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数学1.2.2函数的表示法同步训练题
展开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比如,甲、乙两地相距30 km,某人骑车从甲地去乙地,速度是12 km/h,出发t小时后行驶的路程是s km,则s是t的函数,记为s=12t,定义域是{t|0≤t≤2.5},值域为{s|0≤s≤30}.对集合{t|0≤t≤2.5}中的任意一个实数,在集合{s|0≤s≤30}中都有唯一的数s=12t和它对应.
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①“A,B是非空的数集”,一方面强调了A,B只能是数集,即A,B中的元素只能是实数;另一方面指出了定义域、值域都不能是空集,也就是说定义域为空集的函数是不存在的.
②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定义域就是非空数集A,而值域不一定是非空数集B,而是非空数集B的子集.
例如,设集合A={x|x≠0,xR},B=R,按照确定的对应关系f:取倒数,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于是y=f(x)=eq \f(1,x)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此时A是函数y=eq \f(1,x)的定义域,而值域D={y|y≠0,yR},显然D≠B,但DB.
③函数定义中强调“三性”:任意性、存在性、唯一性,即对于非空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任意性)元素x,在非空数集B中都有(存在性)唯一(唯一性)的元素y与之对应.这“三性”只要有一个不满足,便不能构成函数.
【例1-1】下列对应或关系式中是A到B的函数的是( )
A.AR,BR,x2+y2=1
B.A={1,2,3,4},B={0,1},对应关系如图:
C.A=R,B=R,f:x→y=
D.A=Z,B=Z,f:x→y=
解析:对于A项,x2+y2=1可化为,显然对任意xA,y值不唯一,故不符合.对于B项,符合函数的定义.对于C项,2A,但在集合B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数,故不符合.对于D项,-1A,但在集合B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数,故不符合.
答案:B
点技巧 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的方法 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1)A,B必须都是非空数集;(2)A中任一实数在B中必须有实数和它对应;(3)A中任一实数在B中和它对应的实数是唯一的.注意:A中元素无剩余,B中元素允许有剩余.
【例1-2】下列图形中不能确定y是x的函数的是( )
解析:y是x的函数,必须满足对于任意给定的x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图象A,B,C所表示的对应关系能构成函数,因为任意给一个变量x,都有唯一确定的f(x)和它对应.但图象D不是,它表示的对应关系中,对于自变量x,一般都有两个函数值和它对应,不符合函数的定义.
答案:D
点技巧 由图形判断从A到B的对应是否是函数关系有技巧 (1)任取一条垂直于x轴的直线l;(2)在集合A中移动直线l;(3)若直线l与集合B所在图形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是函数;否则不是函数.
(2)对符号f(x)的理解
①f(x)表示关于x的函数,又可以理解为自变量x对应的函数值,是一个整体符号,分开写符号f(x),如f,x,(x)等是没有意义的.符号f可以看作是对“x”施加的某种法则或运算,例如f(x)=x2-x+5,当x=2时,看作对“2”施加了这样的运算法则:先平方,再减去2,最后加上5;
②对于f(x)中x的理解,虽然f(x)=3x与f(x+1)=3x从等号右边的表达式来看是一样的,但由于f施加法则的对象不一样(一个为x,而另一个为x+1),因此函数解析式也是不一样的;
③函数符号f(x)并不一定是解析式,它可以是其他任意的一个对应关系,如图象、表格、文字、描述等;
④f(x)与f(a),aA的关系:f(x)表示自变量为x的函数,表示的是变量,f(a)表示当x=a时的函数值,是一个值域内的值,是常量,如f(x)=x+1,当x=3时,f(3)=3+1=4.
【例1-3】已知函数f(x)=3x2-5x+2.
(1)求f(3),,f(a),f(a+1);
(2)若f(x)=0,求x.
分析:(1)直接将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关系式计算求解;(2)已知函数值为0,建立关于自变量x的方程,求解即可.
解:(1)f(3)=3×32-5×3+2=14,
f()=3×()2-5×()+2=8+,
f(a)=3a2-5a+2,
f(a+1)=3(a+1)2-5(a+1)+2=3a2+a.
(2)∵f(x)=0,
∴3x2-5x+2=0,解得x=1或.
辨误区 求函数值易出现的错误 求函数值时,注意将对应的x的值或代数式整体代入函数关系式求解,否则容易导致错误,例如本题容易将f(a+1)误解为f(a)+1,从而得出f(a=1)=3a2-5a+3的错误结论.
