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3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3,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某同学在参观山顶洞人遗址博物馆时,看到这样一段介绍:“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 3 万年,他们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懂得爱美,还会人工取火。” 该同学对这段介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 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与北京人相同
C. 这些特征表明山顶洞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D. 山顶洞人的这些技能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
A. 农作物种植
B. 家畜饲养的出现
C. 聚落
D. 打制石器的使用
传说中,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 )
A. 满族
B. 蒙古族
C. 华夏族
D. 藏族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A. 金文
B. 小篆
C. 甲骨文
D. 隶书
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第一个称霸的是( )
A. 晋文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使秦国成为最强盛诸侯国的是( )
A. 吴起变法
B. 李悝变法
C. 商鞅变法
D. 申不害变法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提出 “兼爱”“非攻” 主张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荀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 刀币
B. 布币
C. 半两钱
D. 五铢钱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
B. 民族矛盾尖锐
C. 秦的暴政
D. 戍边误期,按律当斩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 )
A. 分封制
B. 推恩令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的是( )
A. 张骞
B. 班超
C. 甘英
D. 卫青
丝绸之路开通后,传入中国的物品不包括( )
A. 葡萄
B. 核桃
C. 水稻
D. 苜蓿
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是( )
A. 蔡伦
B. 毕昇
C. 华佗
D. 张仲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 )
A. 司马光
B. 司马迁
C. 班固
D. 范晔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的地方是( )
A. 琉球
B. 夷洲
C. 海南岛
D. 澎湖列岛
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南方统治者重视
D. 水利设施的兴修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
A. 迁都洛阳
B. 说汉语
C. 统一度量衡
D. 改汉姓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齐民要术》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三国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是( )
A. 《九成宫醴泉铭》
B. 《玄秘塔碑》
C. 《兰亭集序》
D. 《颜氏家庙碑》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涿郡
D. 余杭
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他的目的地是( )
A. 天竺
B. 大食
C. 波斯
D. 新罗
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__________,这种房屋适应了当地__________的自然环境。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__________年,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__。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有__________。
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__________、、。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__________。
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__________”。
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蜀国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吴国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和《》。
隋朝大运河以_____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_。
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他的目的地是__________,回国后著有《____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共 2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
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这种社会状况被称为什么?(4 分)
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6 分)
根据材料二,“天下为家” 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 分)
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认识?(4 分)
四、简答题(共 10 分)
简述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文化措施。
答案:
一、选择题
D。解析:山顶洞人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是已知最早的,距今约 170 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 3 万年,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 - 20 万年,年代不同;山顶洞人虽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等,但仍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有更明显的磨制石器、陶器等特征。他们掌握的技能使能缝制衣服保暖、人工取火熟食等,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易错点:容易混淆不同原始人类的特征、所处时代,需准确记忆各原始人类关键信息。
D。解析: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包括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形成。打制石器主要是旧石器时代人类获取食物的工具,与原始农业兴起发展关联不大。易错点:对原始农业标志理解不准确,要从农业生产、生活定居等关键要素把握。
C。解析: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满族、蒙古族、藏族有各自不同的形成渊源。易错点:对华夏族形成的源头及相关部落对应关系记忆不清,需明确炎黄部落融合发展为华夏族这一关键史实。
A。解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由禹建立。商朝、西周、秦朝建立时间均晚于夏朝。易错点:对我国古代王朝建立先后顺序记忆错误,要梳理清楚历史脉络,记住关键时间节点。
C。解析: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吉凶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隶书是汉代流行的字体。易错点:对不同时期文字出现的载体及名称对应不准确,要记住典型文字的标志性特征。
B。解析: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平民、奴隶等分给诸侯,诸侯拱卫王室。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推举方式,郡县制秦朝推行,行省制元朝实行。易错点:对西周巩固统治的制度及其功能混淆,要理解分封制构建政治秩序的核心,诸侯需拱卫王室,同时享有一定自治权。
B。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 “尊王攘夷” 为口号扩充疆土,成为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称霸时间晚于齐桓公。易错点:对春秋五霸称霸顺序记忆不清,要熟悉各霸主崛起的关键因素,掌握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性事件。
C。解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商鞅在秦国变法最为彻底、成效最大,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军功爵制等一系列措施,使秦国经济发展、军事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吴起在楚国、李悝在魏国、申不害在韩国变法也有一定成效,但不如秦国显著。易错点:对战国各国变法成效比较模糊,要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全面性与深远影响,从经济、军事、政治多维度分析。
