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课时教案,共8页。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意义.
2.能够运用sinA、c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
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4.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类比、猜想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利用它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
2.能用sinA、c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
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
教学方法 探索——交流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上一节课曾讨论过用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并且得出了当倾斜角确定时,其对边与斜边之比随之确定.也就是说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有关,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并在此基础上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定义了正切.
现在我们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当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确定之后,其他边之间的比也确定吗?
[问题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这些比有关吗?如果有,是怎样的关系?
Ⅱ.讲授新课
1.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定义
多媒体演示如下内容:
想一想:如图
(1)直角三角形AB1C1
和直角三角形AB2C2有
什么关系?
(2) 有什么
关系? 呢?
(3)如果改变A2在梯子A1B上的位置呢?你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4)如果改变梯子A1B的倾斜角的大小呢?你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
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生]∵A1C1⊥BC1,A2C2⊥BC2,
∴A1C1//A2C2.
∴Rt△BA1C1∽Rt△BA2C2.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由于A2是梯子A1B上的任意—点,所以,如果改变A2在梯子A1B上的位置,上述
结论仍成立.
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只要梯子的倾斜角确定,倾斜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倾斜角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随之确定.也就是说,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大
小无关.
[生]如果改变梯子A1B的倾斜角的大小,如虚线的位置,倾斜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随之改变.
[师]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都随着倾斜角的改变而改变,同时,如果给定一个倾斜角的值,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唯一确定的.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生]函数关系.
[师]很好!上面我们有了和定义正切相同的基础,接着我们类比正切还可以有如下定义:(用多媒体演示)
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如图,∠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sine),记作sinA,即
sinA=
∠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csine),记作csA,即
csA=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的三角函数(trignmetricfunctin).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你是如何理解“sinA、csA、tanA都是之A的三角函数”呢?
[生]我们在前面已讨论过,当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A确定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都唯一确定.在“∠A的三角函数”概念中,∠A是自变量,其取值范围是0°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1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下册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4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共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