【例1-4】已知函数,g(x)=x2+2,则f(g(2))=__________,g(f(2))=__________.
解析:g(2)=22+2=6,f(g(2))=f(6)=,f(2)=,g(f(2))=+2=.
答案:
点技巧 函数值的求法 求函数值时,首先要确定函数的对应关系f的具体含义,然后将变量代入解析式计算,对于f(g(x))型的求值,按“由内到外”的顺序进行,要注意f(g(x))与g(f(x))的区别.
2.区间
区间是数学中表示“连续”的数集的一种形式.设a,b是两个实数,而且a<b.我们规定:
(1)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3)满足不等式a≤x<b或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a,b),(a,b].
这里的实数a与b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其中a叫做左端点,b叫做右端点.
实数集R可以用区间表示为(-∞,+∞),“∞”读作“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我们可以把满足x≥a,x>a,x≤b,x<b的实数x的集合分别表示为[a,+∞),(a,+∞),(-∞,b],(-∞,b).
区间的几何表示如下表所示:
谈重点 对区间的理解 (1)区间的左端点必须小于右端点,有时我们将b-a称之为区间长度,对于只有一个元素的集合我们仍然用集合来表示,如{a}.
(2)对于一个点的集合,可以在数轴上用一个实心点表示.
(3)用数轴来表示区间时,要特别注意实心与空心的区别.
(4)对于一个不等式的解集,我们既可以用集合形式来表示,也可以用区间形式来表示,而对于取值范围,则既可以用区间也可以用集合,还可以用不等式直接表示.
(5)由于区间是集合的一种形式,因此对于集合的运算和集合中的符号仍然成立.如x[2,+∞),[0,6)[-1,3]=[0,3]等.
(6)区间是实数集的另一种表示方法,要注意区间表示实数集的几条原则,数集是连续的,左小,右大,开或闭不能混淆.
(7)无穷大是一个符号,不是一个数.以“-∞”或“+∞”为区间一端时,这一端必须是小括号.
【例2-1】将下列集合用区间表示出来.
(1){x|x≥-1};(2){x|x<0};
(3){x|-1<x≤5};
(4){x|0<x<1,或2≤x≤4}.
解:(1){x|x≥-1}=[-1,+∞).
(2){x|x<0}=(-∞,0).
(3){x|-1<x≤5}=(-1,5].
(4){x|0<x<1,或2≤x≤4}=(0,1)[2,4].
【例2-2】已知区间[-2a,3a+5],求a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可知3a+5>-2a,解之得a>-1.
故a的取值范围是(-1,+∞).
3.函数相等
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我们就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释疑点 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函数相等 (1)由函数的定义可知,函数的三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当两个函数的三要素对应相同时,这两个函数是相等的,但由于函数的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因此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相同时,它们的值域也一定相同.故只要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那么这两个函数就相等.(2)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相同时,这两个函数不一定是同一函数,因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不能唯一确定函数的对应关系,例如:函数f(x)=x和函数f(x)=-x的定义域相同,均为R;值域也相同,均为R,但这两个函数不是同一函数.
【例3-1】下列函数与函数g(x)=2x-1(x>2)相等的是( )
A.f(m)=2m-1(m>2)
B.f(x)=2x-1(xR)
C.f(x)=2x+1(x>2)
D.f(x)=x-2(x<-1)
解析:对于A项,函数y=f(m)与y=g(x)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均相同,故为相等的函数;对于B项,两函数的定义域不同,因此不是相等的函数;对于C项,两函数的对应关系不同,因此不是相等的函数;对于D项,两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都不相同,故也不是相等的函数.
答案:A
【例3-2】判断下列各组中的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并说明理由.
(1)f(x)=x2,g(x)=(x+1)2;
(2)f(x)=(x-1)0,g(x)=1;
(3)f(x)=x,g(x)=;
(4)f(x)=|x|,g(x)=.
分析:求出函数f(x)与g(x)的定义域,若两者定义域不同,则两函数不为同一函数;若定义域相同,分别化简f(x)与g(x)的解析式,若化简后两者解析式相同,则两函数为同一函数,否则两函数不为同一函数.
解:(1)定义域相同都是R,但是它们的解析式不同,也就是对应关系不同,故不是同一个函数.
