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综合训练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综合训练试题(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K39;Cu64,4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 2B 铅笔把对应的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除作图可用 2B 铅笔外, 其他都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全卷共 20 个小题,请考生检查题数。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S32;Cl35.5;K39;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成语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的本义一定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盲人摸象B. 南辕北辙C. 火中取栗D. 绳锯木断
缺锌会导致生长迟缓,如图为锌元素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锌原子的质量为 65.38gB. 锌的原子序数为 30
C. 氯化锌的化学式为 ZnClD. 锌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下列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AB. BC. CD. D
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吸附性
氦气通电发出粉红色的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用干冰营造舞台意境时,看到的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
硬水软化后口感更好,因煮沸时除去了硬水中的所有杂质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B. 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
C. 空气中的氧气极易溶于水D. 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2021 年 12 月 9 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中航天员介绍,他们所需的部分水是由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实现了循环利用,如图是该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 1:3
C. 丁可电解生成供航天员呼吸的氧气D. 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 1:1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溶解粗盐
B.过滤浑浊的河水
C.趁热取下蒸发皿
D.加热液体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 H2O2 溶液和 H2O
加入 MnO2
B
鉴别软水和硬水
滴加酒精
AB. BC. CD. D
证据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因此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原子不显电性,则不显电性的微粒一定是原子
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
燃烧须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着火点,则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示例说法错误的是
化学观念:钠原子和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科学思维:石蕊溶液滴入碳酸溶液中显红色,二氧化碳能引起酸雨
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 1s 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科学态度与责任: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加油站要严禁烟火
将新冠病毒核酸(RNA)逆转录为 DNA[含胸腺嘧啶(C5H6O2N2)等],再进行扩增检测。下列关于胸腺嘧啶的说法错误的是
胸腺嘧啶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胸腺嘧啶中含有氮分子
胸腺嘧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胸腺嘧啶由 15 个原子构成
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
除去 H2 中混有的少量 CO
通过灼热的 CuO
D
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氧化铁
用磁铁吸引
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
负极得到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该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实验结束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2:1
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
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内部结构不同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白细胞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中毒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只能通过与氧气反应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6 小题,共 48 分。
洋溢着绿色与科技元素的 2022 北京冬奥会以中国式的传奇与浪漫惊艳了世界。
衣:运动服中高科技材料石墨烯的使用,解决了超低温户外环境下运动员的取暖难题。石墨烯是由
元素组成的单质。
住:奥运村实现了 5G 网络的全覆盖。制造 5G 芯片的氮化镓(GaN)材料可由氯化镓(GaCl3)制
取,氮化镓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行:冬奥会会务用车均使用氢能源汽车,基本实现了碳的零排放。相比于化石燃料,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只写一点)。
防:日常消杀也是必需的防疫措施。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常用消毒剂,其制取的一种原理是:
Cl2+2NaClO2═2ClO2+2X,则 X 的化学式为。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方式。
免洗手凝胶消毒剂携带方便,使用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对 CO2 气体加压、降温,可得到干冰,从构成物质微粒角度分析,该过程主要改变的是分子的。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下列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的是
A. 甲烷B. 空气C. 冰水D. 黄金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下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填字母)“”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A.B.C.
