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同步测试题
展开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双基巩固 学考突破
1.下图所示为某生理活动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出细胞膜的哪一项功能?( )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C.促进物质的运输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D
2.将小麦种子浸泡在红墨水中,10 min后取出剖开,发现胚为白色,胚乳为红色,这说明( )
A.胚成活,胚乳已死亡 B.胚已死亡,胚乳成活
C.胚和胚乳均成活 D.胚和胚乳均死亡
解析:由题意可知,红墨水中的色素分子没有进入胚细胞内,但已进入胚乳细胞中。而色素分子不是细胞所需要的物质,不能进入具有活性的细胞中,具有活性的细胞不会被染成红色;反之,若被染色,则说明细胞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也就意味着细胞已死亡。
答案:A
3.下列对细胞膜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B.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C.细胞膜上的糖类很少,所以其作用不重要
D.细胞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解析:细胞膜的成分有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其中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脂质中主要是磷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其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糖类和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对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C
4.借助电镜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两条暗带中间夹着一条明带。根据罗伯特森的假设,下列关于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两条暗带的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成分是磷脂
B.明带的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成分是磷脂
C.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
D.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
答案:C
5.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假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下列S1与S2的关系,最恰当的是( )
A.S1=2S2 B.S1>2S2
C.S1<2S2 D.S2<S1<2S2
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因此细胞膜铺成单分子层后是表面积的2倍。口腔上皮细胞还有具膜的细胞器和细胞核,因此口腔上皮细胞生物膜铺成单分子层后大于细胞膜表面积S2的2倍。
答案:B
6.植物的花粉四处飞扬,只有落在同种植物的柱头上才会萌发,落到其他植物的柱头上不会萌发。经研究发现,以上事实是由于细胞之间存在着识别作用,这种识别作用与细胞膜的哪种成分有关?( )
A.糖蛋白 B.磷脂
C.糖脂 D.胆固醇
解析:糖蛋白与细胞膜的识别作用相关。
答案:A
7.下列选项不符合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观点的是( )
A.磷脂双分子层是流体,具有流动性
B.每个磷脂分子的疏水端都向内
C.嵌入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大多能运动
D.膜中的磷脂和蛋白质之间没有联系,所以才具有流动性
解析: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但细胞膜是一个整体,组成它的各种分子相互作用、密切联系才维持了生物膜的整体性。
答案:D
8.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每一种受体能探测到有限数量的气味物质。当气味物质分子流动到我们的鼻端黏膜处的嗅觉受体细胞处时,气味物质分子可以黏附在细胞膜上的特殊气味受体上。人体基因的3%被用来编码嗅觉受体细胞膜上的不同气味受体。下图为嗅觉受体细胞膜模式图(局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 分子,C代表 。
(2)气味物质分子首先要与图中[ ] 结合,才有产生嗅觉的可能。
(3)某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造成膜的损伤,使嗅觉分辨能力下降,B的化学名称是 。
解析:细胞膜结构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表示蛋白质,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C表示多糖。
答案:(1)蛋白质 多糖
(2)A 气味受体
(3)磷脂双分子层
选考奠基 素养提升
1.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
A.细胞分泌的激素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B.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C.玉米植株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交流信息
D.有些病毒、病菌也能侵入细胞,使生物体患病
解析:A、B、C三项都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D项体现的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作用的相对性。
答案:D
2.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用于鉴别细胞的死活。将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细胞的细胞核会被染色,而活细胞的细胞核不着色。若将PI注射到活细胞中,其细胞核也会被染色。综上所述,利用PI鉴别细胞死活的原理是(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细胞膜结构不同
B.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C.死细胞与活细胞的细胞膜的成分和含量不同
D.活细胞的细胞膜能阻止PI的进入
解析:活细胞的细胞膜可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水溶性染色剂(PI)不是细胞所需物质,因而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死亡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丧失,溶于水的物质(如PI)都可以进入细胞,使细胞核着色。
答案:D
3.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
D.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
解析: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
答案:D
4.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叙述,最科学的是( )
A.所有的细胞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是一个静态的统一结构
B.细胞膜中的脂质全为磷脂,且呈双层排布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D.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表现在其磷脂双分子层可以运动,但蛋白质不可以运动
解析: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还含有胆固醇,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分布位置有多种,大多数能运动。组成成分的运动性决定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C
5.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储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解析: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且油滴内部储油,所以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头部向着外面,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
答案:A
6.下图是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结构是[ ] 。
(2)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的结构是[ ] 。
(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性,这是因为 。
(4)不同细胞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哪一结构? (填字母)。
(5)细胞膜的外侧是 (填“M”或“N”)侧,判断的依据是 。
(6)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被称为 。
答案:(1)蛋白质 氨基酸 D 磷脂双分子层
(2)E 糖蛋白
(3)流动 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4)B
(5)M M侧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
(6)流动镶嵌模型
7.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发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 ℃下保温40 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呈均匀分布。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中的 。
(2)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组成细胞膜的 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3)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 。
(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 ℃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 。若在0 ℃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能与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结合的应是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即题中的抗原物质。将融合细胞置于37℃下保温40min后,膜上的分子因流动而发生重新排列,表现出荧光点均匀分布的现象。
答案:(1)蛋白质
(2)蛋白质
(3)流动性
(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运动的速率减慢 细胞膜的流动性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出现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当堂检测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1课时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1课时同步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细胞内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