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一年级下册课文 310 端午粽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一年级下册课文 310 端午粽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记忆字形,指导书写,课堂总结,总结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反思优点之处:1.课前搜集资料,学生理解课程更深刻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2.读文为主,以读注学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3.手工纸代替实际操作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但我用孩子们的手工彩纸为他们演示,孩子们理解的更透测,在背诵时更轻松容易。不足之处:1.没能让所有学生都亲自体验一下,如果这种课在课前利用课间练习一下,或者有一些生活经验会更好。2.练习题做的仓促。题量大,若果再少些会更好。改进措施:老师设计练习时应降低难度,或者有梯度的设计。
教学反思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习我觉得非常必要。1.《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10端午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三、深入理解课文。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生:红枣、蜜枣、豆沙……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生:红枣、红豆、鲜肉。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屈原的故事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四、课外拓展。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棕子还干什么?生:赛龙舟、挂香包等。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五、总结全文。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10 端午粽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 爱国之情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课后反思: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但是,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教学重难点]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3.展示识字情况。(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2)用多种方法识记。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5.齐读课文。6.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四、指导书写,练习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2)“真”字中间有三横。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课件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二、学习第1自然段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2.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3.你们家有没有人会包粽子?课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谁?(外婆)三、学习第2、3自然段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数出该自然段有几句话。(1)外婆是怎样包粽子的?让学生找出描写包粽子的句子。(板书:箬竹叶糯米枣)(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书:清香,又黏又甜)(3)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外婆是怎么包粽子的,及粽子的味道。)2.学习第3自然段。(1)学生自读,说说这一段又讲了什么。(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2)外婆包的粽子都有哪些花样?学生用笔在书上画出来。(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3)读第三句话,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带回去分给邻居吃,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外婆的善良)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外婆包的粽子,是用()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的枣。4.外婆包的粽子有()。A.红豆粽B.香菇粽C.牛肉粽D.鲜肉粽E.红枣粽F.红糖粽四、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人认识这个人物。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3.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4.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五、回顾拓展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去收集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教学板书]端午粽包:箬竹叶糯米红枣端午粽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教学反思]开课伊始,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不少。第一课时我主要教学生字词,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为下节课的课文理解作好铺垫。在指导学生学写生字时,我让学生学习找到生字之间的共同点及不同的书写方式,从而让学生掌握写字要领。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了解外婆包的端午粽及其中包含的感情,以及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因为这一节日同学们都有过体验,所以让同学们自由讨论非常重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课文,他们理解课文就更加容易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10 端午粽教案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语文一年级下册10 端午粽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8 人之初教案,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