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颐和园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颐和园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剖析,学情剖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颐和园》教学设计【教材剖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刻画了北京颐和园的俏丽景观,全文层次明确,首尾呼应,语言精美活泼,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讴歌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次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俏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聚语言,学习按照游览次序抓住景物特色写的写法。【学情剖析】 这篇课文语言活泼精美,形象具体,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培育学生积聚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游览次序抓住景物特色来写的写作方法。【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次序以及抓住特色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俏丽景色,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满感。 3、培育学生积聚语言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有情绪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满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察看次序,抓住每处景物特色描写景物的写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设计意图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自己不了解的职业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一特点,我设计了选拔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环节:一、导入新课。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1.学习生字: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③ 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2.解释下列词语: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远眺:往远处看。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葱郁:青翠茂密。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1.齐读课文。2.提问:(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四、讲读,学习第三段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第三课时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3)指名朗读、齐读。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俏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颐和园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颐和园教学设计,共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