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高一数学(人教B版)-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教案
展开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 ||||
课题 |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 |||
学科 | 数学 | 学段: 第二学期 | 年级 | 高一 |
教材 | 书名:数学必修第三册 出版社:人教B版 出版日期:2019年9月 |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三角函数定义和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解决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问题. 难点是通过三角函数值(或值的范围),求角的值(或角的范围)的解(解区间)的个数理解三角函数多个自变量对应一个函数值的特点. |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 ||
教学环节 | 主要教学活动 | 设置意图 |
引入 | 只要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存在,已知角,就能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 那么,反过来,已知三角函数值,如何求出与它对应的角. | 明确本课的作用,以及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
新课 | 尝试与发现 (1)如果已知,你能求出满足条件的吗? (2)如果已知,你能求角的取值范围吗? 分析: (1)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可借助单位圆来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圆周运动中,多个角与一个三角函数值的对应关系. (2)以三角函数图像为基础,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解:(1)在内,,所以的取值集合为 . (2)因为在内,时,所以在上的解集为 |
通过尝试与发现,让学生体会由三角函数值(范围)来求角(范围)的过程,体会依据三角函数定义和正弦函数图像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发展数学直观素养.
|
例题 | 例1已知,求角. 分析:将看成一个整体,由它的三角函数值或值的范围,求得的值或值的范围,再由所得的值或值的范围,求出的值或值的范围. 解:由,求得或,解得x=或. 所以角取值集合为
已知,求角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 解得角的取值集合为
已知,且,求角. 解:因为 或 ,或 由,可知,或,或或或, 所以,角的取值集合是.
例2 已知,,求.
分析:分别依据正切定义和正切函数图像进行分析,,即点P纵坐标与横坐标之比为,先求得所有满足的角,再在指定范围内确定角. 解:因为,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得到,,得到,或.
的解集: | 通过求解关于余弦型函数,已知函数值求角的问题,运用整体求解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多重对应关系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解决在指定范围内,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问题,感受解题程序背后的思维过程.
通过解决在指定范围内,已知正切值(值的范围),求角(角的范围)的问题,体验依据三角函数定义和正切曲线分析,由正切值求角的思维过程.发展数学直观素养.
|
总结 | 已知三角函数值或值的范围,求角或角的范围这类问题,可以借助单位圆中,随着角终边的旋转,三角函数值呈现的变化规律,来分析求解,也可以借助三角函数图像来分析求解,这两种途径都以三角函数定义为基础.求解过程中,运用了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统一的思想,以及整体求解的方法,通常先求一个周期内,满足所给条件的角,再依据周期性,求得定义域内所有解. | 对整节课形成知识、方法、思想方面的认识.与已有知识、方法、思想结构建立联系. |
作业 | 1.求解满足下列条件时,角的取值集合. (1); (2); (3); (4). 2.求解满足下列条件时,角的取值集合. (1); (2); (3); (4). 3.求解满足下列条件时,角的取值集合. (1) (2) | 运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巩固所学.促进内化. |
16.高中数学(人教B版)平面的基本事实与推论1教案: 这是一份16.高中数学(人教B版)平面的基本事实与推论1教案,共4页。
21.高一数学(人教B版)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1教案: 这是一份21.高一数学(人教B版)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1教案,共14页。
25.高一数学(人教B版)-倍角公式—1教案: 这是一份25.高一数学(人教B版)-倍角公式—1教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