C。解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继承发展老子思想。易错点:对道家学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混淆,要区分道家思想开创与传承脉络,把握老子核心思想及其对道家学派的奠基意义。
C。解析:墨子提出 “兼爱”“非攻” 主张,希望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孔子主张 “仁”“礼”,孟子主张 “仁政”,荀子主张 “礼治”。易错点:对古代思想家主张混淆,要区分不同学派核心思想,把握墨家思想精髓。
C。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半两钱,统一货币有利于经济交流,改变以往各国货币形制、重量不一的混乱局面,促进了各地贸易往来,让经济活动更加顺畅有序。易错点:对秦朝统一货币名称混淆,要记住半两钱作为秦朝官方统一货币的地位,了解其在经济领域的关键作用。
C。解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如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等,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连年灾荒只是起义的一个诱因,民族矛盾并非主要原因,戍边误期是起义的直接原因。易错点:易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混淆,需准确理解秦末社会矛盾的根源。
B。解析: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从而使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郡县制是秦朝推行的,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易错点: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相关制度的作用易混淆,需明确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及对王国问题的解决作用。
A。解析: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班超是东汉时期经营西域的人物,甘英曾出使大秦但未到达,卫青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将领。易错点:对不同时期人物的历史事迹及贡献记忆不清,需准确区分张骞、班超等人物与丝绸之路的关联。
C。解析:丝绸之路开通后,传入中国的物品有葡萄、核桃、苜蓿、石榴等,水稻是中国本土农作物,并非从丝绸之路传入。易错点:对丝绸之路传入和传出的物品易混淆,需准确记忆常见的外来作物及中国原产作物。
A。解析: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工艺,使纸张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毕昇是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物,华佗是东汉医学家,擅长外科手术,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易错点:对古代重要发明及发明家易混淆,需明确蔡伦在造纸术改进中的关键贡献。
B。解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班固著有《《汉书》,范晔著有《后汉书》。易错点:对古代重要史书及其作者易混淆,需准确记忆《史记》等史书的作者及体例特点。
B。解析: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琉球一般指现在的冲绳,与卫温到达的地方不符,海南岛并非此次航行到达的地点,澎湖列岛在地理上与夷洲不同。易错点:对三国时期吴国航海活动及到达地区记忆不准确,需明确卫温到达夷洲这一重要史实及其对两岸交流的意义。
B。解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水利设施的兴修等也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易错点: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多种原因主次不分,需深入理解北方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作用。
C。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并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易错点:对不同时期的改革措施易混淆,需准确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及特点。
B。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作者是贾思勰,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天工开物》是明代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是药学著作。易错点:对古代不同类型的重要著作及其地位易混淆,需明确《齐民要术》在农学领域的开创性地位。
B。解析: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西汉末年,东汉时期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易错点:对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记忆不准确,需准确记住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范围。
C。解析: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作品,《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作品,《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的作品。易错点:对古代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易混淆,需准确记忆王羲之与《兰亭集序》的对应关系及该作品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B。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易错点:对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及起止点记忆不准确,需准确把握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A。解析: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他的目的地是天竺,即古印度,他在天竺学习佛法后回国,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大食是阿拉伯帝国,波斯是伊朗高原的古国,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国家。易错点:对玄奘西行的目的地及相关历史地理概念易混淆,需明确天竺的地理位置及玄奘取经的主要经历和成果。
二、填空题
干栏式房屋;湿润多雨
2070;桀
都江堰;防洪、灌溉、水运等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光武中兴
曹丕;刘备;孙权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洛阳;涿郡;余杭
天竺;《大唐西域记》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状况,这种社会状况被称为 “大同社会”。解析:材料中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等描述符合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时期的特征,那时实行禅让制,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
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一相比,由公有制变为私有制,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这种变化是从夏朝开始的。解析:“天下为家” 体现了私有制的产生,“大人世及以为礼” 指的是王位世袭制,夏朝建立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意味着阶级社会的到来。
“天下为家” 的标志性事件是启继承禹的王位。影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 变成了 “家天下”,从此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国家产生,早期国家机构逐渐形成,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无阶级社会逐渐向私有制、阶级社会发展;政治制度不断演变,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再到后来的各种政治制度,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变革。
四、简答题
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文化措施主要有: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措施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汉武帝的统治,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2,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1,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