如下图所示,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产生的现象是。
溶液颜色的变化是,出现此变化的微观解释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利用 X 溶液捕捉 CO2,得到高纯度 CO2 的流程如图。
转化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和 Y,其中 Y 的化学式为。
捕捉 CO2 时,溶液常喷成雾状的优点是。
“Na2CO3 溶液转化室”环节分离物质采用的方法是。
产生 106g 碳酸钠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是g。(假设反应过程中无损失)
基础实验
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①设计 B、D 的目的是。
②能验证可燃物需要 O2 的现象是。
③A~D 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如下图所示,棉花上蘸有的酒精能燃烧,而棉花上蘸有的水不能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如果加热蘸有水的棉花时间较长,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燃烧放热,,在集气瓶底放入少量水的原因是
。
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一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可从图一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使用装
置 D 收集氧气时应从导管口 (选填“a”或“b”)通入,验满的操作是 。
将二氧化碳通入图二装置,观察到试纸Ⅰ不变色而试纸Ⅱ变红。饱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据玻璃管中的现象可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
某创新小组的同学,在用 MnO2 作催化剂制取 O2 的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困惑,通过老师点拨,他们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小华将图像绘制在黑板上,并将方法分享给其他同学。
①观点分享:b 曲线始终不变的原因是。
②展示交流:结合黑板上的试题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写出解题过程(最后结果精确到 0.1;得分点包括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了“过氧化氢制氧气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化学社团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活动中,对“硫酸铜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评价改进】大家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继续探究】乙同学补做以下实验,进而确认了甲同学的实验结论。
已知:CuSO4+2NaOH=Na2SO4+Cu(OH)2↓;CuSO4+BaCl2=BaSO4↓+CuCl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①木条不复
燃;
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
步骤②产生气泡,
化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溶液变蓝色;
。
步骤③。
根据上述实验中 m1:m2=,证明反应前后铜离子没有发生变化;将实验方案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再次实验,证明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大家认为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获取上述实验结论:在甲同学实验的基础上,将乙同学实验时烧杯 B 中的溶液蒸发、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再称其质量为g,然后将固体加入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
2022 学年第一学期白云区初中化学综合训练题
本试卷共 8 页,20 小题,满分 9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 2B 铅笔把对应的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除作图可用 2B 铅笔外, 其他都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全卷共 20 个小题,请考生检查题数。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S32;Cl35.5;K39;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成语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的本义一定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盲人摸象B. 南辕北辙C. 火中取栗D. 绳锯木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A、盲人摸象无新物质产生,不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南辕北辙无新物质产生,不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火中取粟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绳锯木断无新物质产生,不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缺锌会导致生长迟缓,如图为锌元素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锌原子的质量为 65.38gB. 锌的原子序数为 30
C. 氯化锌的化学式为 ZnClD. 锌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周期表示意图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是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指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故选项错误;
B、周期表示意图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所以锌的原子序数是 30,故选项正确;
C、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2 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 Zn2+,故锌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根据 Cl 元素的化合价为-1 且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 可知,氯化锌的化学式为 ZnCl2,故选项错误;
D、根据锌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2,小于 4,容易失去 2 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下列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AB. BC. CD. D
【答案】B
A.溶解粗盐
B.过滤浑浊的河水
C.趁热取下蒸发皿
D.加热液体
【解析】
【详解】A、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刚蒸发完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不是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吸附性
氦气通电发出粉红色的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用干冰营造舞台意境时,看到的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
硬水软化后口感更好,因煮沸时除去了硬水中的所有杂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颜色和异味,则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氦气通电时发出粉红色的光,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出现白雾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煮沸能使硬水软化,是因为煮沸时能除去大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但不能除去所有的杂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A。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B. 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
C. 空气中的氧气极易溶于水D. 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空气中的各成分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即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该选项说法正确;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氧气不易溶于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有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等,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2021 年 12 月 9 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中航天员介绍,他们所需的部分水是由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实现了循环利用,如图是该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 1:3
C. 丁可电解生成供航天员呼吸的氧气D. 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 1:1
【答案】C
【解析】
一定条件
【分析】根据微观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 +2H2O 。据此回答。
【详解】A、乙是氢气化合价为 0,丁是水,氢元素化合价为+1,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 1:4,不符合题意; C、丁是水,电解时可生成氧气供给呼吸,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 44:16=11:4,不符合题意。故选 C。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B. BC. CD. D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 H2O2 溶液和 H2O
