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图为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B. 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十分广泛
C. 当时中华大地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D. 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可知,考古学者在多地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可见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范围广,B项正确;分布图没有显示各个原始人类距今时间,无法得出“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原始人类制作和使用的生产工具是采用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被称为“旧石器”,新石器指的是磨制石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人类遗址分布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说法错误的是( )
A. 稻、粟和黍的栽培,最早发现于中国
B. 原始农业最初主要是“刀耕火种”
C. 打制石器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D.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磨制石器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C项符合题意;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原始农业最初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3.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B.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D. 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答案】D
【解析】据“……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发祥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交通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三朝的灭亡,给后任君主的主要启示是要( )
A. 提倡改革B. 重视教育C. 以民为本D. 发展经济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他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可见夏、商、西周灭亡给后任君主的主要启示是以民为本,C项正确;提倡改革、重视教育与夏、商、周三朝的灭亡无关,排除AB项;发展经济不是夏、商、周三朝的灭亡的共同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5.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中央集权加强B. 周王室衰微C. 社会和平稳定D. 儒学居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
6.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 颂扬汤武功德B. 批评商朝暴政C. 强调以礼治国D. 宣扬变法图强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的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灭亡。可见,材料主张变法图强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不是颂扬汤武功德,排除A;材料也不是批评商朝暴政,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法家的变革思想,不是强调以礼治国,排除C。故选D。
7. 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 )
A. 史前时期B. 夏商周时期C. 春秋战国时期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一些诸侯国实力增强,随着周平王迁都,周王室势力大减,导致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势力崛起,纷纷起来争霸,春秋战国成为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活跃时期,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8. 下表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A.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B. 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C. 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D. 汉字使用形声造字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和表格信息“鱼”字的演变历程可知,汉字“鱼”字从甲骨文先后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可见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A项正确;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的,不是由简到繁,排除C项;鱼字属于象形文字,排数D项。故选A项。
9. 假如你生活在秦朝,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①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一部《论语》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为小篆,所以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秦朝焚书坑儒,所以朋友之间不会赠送《论语》,太学是西汉时期才设立的,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0. 下图所示农民起义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②建立了“张楚”政权③打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的是项羽的军队。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消灭了秦军主力的是项羽的军队,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 秦朝时,田赋为“三分取其二”。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汉文帝时,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这体现的汉初政策是( )
A. 勤俭治国B. 以德化民C. 休养生息D. 以武立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汉文帝时,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的田赋是“三分取其二”,较为沉重,而西汉时期什五税一”、“三十税一”,体现了汉初轻徭薄赋,即体现汉初统治政策是休养生息,C项正确;勤俭治国强调在国家治理中注重节约和勤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以德化民意思是以恩惠来感化百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而不是以武立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B. 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D.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所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C项正确;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变革,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为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列关于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C. 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D. 王莽施政的危害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王莽施政危害巨大,导致新朝灭亡,D项符合题意;在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很快灭亡,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4. 小明同学在复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绘制了如下时间轴。对此,解说合理的是( )
A. 西域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东的地区B.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公元前1世纪
C.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D. 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相距210年
【答案】D
【解析】班超出使西域是在公元73年,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公元前138年,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相距210年,D项正确;西域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A错误;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公元前138年,即公元前2世纪,故B错误。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是在公元前60年,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C错误。故选D项。
15. 《史记》“以人物为纲,以时代叙史”,“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以上表明( )
①《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②司马迁公正记录史事
③《史记》对后世影响大 ④司马迁注重实地考察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①正确;“不虚美,不隐恶”表明司马迁公正记录史事,②正确;“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可知《史记》对后世影响深远,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司马迁注重实地考察, ④不正确;正确的是①②③,A项正确;④不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 图示法能够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历史学习。以下示意图反映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位于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位于东南地区,D项正确;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位于东南地区,排除A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位于西南地区,排除BC项。故选D项。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分立中孕育着新的统一。下列有助于此时期孕育新统一的史事有( )
