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B.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C. 淋巴循环不仅能使部分淋巴液回到血浆,同时还能转运少量血红蛋白
    D. 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答案】C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都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A正确;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B正确;
    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物质,不经过淋巴循环,C错误;
    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故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C。
    2. 正常人体组织液总量保持相对稳定,当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中积聚时,就会造成水肿。心源性水肿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水肿之一,患者因为心力衰竭而引发静脉回流障碍,导致机体组织间隙液体积聚,通常表现为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同时伴有呼吸急促和心动过速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健康人体中,与血浆相比,组织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 心源性水肿患者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下降
    C. 心源性水肿患者日常饮食应限制水和Na+的摄入量
    D. 血浆中注射白蛋白会加重心源性水肿的水肿症状
    【答案】C
    【分析】组织水肿产生的原因: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血浆和淋巴液高,导致水往组织液流动,组织液量增加。多种因素引起组织水肿,如感染、营养不良等。
    【详解】A、与组织液和淋巴液相比,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错误;
    B、心源性水肿患者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加,从而导致尿量减少,B错误;
    C、心源性水肿患者会出现水钠滞留现象,要控制水和Na+的摄入,C正确;
    D、白蛋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重要蛋白质,可以采用向血浆中注射白蛋白,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水盐的排出,来缓解心源性水肿的水肿症状,D错误。
    故选C。
    3.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下列关于两种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后天的条件反射建立在先天的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
    B. 条件反射能长期维持的条件仅需要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
    C. 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D. 缩手反射由脊髓控制完成,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B
    【分析】一、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二、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是习惯形成的基础。
    【详解】AB、后天的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才能形成,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消退,A正确,B错误;
    C、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C正确;
    D、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缩手反射由脊髓控制完成,D正确。
    故选B。
    4. 可卡因是一种常见的兴奋剂,可以使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DAT)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长期滥用可卡因会使人上瘾,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等造成损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AT可避免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
    B. 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C. 滥用可卡因的后果是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增加
    D.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Cl-内流
    【答案】A
    【分析】一、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二、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突触前神经元上的DAT能够回收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避免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A正确;
    B、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与多巴胺转运体(DAT)结合,阻止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B错误;
    C、吸毒者的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多巴胺中,会减少神经细胞突触后膜上受体的数量来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使突触后膜对多巴胺的敏感度降低,吸毒者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可卡因的摄入量,才能维持正常的神经兴奋性,C错误;
    D、多巴胺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因此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Na+内流,D错误。
    故选A。
    5. 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寒冷刺激,神经中枢为下丘脑
    B. 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相关活动的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C. 若某人长期碘摄入过多可能会患甲亢,其体内代谢速率可能上升
    D. 甲状腺细胞膜上存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并接受其调控
    【答案】D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从而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详解】A、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分泌TRH,A正确;
    B、机体TH的浓度偏高,通过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B正确;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若某人长期碘摄入过多可能会患甲亢,其体内代谢速率可能上升,C正确;
    D、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通过分级调节调控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细胞膜上不存在其受体,D错误。
    故选D。
    6. “热射病”即重症中暑,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出现高热、汗液分泌逐渐减少、血压升高、呼吸衰竭、体温达到40℃以上等症状,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40%至5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患者神经系统可能受到不可逆损伤并留下后遗症
    B. 患者体温上升到40℃的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患者体内温度过高,使酶活性增强从而加快机体代谢
    D. 患者汗液分泌减少可能与皮肤血管收缩有关,并出现血液循环障碍
    【答案】C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热射病”可以引发神经器官受损,故患者神经系统可能受到不可逆损伤并留下后遗症,A正确;
    B、患者体温上升到40℃的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正确;
    C、热射病患者表现高热是由于持续高温,使机体内酶的活性减弱导致代谢减慢,C错误;
    D、高温导致患者体内血液循环受阻,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D正确。
    故选C。
    7. 分析以下资料:①高温环境下,鸡会产生热应激反应,热应激反应不仅会使鸡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改变,还会致其生长发育缓慢,产蛋率下降。②研究发现,前列腺素 E2(一种激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炎性介质和致痛物质,可激活外周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信号,实验证明前列腺素 E2与发热密切相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温环境下鸡生长缓慢可能是热应激反应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B. 高温条件下,鸡体内存在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C. 前列腺素 E2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 资料②说明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答案】A
    【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属于稳态的一部分,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长激素具有调节生长发育的功能,高温环境下鸡生长缓慢可能是热应激反应使生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高温条件下,鸡产生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从而促进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B正确;
    C、实验证明前列腺腺素E2与发热密切相关,说明前列素E2能够增加机体产热,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代谢从而促进产热,二者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资料②说明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8. 安徽省疾控中心提醒:近日出现了几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 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与“感冒”相似,主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EB病毒进入体内后的部分免疫过程如图所示,字母表示相关细胞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原呈递细胞G与细胞A密切接触是激活细胞A的信号之一
    B. 细胞D和细胞F 属于同种细胞,对EB病毒的识别具有特异性
    C. 免疫细胞对EB病毒的清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淋巴结肿大
    D. 若康复者一段时间后再次感染 EB病毒,不会再出现发热等症状
    【答案】C
    【分析】一、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二、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细胞A是B细胞,其激活的信号是病毒与其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A错误;
    B、细胞D和细胞E均是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EB病毒,细胞F是靶细胞,B错误;
    C、免疫细胞对EB病毒的清除过程中可能出现炎症反应,导致淋巴结肿大,C正确;
    D、若康复者一段时间后再次感染EB病毒,可能由于病毒出现突变等因素,机体需要再次进行免疫,可能仍会出现发热等症状,D错误。
    故选C。
    9. 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具有耐腐蚀、耐磨、耐酸等特性,是军工、工业等的优质涂料。但生漆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严重者皮肤局部呈现水痘大小的水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者第一次接触生漆时,体内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B. 过敏者接触生漆后,体内抗体会攻击肥大细胞从而出现过敏症状
    C. 出现水疱可能是因为过敏反应使血管壁通透性减弱造成的
    D. 可以通过使用抑制组胺释放类药物来减缓过敏症状的发生
    【答案】D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详解】A、过敏者第一次接触生漆时,体内会发生免疫过程,但不出现过敏症状,A错误;
    B、过敏者接触生漆后,体内抗体会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B错误;
    C、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会使血浆中的物质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上升,出现水疱,C错误;
    D、组胺等物质的释放会产生过敏现象,可以通过使用抑制组胺释放类药物来减缓过敏症状的发生,D正确。
    故选D。
    10. 切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同种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丙三组,在相同时间内用相同强度单侧光处理下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a、b、c、d、e、f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倾斜角(弯曲程度)依次是 α1、α2、α3、α4、α5、α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B. c和d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α3α6
    D. b和f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α2≈α6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甲组云母片插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单侧光照射,生长素横向运输,所以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b>a;乙组云母片插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照射,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所以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c=d;丙组和甲组相同,所以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ee,所引起的倾斜角变化为α5

    相关试卷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PDF版附解析),共6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pdf、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