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作答,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考试时间:2025年1月8日10:30—11:45
    考试范围:高中全部高考内容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胜利。”这种观点意在说明,秦国( )
    A. 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B. 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
    C. 讲求实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D. 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符合战国中晚期的历史前进方向,秦国在水利经营、交通建设、机械发明等方面优于东方各国,这为兼并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秦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其讲求实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国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与题干“赢得最终胜利”的意图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无法直接得出秦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唐代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李义府等“奏请多畏人之知”,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唐玄宗时,根据宰相宋璟的建议又重新恢复了史官随同记录的制度。史官随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A. 提高决策效率B. 实现政事公开
    C. 抑制政治腐败D. 避免决策失误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奏请多畏人之知”,可知之所以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是害怕被别人知道。而唐玄宗时期又恢复史官记录所奏内容,说明不怕被别人知道,这样也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政治的腐败,C项正确;史官随同记录制度对决策效率没有影响,排除A项;实现政事公开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避免决策失误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3. 明代水军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央政府直辖水军有卫船1200艘,“遇征调,则益兵操之”;海防水军根据“陆聚步兵,水具战舰”的原则分布于沿海卫所,用来抵御倭寇,剿灭海盗;江防水军职能为操江防盗,拱卫应天。据此可知明朝时期( )
    A. 全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B. 东南的海防形势很严峻
    C. 中央直辖水军战斗力强D. 南京安全有一定保障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遇征调,则益兵操之”,“用来抵御委寇,剿灭海盗;江防水军职能为操江防盗,拱卫应天”等信息可知,海防水军和中央水军也可以同时守卫和支援南京,说明南京的安全有一定保障,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明代的水军构成,无法得出全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涉及有海防,但是无法判断很严峻,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中央直辖水军的作用是留用征调,得不出战斗力强,排除C项。故选D项。
    4. 在唐后期150年中,对外交往虽有高潮出现,但持续时间短,缺乏前期的持久性。从交往的规模看,这一时期的规模较前期小,很少出现前期外国来使成群结队的场面。这体现了( )
    A. 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B. 北方陆路交通完全阻隔
    C. 国家实力制约对外交往D. 朝贡贸易体制不复存在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叶,安史之乱爆发后,国力受损,因此“这一时期的规模较前期小,很少出现前期外国来使成群结队的场面”,C项正确;当时对外关系仍然是朝贡体制,并未转型,排除A项;完全阻隔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当时仍然存在朝贡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5. 孙中山曾说:“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这反映出孙中山( )
    A. 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行B. 深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 反对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 提出民生主义之目的所在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充分,贫穷是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不明显,这是其提出民生主义的目的所在,D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孙中山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推行,排除A项;实业救国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项。
    6. 如图所示为创作于1936年的一幅漫画《再会罢!北平!》(为北平某著名学校设分校于川湘所作)。该作品揭示了( )

    A. 女性成为抗战的重要依靠力量B. 北平在日军占领中遭受重创
    C. 日军侵华使中国高等院校内迁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壮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中国)。从材料中“为北平某著名学校设分校于川湘所作”明显可以看出是抗日战争时期北方的高校搬移到南方的表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北平被日本人占领,C项正确;女性并没有成为抗战的重要依靠力量,排除A项;根据漫画内容并不能体现北平在日军占领中遭受重创,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7.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反映出( )
    A.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B. 国民经济恢复取得重要成果
    C. 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D. 三线建设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答案】C
    【解析】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卜大油田人”说明以王进喜为代表大庆工人,具有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反映出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而非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C项正确,排除A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早于“20世纪60年代初”,排除B项;大庆油田不属于三线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8. 1893年,探险家史蒂芬斯到中美洲进行考察,在热带丛林的深处,发现了一座湮没了千年之久、规模宏大的古城。坍塌的神庙上那一块块巨大的基石,布满精美的雕饰;石板铺成的道路,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石砌的民宅与贵族的宫殿尽管大多已倒塌,但仍可想见当年繁荣、喧闹的景象。史蒂芬斯发现的文明遗址是( )
    A. 阿克苏姆文明B. 玛雅文明
    C. 津巴布韦文明D. 印加文明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依据材料“中美洲”以及对该遗址的描述,可判断其为玛雅文明遗址,B项正确;A项阿克苏姆文明是非洲文明,排除A项;C项是南非文明,不符题意,排除C项;D项是南美洲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9. 公元3至5世纪,日耳曼各部族不断南迁,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表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 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B. 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 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D. 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3至5世纪(西欧)。材料表明,日耳曼人在南迁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国家,这些日耳曼人的统治区域内部文化受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日耳曼人的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A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未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排除B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没有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对比,不能说明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609年,当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指向天空的时候,他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对于月球和木星的想象,也不限于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而在于他( )