①蜀汉开发西南地区 ②西晋八王之乱
③北魏统治者推行汉化措施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蜀汉是三国政权,三国鼎立局面是局部统一,蜀汉开放西南地区,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北魏一度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北魏统治者推行汉化措施有利于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孕育新的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①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西晋八王之乱使西晋从此走向衰败,不利于国家的统一,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 七年级一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不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A.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B. 国家大一统,社会秩序安定
C. 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D. 北方民族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答案】B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国家大一统,社会秩序安定与史实不符,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是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方民族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9. 下图是出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局部),图中所有人物的着装均是宽大衣袖,与其传统民族服饰截然不同。这幅浮雕可用于研究( )
A. 北魏时期的农业发展B. 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
C. 鲜卑族的崛起与统一D.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局部),图中所有人物的着装均是宽衣大袖,与其传统民族服饰截然不同,男女皆着汉人服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服饰发生了的变化是鲜卑族人流行穿汉服,这种变化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密切相关,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穿汉服、还有改汉姓、说汉话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符合题意;ACD项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20. 认真研读下面图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 集中于农业领域B. 成果领先于世界C. 继承与创新结合D. 注重以民生为本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贾思勰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著成《齐民要术》;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祖冲之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可知,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成果,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圆周率属于数学领域的成就,排除A项;领先世界的是祖冲之的圆周率,与《齐民要术》、《水经注》无关,排除B项;《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圆周率属于数学领域的成就,体现不出以民生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22题各10分,23题13分,24题7分,共40分。)
21. 大秦帝国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创立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却又二世而亡,让后人唏嘘不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白《古风》组诗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材料二:
材料三: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
——摘编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统一全国的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哪一种货币是秦朝在统一后,规定在全国使用的货币?名称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09年哪一重大事件的发生使秦王朝“短命而亡”?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从秦帝国的兴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C;圆形方孔半两钱
(3)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
(4)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22. 知识的体系化及历史叙述。
请利用表中的词汇,写一段连贯的文字。(提示:分析这些词汇的关联:回顾所学;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
论述: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 事等方面。在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使诸侯国越分越小,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国家统一经营的政策,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强 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统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受国力限制,不得不采用消极防御的政策,甚或以“和亲”和“岁奉匈奴絮增酒米食物”的办法,以谋求沿边郡县的安定。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对仍不断进行骚扰的匈装奴势力,进行有效地反击。
——摘编自殷晴《汉唐西域民族政策述论》
材料二: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西域都护的设立,说明从汉代起,西域已正式归入汉朝版图。许多留名青史的担任西域都护的人物,为开发边疆,发展内地汉族人民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编自孟祥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3卷订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名指挥漠北战役的将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派出的使臣”,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列举一种经丝绸之路上传人我国的物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
【答案】(1)变化:由消极防御(或和亲)到反击。将领;卫青;霍去病。
(2)使臣:张骞。特点:路线长,范围广;交流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交流内容丰富,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物品: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
(3)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和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24. 从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中国人就不断突破认识宇宙的边界。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研究古人对宇宙探索的实践,图中哪些可作为直接证据?(写数字序号)
材料二:祖冲之(429—500)是南北朝杰出的科学家。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他在东晋天文学家虞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天文观测,并将数学方法运用到天文学领域,第一次将一年时长精确到365.2428天,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结果只相差50秒,并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510年,南朝刘宋政府正式颁行《大明历》。20世纪,因其杰出的成就,相关国际组织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答案】(1)证据:①②。
(2)成就:测算一年时长精确到365.2428天,创制历法《大明历》。
原因:治学严谨,从不盲从;祖冲之出生在对天文历法都有研究的家庭,勤奋好学,具有创新精神,不断实践验证等。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方面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文化方面
学术思想活跃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贯
負
魚
鱼
贾思勰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著成《齐民要术》
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
祖冲之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汉武帝 大一统 推恩令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盐铁专卖 北击匈奴 鼎盛时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docx、七历史上期末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洪马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文件包含乐平市洪马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24期中测试卷docx、答案与解析历史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