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精练
展开(时间:7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分子是可以分的
2.对于下列说法,有关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B. 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
C. 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体积变大
D. 花香四溢主要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3.下列事实对应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分子说明CO2分子很小
C. 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4.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
A. 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
B. 打开盛装酒的瓶盖,能闻到酒精的气味
C. 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
D. 加热氧化汞得到银白色的汞和氧气
5.下列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A. B. C. D.
6.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于该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粒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 该粒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 该粒子最外层上有两个电子 D. 该粒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7.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氯化钠 B. 金 C. 氢气 D. 金刚石
8.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 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 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 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9.“21金维他”中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铁、钾、钙、锌等多种成分,这里的铁、钾、钙是指( )
A. 单质 B. 元素 C. 分子 D. 原子
10.下列化学用语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一致的是( )
A. C——1个一氧化碳分子 B. 3Fe3+——3个亚铁离子
C. 2SO42﹣——2个硫酸根离子 D. 4N2——4个氮原子
11.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且都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2.水结成冰是由于( )
A. 水分子的运动停止了 B. 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C. 水分子变小了 D. 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13.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145 B. 核外电子数为94 C. 质子数为94 D. 核电荷数为239
14.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锂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 B. 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008g
C. 锂元素和氢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D. 锂元素和氢元素属于同周期元素
1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信息示意图,由图所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B.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3g
C. 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D. 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二、填空题(共10小题,共54分)
16.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 ”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
反应后方框内应再填入 个“”微粒。
17.《庄子》中有个成语:相濡以沫,说明再少的水也能解渴,甚至只剩1个水分子了,也还具备水的化学性质。如果将1个水分子(H2O)拆开成2个氢原子(H)和一个氧原子(O),则化学性质完全变化了,根本就不是水了;氧气(O2)能供我们呼吸,我们需要的是氧分子(O2);但是如果将氧分子(O2)都拆开变成一个一个的氧原子(O),不但不能供人呼吸了,甚至对我们人体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我们说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1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表示氮原子,表示氢原子。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甲图表示的物质——氮气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丙图中的每个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
19.把分子的几种基本性质(A—D)的序号填在相应内容的横线上。
A. 分子的体积很小;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打开酒瓶就可以闻到酒味________________。
(2)可将大量的氧气压入钢瓶中________________。
(3)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 67×l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
(4)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的不能__________。
20.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n kg,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m kg,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图中的 A、B、C、D 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以上四种粒子中,A 和 C 属于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A、B、C、D 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填序号);
(3)B 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4)B 和 C 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__(填化学式)。
22.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从表中查出硅(S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 ;
(2)6~11号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_________。
(3)位于第三周期第三族的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_;元素符号为________;在反应中其原子易__________电子形成______离子。
23.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氮原子______ ; (2)氧化钠的化学式________ ;(3)铁离子的符号________。
24.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25.我们的生活处处存在化学,请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1)矿泉水中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碘、锌等,这里的“钙、碘、锌等”是指___________(填“分子”、“原子”、“离子”或“元素”)。
(2)水通电分解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三、实验与探究(共2小题,共16分)
26.实验探究
(1)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在A烧杯中盛有浓氨水,在盛有20mL水的B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从B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2)实验现象:①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B烧杯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交流: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实验探究: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HCl)能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铵固体。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
根据现象回答问题:
(1)A处形成白烟是因为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先在A处产生白烟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__________,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__________比。(填正或反)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选B。
2.【答案】B
【解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A错误;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B正确;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C错误;花香四溢主要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错误。故选B。
3.【答案】D
【解析】A选项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说明分子不断地运动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分子说明二氧化碳分子很小,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说明分子可再分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故答案选择D。
4.【答案】D
【解析】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打开盛装酒的瓶盖,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这是物理变化,氧分子没有改变;加热氧化汞得到银白色的汞和氧气,这是化学变化,在这个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选D。
5.【答案】D
【解析】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A.质子数3>核外电子数2,为阳离子,故A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故B不符合题意; C.质子数16<电子数18,为阴离子,故C不符合题意; D.质子数17=电子数17,为原子,故D符合题意。故答为D。
6.【答案】D
【解析】观察该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该粒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且最外层上有两个电子。该粒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是一种原子,不带电荷,D选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碱、盐,如氯化钠。故答案应选A。
8.【答案】A
【解析】根据原子转化为离子时只是核外电子的转化而质子数不变可知,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9.【答案】B
【解析】这里的铁、钾、钙是指元素,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 C表示1个钴原子,或表示钴元素,或表示钴这种物质,不能表示一氧化碳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3Fe3+表示3个铁离子,不能表示3个亚铁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 .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D. 4N2表示4个氮气分子,不能表示4个氮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答案应选C。
11.【答案】A
【解析】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的且都不显电性的粒子是同一周期的原子。在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从而不显电性,从结构示意图可看出,①②④都不显电性,且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①和②原子核外只有2个电子层,处在第二周期,④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处在第三周期,表示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且都不显电性的粒子是①和②。故答案选A。
12.【答案】D
【解析】水结冰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水结成冰是由于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故选D。
13.【答案】D
【解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故选D
14.【答案】A
【解析】从图中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可知锂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008;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的元素是同一周期的元素,锂元素和氢元素不属于同周期元素。故选A。
15.【答案】C
【解析】A氯为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3,故错误; C该元素核外有三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正确; D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错误。故选C。
16.【答案】2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一种分子变成了另一种分子,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但是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由此可知答案为2个。
17.【答案】分子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18.【答案】氮分子 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
【解析】由图可知,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而丙图中分子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的。
19.【答案】(1)B(2)C(3)A(4)D
【解析】打开酒瓶就可以闻到酒味,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可将大量的氧气压入钢瓶中,这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一滴水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的不能,这说明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0.【答案】12m/n
【解析】化学上规定,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从题中可以得出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m/n。
21.【答案】(1)非金属 (2)BD (3)失去 (4)K2S
【解析】以上四种粒子中 A 和 C 都是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属于非金属元素;
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则A、B、C、D 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BD; B表示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根据B 和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形成的化合物是K2S。
22.【答案】(1)28.09(2)钠(3)铝;Al;失去;阳
【解析】从表中查出硅(S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6~11号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三族的元素的名称为铝,元素符号为Al,在反应中其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3.【答案】(1)2N (2)Na2O (3)Fe3+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及化学用书的书写可知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2O;铁离子的符号为Fe3+。
24.【答案】
【解析】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故SO42﹣可表示:硫酸根离子;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5个水分子可表示为:5H2O;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Fe可表示3个铁原子。
25.【答案】(1)元素 (2)氢元素和氧元素
【解析】(1)矿泉水中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碘、锌等,这里的“钙、碘、锌等”是指元素。
(2)水通电分解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6.【答案】(2)①液体变为红色 ;②A无明显变化,B烧杯中酚酞变红;
(3)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解析】浓氨水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色,A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能够使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变红,所以可以观察到B烧杯中酚酞变红,这一现象从而也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正是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27.【答案】(1)不停地运动(2)慢 反
【解析】由于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在A处形成白烟。形成的白烟在A处,离浓盐酸较近,离浓氨水较远,这是因为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慢。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测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测试题(无答案),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用化学式表示下列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第三单元单元评价检测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卷版doc、第三单元单元评价检测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