    A. 昭示了理性方式的进步B. 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探索
    C. 证实了牛顿理论的正确D. 促进自由落体定律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9年的欧洲。伽利略第一次用他发明的望远镜,不仅证实了“日心说”,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宇宙无限学说的发展,这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也是理性方式进步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现象与地理大发现无关,排除B项;牛顿经典力学确立于1687年,排除C项;自由落体定律出现在16世纪,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项。
    11. 19世纪50年代,孟买的买办商人首先投资印度棉纺织工业,印度利用其在英帝国中特殊的商业地位,印棉得以大量出口中国。但孟买的工厂主们同时也要把价钱压到最低以抵御来自曼彻斯特的压力,才能得以保存它的一席之地。这说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
    A. 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B. 使印度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 破坏了印度工业化进程D. 对印度的社会发展具有双重性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印度)。据材料“印度利用其在英帝国中特殊的商业地位,印棉得以大量出口中国。但孟买的工厂主们同时也要把价钱压到最低以抵御来自曼彻斯特的压力”,可知印度利用特殊的商业地位,发展本国的棉纺织业,同时本国的棉纺织业又受到英国的巨大压力,说明英国的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D项正确;促进印度经济的发展,属于片面表述,排除A项;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没有使印度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英国的殖民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印度工业化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916年,美国好莱坞拍摄了电影《文明》,其情节如下:一名潜艇指挥官接到用鱼雷击沉一艘被怀疑装有弹药的客轮的指令,指挥官拒绝发射鱼雷,反而将自己的潜艇沉没。在地狱边缘,他被耶稣复活了。但他又被国王判处死刑,关键时刻,耶稣再次出现并拯救了他。这部电影( )
    A. 展现了基督教教化的重要价值B. 宣传了美国参加大战的正义性
    C. 表达了对战争的强烈批判态度D. 认为文明进步需付出沉重代价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据本题材料“《文明》”“指挥官拒绝发射鱼雷,反而将自己的潜艇沉没”“耶稣再次出现并拯救了他”可得出,电影赞扬了一位拒绝误伤普通民众的潜艇指挥官,并用耶稣降临两次拯救他的形式,给这位指挥官以美好的结局,体现了对战争的强烈批判,对反战者的歌颂,C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涉及耶稣,但耶稣之所以拯救该指挥官,是因为其“拒绝发射鱼雷”,这是对战争的反对,并不是基督教的教化,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潜艇指挥官的反战做法是代表正义的,并没有宣传美国参战是正义的,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让反战的潜艇指挥官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耶稣再次出现并拯救了他”,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达拉第自慕尼黑返回时曾受到鲜花和掌声的欢迎,社会党领袖勃鲁姆在10月1日出版的《人民报》上写道:“在法国,没有一个男人,也没有一个女人会拒绝对张伯伦先生和爱德华·达拉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现在人们又可以享受到秋日阳光之美了!”材料反映了( )
    A. 法西斯国家放弃了侵略扩张政策
    B. 人们追求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
    C. 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
    D. 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8年(欧洲)。据材料“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可知《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法国人民一片兴奋,这实质上反映出法国民众没有认识到该协定的实质,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C项正确;法西斯国家并没有放弃侵略扩张政策,排除A项;“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并不是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撤退的殖民主义者匆匆划定的边界毫无理性,难以防御,而且难以维持。殖民政权采取了三种退出战略:它们把历史上敌对的社区交入单一国家或者迫使不情不愿的伙伴社区和民族建立不稳定的“联邦”超国家,或者将任何一方都难以接受的边界强加于新独立的国家。这些现象主要说明( )
    A. 民族自决原则得到贯彻B. 第三世界面临严峻挑战
    C.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D. 非殖民化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殖民主义者在结束殖民统治时,有意将敌对的社区、民族和势力划定在一个国家边界内,遗留了很多问题,说明独立的第三世界面临严峻挑战,B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得到贯彻与“殖民主义者匆匆划定的边界毫无理性”等不符,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殖民主义的影响,不是非殖民化成为时代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东晋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 疫病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B. 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已经完备
    C. 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D. 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贡献巨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东汉末年,东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的施治原则和葛洪《肘后备急方》的收集整理,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材料说明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疫病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已经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的贡献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0,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金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
    ——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答案】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任答4点即可)
    争论焦点:修建铁路对清朝统治的影响。
    观点及原因:洋务派支持修建铁路的原因:修筑铁路有利于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等,有利于富国强兵,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
    保守派反对修建铁路的原因:保守派认为修建铁路有害风水,扰乱民生;有害课税;导致清政府财政匮乏;有害国防,会丧失主权等。
    评价:这一争议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应对列强侵略时,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和保守派的严重分歧。洋务派的主张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保守派的主张则体现了封建顽固派的迷信和愚昧,具有落后性。
    这启示我们:在社会变革中,要勇于解放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这一争论实际上体现了修建铁路对清朝统治的影响。洋务派之所以支持修建铁路是因为修筑铁路有利于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等,有利于富国强兵,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而保守派之所以反对修建铁路是因为保守派认为修建铁路有害风水,扰乱民生;有害课税;导致清政府财政匮乏;有害国防,会丧失主权等。所以这一争议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应对列强侵略时,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和保守派的严重分歧。洋务派的主张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保守派的主张则体现了封建顽固派的迷信和愚昧,具有落后性。这就启示我们,在社会变革中,要勇于解放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7.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路径和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个人扣除标准为800元每月,主要针对外籍个人征税。随着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1986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4年,国家开始进行全面税制改革,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2011年修正,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500元每月,对个体工商户、承包承租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费用扣除标准也相应提高,但提高了高收入人群的税率标准。2018年8月31日,个人所得税法第七次修正,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收,方式上从按个人征收改为按家庭征收,还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等。