(2)函数f(x)的定义域是{x|x≠1},函数g(x)的定义域为R,它们的定义域不同,故不是同一个函数.
(3)定义域相同都是R,但是f(x)=x,g(x)=|x|,即它们的解析式不同,也就是对应关系不同,故不是同一函数.
(4)定义域相同都是R,解析式化简后都是y=|x|,即对应关系相同,那么值域必相同,这两个函数的三要素完全相同,故是同一个函数.
辨误区 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易忽略两点 (1)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的唯一依据是它的定义,即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是否相同确定,而与它们解析式中用什么符号表示自变量或函数无关,例如函数y=f(x),xA与函数u=f(t),tA是同一函数;(2)为了便于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个函数,对复杂的解析式可先化简再比较,但要注意化简前后的等价性,如f(x)=eq \f(x2-4,x-2),不能写成f(x)=x+2,而应当是f(x)=x+2(x≠2);g(x)=eq \r(x2),不能写成g(x)=x,而应当是g(x)=|x|,这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要特别重视.
4.具体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如果未加特殊说明,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使函数关系式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但在实际问题中,函数的定义域还要受到实际意义的制约.
(1)求具体函数定义域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
①若f(x)为整式,则其定义域为实数集R.
②若f(x)是分式,则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0的实数的集合.
③若f(x)为偶次根式,则其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的实数的集合.
④若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即交集.
⑤实际问题中,定义域要受到实际意义的制约.
(2)求给出解析式的函数的定义域的步骤为:①列出使函数有意义的x所适合的式子(往往是一个不等式组);②解这个不等式组;③把不等式组的解表示成集合(或者区间)作为函数的定义域.
【例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解:(1)因为要使函数有意义,需x≤1且x≠0,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0)(0,1].
(2)由得因此x<0且x≠-1.
故原函数的定义域为{x|x<0,且x≠-1}.
(3)因为要使函数有意义,需解得≤x<2且x≠0,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0,2).
辨误区 求函数定义域时两点需注意 (1)求函数定义域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解析式不能化简.例如,求函数y=eq \f(x2,x)的定义域时,不能将y=eq \f(x2,x)化简为y=x,而求得定义域为R的错误结论;
(2)函数的定义域是一个集合,必须用集合或区间表示出来.
5.抽象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
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常见的题型有如下两种:①已知f(x)的定义域,求f(g(x))的定义域;②已知f(g(x))的定义域,求f(x)的定义域.下面介绍一下这两种题型的解法.
(1)已知f(x)的定义域,求f(g(x))的定义域.
一般地,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不等式a≤g(x)≤b的x的取值范围.其实质是由g(x)的取值范围,求x的取值范围.
(2)已知f(g(x))的定义域,求f(x)的定义域.
函数f(g(x))的定义域为[a,b],指的是自变量x[a,b].一般地,若f(g(x))的定义域为[a,b],则f(x)的定义域就是g(x)在区间[a,b]上的取值范围(即g(x)的值域).其实质是由x的取值范围,求g(x)的取值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1】(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2],求函数y=f(2x+1)的定义域;
(2)已知函数y=f(2x+1)的定义域为[1,2],求函数y=f(x)的定义域;
(3)已知函数y=f(2x+1)的定义域为[1,2],求函数y=f(2x-1)的定义域.
解:(1)设2x+1=t,由于函数y=f(t)的定义域为[1,2],故1≤t≤2,即1≤2x+1≤2,解得0≤x≤,所以函数y=f(2x+1)的定义域为.
(2)设2x+1=t,因为1≤x≤2,
所以3≤2x+1≤5,即3≤t≤5,函数y=f(t)的定义域为[3,5].
由此得函数y=f(x)的定义域为[3,5].
(3)因为函数y=f(2x+1)的定义域为[1,2],
即1≤x≤2,所以3≤2x+1≤5.所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3,5].
由3≤2x-1≤5,得2≤x≤3,所以函数y=f(2x-1)的定义域为[2,3].
点技巧 求抽象函数定义域有技巧 (1)正确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运用整体的思想,在同一对应关系f下括号内的范围是一样的,即f(t),f(g(x)),f(h(x))中的t,g(x),h(x)的取值范围相同.
【例5-2】若函数f(x)的定义域为[-2,1],求g(x)=f(x)+f(-x)的定义域.
