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 春教案
展开- 春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文中的春之景,
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深人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好重音和停连,读出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同学们,回忆你们学过的关于春天的古诗,选一首你认为最能表现春天特点的诗背诵给同学听,好吗?
预设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教师点评:这首诗里有春鸟、春风、春雨、春花,还有一个沉醉在春天里的人。
预设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贺知章(咏柳》
教师点评:诗人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冒出嫩芽的柳枝在春风中轻轻摇动,春意盎然。
春天让人陶醉,春天令人振奋。现代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名作《春》里,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图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好的春天。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三、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组合作学习,朗读课文。小组选择“春日图景”中的一幅图景,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五、
预设1;我们组朗读“春花图”。这段话写得很美,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春草春花的五彩缤纷,“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非常有动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灵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喜悦和新奇。
小组朗读展示。可以个人读、齐读、轮读。
预设2:我们组朗读“春风图”,春风是令人陶醉的,首先是春风的轻柔,“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又吹来泥土的气息、花的香味,还传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这段描写既有触觉,又有嗅觉、听觉,全方位地让人感受到“春风吻上我的脸”的那种陶醉。朗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满足与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预设3:我们组朗读“春雨图”。这个片段中的一些动词细腻传神,如“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笼”字可以
让我们感受到这层烟的轻柔、绵密;再比如“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逼“这个动词好像你的眼前完全被草的青色占据了,不得不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因为春雨的滋润,小草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这一段描写春雨中的乡村,氛围安静而和平,朗读的时候要体现这一点。
六、布置作业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领略了朱自清笔下美好的春天。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朗读的技巧,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美读课文。
你有哪些朗读小技巧?请和大家分享吧。
预设1:朗读的时候要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 M101预设2:要根据文章的情感调整自己的音调、音高,并注意朗读的语速。
预设3:朗读的时候要设计句子的重音,重读的地方往往是作者想突出的内容。
明确:我们首先要理解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一些技巧把它表现出来,比如:重音、停连、语速、语气、语调等等。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重音”**停连”。
二、学习“重音”“停连”
1.朗读时要关注“重音”和“停连”,什么是“重音”和“停连”
课本第4页的注释④⑤:[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是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明确:设计重音和停连的目的是为了传情达意。学习表示重音和停连的符号:
- 在课本上挑选一段,用这些符号设计重音和停连,按照自己的设计朗读一遍,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 示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预设1: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预设2:我认为“东风来了”要连读,不应该停顿,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
明确:重音和停连的设计可以有所不同,设计是建立在读者对文本的情感把握之上。
3.小组合作,完成所选片段的朗读设计。
示例1.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提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预设:“钻”“嫩嫩”“绿绿”重读,突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重读,突出春草在人们不经意间生长,带来春的气息。“坐”“躺”“打”“踢”“赛”“捉”这几个动词重读,用人们在草地上欢快的行为突出春天的生机蓬勃。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时,句子之间连读,语速可以加快,突出春天的力量和生机。
示例2: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乌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吋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预设:“母亲的手”“抚摸”要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觉得温暖而舒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重读,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重读,让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三、布置作业
借助朗读符号的标注,将全篇朗读的语气、节奏、情感变化组织起来,美读课文并背诵。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朱自清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那他是怎样将自己精确的观察描绘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春》在写法上的技巧。
二、了解“比喻”
三、1.《春》这篇文章在修辞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排比。什么是比喻?
四、预设1:就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会更生动形象。
预设2:两个事物必须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本体,一个是喻体。
明确: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2.阅读课本第5页关于“比喻”的补充资料,你获得了哪此关于“比喻”的新知识?
预设:比喻可以分成明喻和暗喻,暗喻没有比喻词。
五、理解“好的比喻”
六、1.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比喻,你们思考过怎样的比喻是“好的比喻”吗?你们认为《春》里的比喻好不好?好在哪里?
(1)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预设: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2)如果把这个喻体换成能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其他事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吗?小组讨论,并做记录。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粉尘,像宝石。
预设1:“粉尘”虽然也突出了细小且多的特点,但“粉尘”的细小在“形似”上与野花差距太大,也没有“眨呀眨的”动感,不能将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预设2:“宝石”虽然能与后面“眨呀眨的”有一些联系,但宝石价值不菲,与野花的“遍地是”没有共性,缺乏灵动与生机,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
预设3:“眼睛”和“星星”联系后文的“还眨呀眨的”,除了表达喜爱之外,还让我联想到了“孩子”,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蓬勃的生机。
2.小结归纳:“好的比喻”除了形似以外,还要具备哪些要素?
明确:本体和喻体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要突显写作的意图,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有丰富的内涵等。
3.赏析《春》中“好的比喻”,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从原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从“好的比喻”的角度为它做批注。
(2)小组交流,并推选一条最好的批注,向全班展示。
预设1: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批注: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轻柔”,而且还让读者体会到母亲的手带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吹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
预设2: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批注: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比喻看似都是写春雨的绵密,但侧重却不同。比作“牛毛”强调的是“密”,比作“花针”强调的是“细”,比作“细丝”强调的是“柔”。
小结过渡:我们发现了《春》在比喻上的妙处,同时对“好的比喻”又有了更丰富的认识。试着写一写有关春天的比喻句,来丰富朗读视频的内容。
七、创作“好的比喻”
板书设计
1.本体和喻体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
2.要突显写作的意图
“好的比喻” 3.能引发读者的联想
4.有丰富的内涵
5.结合其他修辞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春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 春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 春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突破,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