    ——摘编自周晓君《基于功能分析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①改革开放的实行和深化;(私营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②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③贫富差距的扩大。
    特点:①政府主导;②法制化(立法保障);③渐进性(逐渐完善);④与时俱进(起征标准逐步提高)。
    (2)意义:①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②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③有利于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④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⑤有利于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背景: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改革开放的实行和深化;(私营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②结合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③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贫富差距的扩大。
    特点:①根据材料“全国人大”可分析出政府主导;②根据材料“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可分析出法制化(立法保障);③根据材料“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可分析出渐进性(逐渐完善);④根据材料“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500元每月”、“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可分析出与时俱进(起征标准逐步提高)。
    【小问2】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意义:结合税收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财政收入以及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进行分析。①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②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③有利于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④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⑤有利于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所遭受的一切灾难表现出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二 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认为,一些殖民地的独立是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的结果。例如,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就在一次讲演中宣称:“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摘编自2019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历史发展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探讨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
    【答案】(1)影响:破坏性:破坏了印度传统社会,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带来深重灾难;建设性:带来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印度社会进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之,英国的殖民侵略对印度造成双重影响,但是破坏性是主要的。
    (2)主要因素有: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不可阻挡;殖民地人民的持续斗争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力量的衰退,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推动;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殖民方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印度。
    影响:根据材料“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所遭受的一切灾难表现出来”“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破坏性可从冲击传统社会、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及带来灾难等角度进行分析;建设性可从带来近代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转型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2】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
    主要因素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殖民地人民的持续斗争、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力量的衰退、国际社会的推动及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不可阻挡;殖民地人民的持续斗争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力量的衰退,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推动;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殖民方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国际力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决心以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不断拓展的联盟体系遏制苏联的实力增长和势力扩张,冷战开启。冷战的持续可以视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之间不断强化对彼此的制衡的过程。在冷战的不同时期,美苏各有优势,但总体上美国更占主动,对苏联采取长期遏制攻势。苏联选择坚决抵制、刚性回击的政策。具体内容上,苏联通过主导塑造联盟战略支撑下的周边安全环境,制衡美国地缘围堵;着力推进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制度斗争,防范美国渗透颠覆;全面投入核威慑条件下的军备竞赛,制衡美国战略优势;强势处置两极格局下的危机冲突,反制美国利益扩张。冷战时期苏联对美的战略制衡,是建立在军事实力相当的战略稳定基础之上的,维持了较长时期内“斗而不破”的战略制衡效果,确保冷战而非热战发生。但是,由于苏联战略制衡的目标与自身能力和资源储备长期处于不匹配状态,其战略制衡政策最终失败。
    ——摘编自韩增林《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战略制衡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美国采取战略制衡措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战略制衡思想实践的影响。
    【答案】(1)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基础消失;西欧普遍衰落,美苏成为超级大国;美苏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分歧;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
    (2)影响:在一定时期内稳固并拓展了苏联的战略空间;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冷战时期国家战略格局的基本稳定;后期陷入了军备竞赛的泥潭,造成国民经济结构长期严重失衡。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苏冷战。
    根据材料“二战后,国际力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着力推进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制度斗争”等并结合所学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美苏社会制度差异等方面分析。
    【小问2】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苏冷战。
    根据材料信息“周边安全环境”“确保冷战而非热战发生”“长期处于不匹配状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拓展苏联的战略空间、陷入军备竞赛泥潭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在一定时期内稳固并拓展了苏联的战略空间;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冷战时期国家战略格局的基本稳定;后期陷入了军备竞赛的泥潭,造成国民经济结构长期严重失衡。

    相关试卷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作答,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docx、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