分析:f(x)+f(-x)的定义域是指当x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才能使x,-x都在[-2,1]这个区间内,从而f(x)+f(-x)有意义.
解:由题意,得即-1≤x≤1.
故g(x)=f(x)+f(-x)的定义域为[-1,1].
6.函数值域的求法
(1)常见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①一次函数f(x)=kx+b(k≠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R.
②反比例函数f(x)=eq \f(k,x)(k≠0)的定义域是(-∞,0)(0,+∞),值域是(-∞,0)(0,+∞).
③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定义域是R.当a>0时,值域是eq \b\lc\[\rc\)(\a\vs4\al\c1(f\b\lc\(\rc\)(\a\vs4\al\c1(-\f(b,2a))),+∞));当a<0时,值域是eq \b\lc\(\rc\](\a\vs4\al\c1(-∞,f\b\lc\(\rc\)(\a\vs4\al\c1(-\f(b,2a))))).
(2)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
①观察法:通过对解析式的简单变形和观察,利用熟知的基本函数的值域,求出函数的值域;如求函数y=eq \r(4-x2)的值域时,由x2≥0及4-x2≥0知eq \r(4-x2)[0,2].故所求的值域为[0,2].
②配方法:若函数是二次函数形式即可化为y=ax2+bx+c(a≠0)型的函数,则可通过配方后再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值域,但要注意给定区间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
③换元法:对于一些无理函数,可通过换元把它们转化为有理函数,然后利用有理函数求值域的方法,间接地求解原函数的值域.例如形如y=ax+b±eq \r(cx+d)的函数,我们可令eq \r(cx+d)=t,将函数y转化为关于自变量t的二次函数,然后利用配方法求其值域.
④分离常数法:将形如y=eq \f(cx+d,ax+b)(a≠0)的函数,分离常数,变形过程为eq \f(cx+d,ax+b)=eq \f(\f(c,a)(ax+b)+d-\f(bc,a),ax+b)=eq \f(c,a)+eq \f(d-\f(bc,a),ax+b),再结合x的范围确定eq \f(d-\f(bc,a),ax+b)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
(3)求函数的值域没有通用的方法和固定的模式,要靠自己在解题过程中逐渐探索和积累.除了上述常用的方法外,还有最值法、数形结合法等,应注意选择最优的解法.总之,求函数的值域关键是要重视对应关系的作用,还要特别注意定义域对值域的制约.
例如,求函数y=2x+1,x(-1,1]的值域.
解:画出y=2x+1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y=2x+1,x(-1,1]的值域为(-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6】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2x+1,x{1,2,3,4,5};
(2)y=-1;
(3)y=x2-4x+6,x[1,5);
(4);
(5);
(6)y=x+.
解:(1)∵x{1,2,3,4,5},
∴y{3,5,7,9,11}.
∴所求函数的值域为{3,5,7,9,11}.
(2)利用我们熟知的的取值范围求.
∵≥0,
∴-1≥-1.
∴函数y=-1的值域为[-1,+∞).
(3)配方:y=x2-4x+6=(x-2)2+2,
∵x[1,5),由图所示,
∴所求函数的值域为[2,11).
(4)借助反比例函数的特征求.
.
∵≠0,
∴y≠.
∴函数的值域为.
(5)∵(x≠1),
又∵,
当x=1时,原式.
∴函数的值域为.
(6)设,
则(u≥0),
于是y=+u=(u≥0).
∵由u≥0,可知(u+1)2≥1,
∴y≥.
∴函数y=x+的值域为.
辨误区 求函数值域易疏忽的问题 (1)求函数值域时一定要注意其定义域的影响,如函数y=x2-4x+6的值域与函数y=x2-4x+6,x[1,5)的值域是不同的;(2)在利用换元法求函数的值域时,一定要注意换元后新元取值范围的变化,例如求函数y=x+的值域时,令,将函数y转化为关于自变量t的二次函数后,自变量t的范围是t≥0.
7.函数与集合的综合应用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是函数的三要素,其中定义域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定义域是数集,“连续”的数集常用区间表示,也可以用集合的描述法或列举法表示.因此,函数与集合的综合应用题通常是在函数的定义域与集合的表示法的交会处设置题目.
