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眉山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5眉山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试题历史PDF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眉山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试题历史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历史眉山市县高中24级高一期末联考历史试题pdf、历史眉山市县高中24级高一期末联考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8分)
(1)问题: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低;未受田亩数户数多;政府授田田亩数缺口大。(任答3点6分)
原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兼并;政府掌控的土地减少。(任答两点4分)
(2)争论:白居易指出,“两税征钱”使钱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农产品,导致农民贫穷而力不从心。他主张恢复租庸调法,以人口和土地作为衡量标准,实行合理的租税征收。
柳宗元认为两税法导致富人隐匿财产,加剧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主张恢复以人口和土地为基准的租庸调法,将税费合理分摊到每一个家庭。(简要概括2分)
评析: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只看到了两税法的弊端(2分)。忽视了两税法是在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实施的;(2分)也没有认识到税制的演进,表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当然,他们对两税法的批评也暗示了这一制度的不完善之处,需要进行调整。(2分)
(注:非官方标准答案)
【解析】
(1)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一中的均田户数少时仅1户,最多才32户得出均田户数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D
A
D
D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C
A
A
A
少;据材料一中的受足户数最多时才2户得出受足户数比例低;未受田亩数户数多;据材料一中的“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最少达到69.0亩,最多达到106.6亩得出政府授田田亩数缺口大。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 3000 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人口、土地等角度分析得出经济—经济发展;人口—人口增长;土地—土地兼并;政府掌控的土地减少。
(2)第一,先明确白居易、柳宗元的观点。据材料二中《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等信息得出白居易指出,“两税征钱”使钱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农产品,导致农民贫穷而力不从心。据材料二中白居易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得出他主张恢复租庸调法,以人口和土地作为衡量标准,实行合理的租税征收。 据材料二中柳宗元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主张“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得出柳宗元认为两税法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主张恢复以人口和土地为基准的租庸调法,将税费合理分摊到每一个家庭。第二,对白居易、柳宗元对两税法、租庸调制的观点进行评析,得出白居易和柳宗元都批评了两税法的弊端,都认为租庸调法作为一种以人口和土地为基准的税收制度,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平衡和农民的权益,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和农民处于困境的局面。第三,将白居易、柳宗元的观点与两税法制度联系进行分析,得出他们对两税法的批评也暗示了这一制度的不完善之处,需要进行调整。
18.【答案】(12分)
观点: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扩大,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随着诸侯争霸,局部统一加快,最终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我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民族矛盾不断缓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后,隋唐统治者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而文成公主入藏,更是成为汉藏民族交往历史上的佳话。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民族之间思想感情日益加深,以往的“胡”
“汉“观念逐渐淡薄。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
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共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
首先需要提出观点,据材料“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展”“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关”可知中国历史统一居于主导地位,且伴随着民族不断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题目要求可拟定观点为: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然后进行阐述,结合所学春秋分裂、秦朝统一、魏晋分裂、隋唐统一等知识进行阐述。
如: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扩大,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随着诸侯争霸,局部统一加快,最终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我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民族矛盾不断缓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后,隋唐统治者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而文成公主入藏,更是成为汉藏民族交往历史上的佳话。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民族之间思想感情日益加深,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最后总结升华,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共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19.【答案】
(1)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
入仕途径更多样化。(两点4分)
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两点4分)(8分)
(2)特点:严格控制考试过程;严密考试操作程序。(两点4分)
(3)原则: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两点4分)
作用: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答三点6分) (10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趋势,分析表格数据,不难看出武则天时期宰相总人数是73,其中进士科出身的是11,南宋时期宰相总数是63,其中进士科出身的是48,可知从唐玄宗到南宋时期进士科出身的宰相比重在上升;由唐代“举荐、行伍、门荫”到宋代“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可知入仕途径更多样化。第二小问原因,应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士族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2)据材料二“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可知严格考试过程;据材料二“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可知严格考试操作程序。
(3)第一小问原则,分析表格数据,从唐到宋宰相的出身来看,科举选官面向社会大众,具有开放性;根据材料二中宋朝对科举考试的规定可总结出科举选官注重公开竞争,具有平等性。第二小问作用,考生从阶层流动、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体现公平公正等方面分析科举制的意义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三明三校协作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历史PDF版含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5武威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历史PDF版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2025金华卓越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历史试卷pdf、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