意由景物本身特点着眼,从声音、形状、色彩、动态等不同角度入手。1.从诗词的形象入手技法指导诗词的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2.从诗词的语言入手诗词的语言风格主要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淡质朴、语淡情浓等。诗词的语言要形象、凝练,富有较强的表现力。诗词贵含蓄,其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点,所以应重点关注动词、修饰词和特殊词语的妙用。技法指导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说,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抒情手法包括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物)、直接抒情、借古讽今等,描写手法包括渲染、烘托、衬托、用典、象征、细节、白描、抑扬、动静、虚实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双关等。3.从诗词的表达技巧入手技法指导“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可以概括诗歌的主旨,评价诗歌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亲友情等。可以从诗词的意象、意境、比喻象征物、风格流派等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4.从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作品导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词人在寂寞中沉吟和感慨,在冷清和寂寞中对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的现实感到哀怨和无奈,表现出无限的悲怆、苍凉和怅然情绪。佳作赏析佳作赏读灯火阑珊处,寂寞报国人【1】 有人把《青玉案·元夕》视为辛弃疾为数不多的爱情词的代表,更可笑的是有人竟然把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说成是辛弃疾孜孜以求的梦中情人,实在是莫大的误会。【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旨探微佳作赏读灯火阑珊处,寂寞报国人【1】 北宋时期汴京元夕灯市极盛,举城若狂。南宋虽然已经偏安一隅,但临安的元宵灯市,仍然不逊于昔日的汴京。正如林升《题临安邸》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3】辛弃疾面对繁华灯市中男欢女笑、热闹非凡的景象,回想起国破家亡的惨状,再想想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的现实,他哪有心思去从俗入流,寻欢作乐啊。他只能在“灯火阑珊处”,于寂寞、冷落中沉吟着兴亡之感,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思振作和贪图享乐,哀怨无奈,只有无限的感慨和感伤。因此“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绝不是别人,而正是词人辛弃疾自己。【4】佳作赏读灯火阑珊处,寂寞报国人【1】 纵观辛弃疾其人,他的终生志向就是“平戎万里”“整顿乾坤” (《水龙吟》)、收复失地。综观辛词,爱国主义始终是辛词的主旋律。即便是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时,他依然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还是想着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而“醉来时响空弦”(《木兰花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这些词句,无不清楚地映照出辛词的情思凝结于对民族兴亡的关注和报国无门的苦闷。其中有抗金报国的壮志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沉郁苍凉。【5】佳作赏读灯火阑珊处,寂寞报国人【1】 词人辛弃疾在热闹非凡的元宵灯市中苦闷、惆怅、孤寂、无奈和感慨,在寂寞中沉吟和感慨,在冷清和寂寞中对南宋统治者不思兴国的现实感到哀怨和无奈,表现出无限的悲怆、苍凉和怅然。这是英雄的哀怨,这是英雄的无奈,这是英雄的失落和怅然,他在无奈中苦闷,在惆怅中慨叹。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仅不是词人“思慕的一个幽独的美人”,而且连“托儿女之情”的意思也没有,表现的就是辛弃疾自己的抑郁和苦闷。像这样的意境在辛词中并非只此一处。《水龙吟》里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与此相比,堪称异曲同工。佳作赏读灯火阑珊处,寂寞报国人【1】 正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和“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也是异曲同工。【6】而且,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也可以作为这种意境的印证。只是苏词意境更显露一些,以“孤鸿”自比,直接点出了自己的“幽”和“独”,而辛词在这里的意境更为隐约。这正是辛词兴寄颇深的典型表现。【7】亮点赏析 【1】以词中的句子做题目,意蕴与文采兼具。【2】驳论开篇,否认一些人的片面观点,为下文立论做铺垫。【3】引用《题临安邸》的诗句,介绍诗歌存在的社会背景,并以此作为亮明的观点依据。 【4】提出本文的观点,从而确定诗歌鉴赏的角度——思想情感。【5】大量引用词人的著名词句,知人论世,从而证明词人一贯的人生态度。既有文采,又有思想。【6】联系社会背景和词人的人生经历分析并深化文章主旨。【7】与苏轼的词作对比,再次印证词人在本词中体现的兴寄特点。本文以解读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内涵为切入点,以诗歌的思想情感为依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作者联系社会背景、词人的人生经历、辛词的风格特点,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文采斐然。点评考场实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所获得的审美体验。①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②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④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⑤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写作指导诗歌鉴赏类作文,首先要找准诗歌的突出特色,然后选择其中易写的一两个角度。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可以从人物形象角度鉴赏,周邦彦的《苏幕遮》可以从“风格清新活泼,境界淡远高超”角度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可以从思想情感和诗歌风格两个角度来鉴赏,刘克庄的《贺新郎》可以抓住诗人“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的情感角度入手鉴赏,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可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