解决此类综合应用问题时,要注意:
(1)能够正确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可以这样理解函数:把函数看成面粉加工厂,那么定义域就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小麦,值域就是这个工厂的产品——面粉.因此,要看这个工厂加工成的面粉质量怎样,那么首先看看其所购原料(小麦)的质量如何.如果小麦质量不过关,再好的加工机加工出来的面粉质量也不过关.同样,讨论函数问题时,要遵守定义域优先的原则,如果求错了函数的定义域,那么无论后面的步骤怎样,本题就必定错了.
(2)能正确解决有关集合问题
如,能明确集合中的元素,会判断两个集合间的关系,能进行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运算,会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7-1】在下列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中,不可以确定y是x的函数的是( )
①A={x|xZ},B={y|yZ},对应关系f:x→y=;
②A={x|x>0,xR},B={y|yR},对应关系f:x→y2=3x;
③A=R,B=R,对应关系f:x→y=x2;
④A={(x,y)|xR,yR},B=R,对应关系f:(x,y)→s=x+y.
A.①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解析:①在对应关系f下,A中不能被3整除的数在B中没有象,所以不能确定y是x的函数.
②在对应关系f下A中的数在B中有两个数与之对应,所以不能确定y是x的函数.
③显然y是x的函数.
④A不是数集,所以不能确定y是x的函数.
答案:D
【例7-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集合A,函数g(x)=的定义域是集合B,若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要使函数f(x)有意义,自变量x的取值需满足解得-1<x<1.因此A={x|-1<x<1}.
要使函数g(x)有意义,自变量x的取值需满足解得2a<x<1+a.
由于函数的定义域不是空集,所以有2a<1+a,解得a<1.
因此B={x|2a<x<1+a}.
由于AB=B,则BA,则有解得≤a≤0.
故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0,即a.
8.创新拓展题
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创新拓展题,一般为求值问题,但要求的式子较多,不便或不能一一求解.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观察所要求的式子,发掘它们之间的规律,进而去化简,从而得出问题的求解方法.
例如:已知f(x)=,求f(1)+f(2)++f(3)++f(4)+的值.
解:根据所求式子特点,猜测f(a)+的值应为定值,下面求f(a)+的值,f(a)+=1.
于是f(2)+=f(3)+=f(4)+=1,f(2)++f(3)++f(4)+=3.
又f(1)=,所以f(1)+f(2)++f(3)++f(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8-1】已知a,bN*,f(a+b)=f(a)·f(b),f(1)=2,则+…+=__________.
解析:分子是f(x),分母是f(x-1),故先根据f(a+b)=f(a)·f(b),求出f(x)与f(x-1)的关系,即求出的值,再代入求值.
∵f(a+b)=f(a)·f(b),f(1)=2,
∴令a=b=1,得f(2)=f(1)·f(1)=4.∴=2.
∴令a=2,b=1,得f(3)=f(2)·f(1)=8.∴=2.
故猜测=2,下面我们具体来求的值.
令a=x-1,b=1,
得f(x)=f(x-1+1)=f(x-1)·f(1)=2f(x-1),
于是=2(x≥2,xN*).
故+…+
=2+2+…+2=2×2 012=4 024.
答案:4 024
【例8-2】已知函数f(x)=.
(1)求f(2)与,f(3)与;
(2)由(1)中求得结果,你能发现f(x)与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发现;
(3)求f(1)+f(2)+f(3)+…+f(2 013)+++…+.
解:(1)∵f(x)=,∴f(2)=,,f(3)=,.
(2)由(1)发现f(x)+=1.
证明如下:f(x)+
==1.
(3)f(1)=.
由(2)知f(2)+=1,f(3)+=1,…,f(2 013)+=1,
∴原式=.
定义
名称
符号
数轴表示
{x|a≤x≤b}
闭区间
[a,b]
{x|a<x<b}
开区间
(a,b)
{x|a≤x<b}
半开半闭区间
[a,b)
{x|a<x≤b}
半开半闭区间
(a,b]
{x|x≥a}
半开半闭区间
[a,+∞)
{x|x>a}
开区间
(a,+∞)
{x|x≤a}
半开半闭区间
(-∞,a]
{x|x<a}
开区间
(-∞,a)
R
开区间
(-∞,+∞)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11.2.1函数的概念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11.2.1函数的概念测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组函数表示相等函数的是,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已知函数f=eq \f.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A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新课标A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课时作业,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最值,单调性的证明与判断,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求法,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最值的求法,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必修1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数学必修1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n次方根,根式,=-2,分数指数幂,无理数指数幂,条件求值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