加入 MnO2
B
鉴别软水和硬水
滴加酒精
C
除去 H2 中混有的少量 CO
通过灼热的 CuO
D
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氧化铁
用磁铁吸引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氧化锰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氧气,有气泡生成,而其与水没有反应现象发生, 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B、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不是用酒精,不符合题意;
C、氢气和一氧化碳均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除杂不能除去目标物质,不符合题意; D、氧化铁没有磁性,故用磁铁不能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氧化铁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证据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因此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原子不显电性,则不显电性的微粒一定是原子
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
燃烧须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着火点,则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但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种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都含有 10 个质子,但不属于同种元素,故 A 选项推理错误;
B、原子是不显电性的微粒,但不显电性的微粒不一定是原子,例如分子、中子都不显电性,故 B 选项推理错误;
C、氧化物是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但它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是氧化物,故 C 选项推理正确;
D、燃烧须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着火点,而灭火可以采用降低可燃物周围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的方法,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无法改变,故 D 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类推法的应用,学生应能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示例说法错误的是
化学观念:钠原子和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科学思维:石蕊溶液滴入碳酸溶液中显红色,二氧化碳能引起酸雨
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 1s 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科学态度与责任: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加油站要严禁烟火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钠原子和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 A 说法正确;
B、石蕊溶液滴入碳酸溶液中显红色,但是二氧化碳增多能够导致温室效应,不能引起酸雨,故 B 说法错误;
C、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 1s 后取出,可以看到接触外焰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根据炭化的情况可以比较火焰各层温度,故 C 说法正确;
D、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加油站周围漂浮着可燃性的气体,所以加油站要严禁烟火,故 D 说法正确;
故选 B。
将新冠病毒核酸(RNA)逆转录为 DNA[含胸腺嘧啶(C5H6O2N2)等],再进行扩增检测。下列关于胸腺嘧啶的说法错误的是
胸腺嘧啶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胸腺嘧啶中含有氮分子
胸腺嘧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胸腺嘧啶由 15 个原子构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胸腺嘧啶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故 A 说法正确;
B、胸腺嘧啶是由胸腺嘧啶分子构成的,不含氮分子,故 B 说法错误;
C、胸腺嘧啶中碳、氢、氧、氮元素质量比为(12×5):(1×6):(16×2):(14×2)=30:3:16:14,故其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故 C 说法错误;
D、胸腺嘧啶是由胸腺嘧啶分子构成的,一个胸腺嘧啶分子是由 5+6+2+2=15 个原子构成的,故 D 说法错误;
故选 A。
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A、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人的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符合题意;
B、燃烧和呼吸作用都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不符合题意;
C、含碳燃烧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因此这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不符合题意; D、这两个反应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固体,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正确;B、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氧化铁,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正确;C、物质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错误;D、根据“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
烧的事实”可知,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正确。故选 C。
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
负极得到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该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实验结束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2:1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故正极得到的是氧气,故 A 错误;
B、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故负极得到的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 B 正确;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 C 错误;
D、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 2:1,质量比是 1:8,故 D
错误。故选 B。
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
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内部结构不同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白细胞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中毒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只能通过与氧气反应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金刚石、石墨、C6 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不是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故 A 错误;
B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 200~300 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窒息,故 B 错误;
C .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性质不同,故 C 正确;
D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通过氧化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具有还原性,可还原金属氧化物,可通过还原反应来实现,故 D 错误。
故选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6 小题,共 48 分。
洋溢着绿色与科技元素的 2022 北京冬奥会以中国式的传奇与浪漫惊艳了世界。
衣:运动服中高科技材料石墨烯的使用,解决了超低温户外环境下运动员的取暖难题。石墨烯是由
元素组成的单质。
住:奥运村实现了 5G 网络的全覆盖。制造 5G 芯片的氮化镓(GaN)材料可由氯化镓(GaCl3)制取,氮化镓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行:冬奥会会务用车均使用氢能源汽车,基本实现了碳的零排放。相比于化石燃料,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只写一点)。
防:日常消杀也是必需的防疫措施。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常用消毒剂,其制取的一种原理是:
Cl2+2NaClO2═2ClO2+2X,则 X 的化学式为。
【答案】(1)碳##C
(2)-3(3)以水为原料制取氢气,原料来源广##燃烧的热值高##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4)NaCl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填:碳或 C;
【小问 2 详解】
GaCl3 中 Cl 元素的化合价是-1 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 0 可知,Ga 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 故 GaN 中 N 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
【小问 3 详解】
氢气作为燃料与广泛采用的化石燃料相比的优点:以水为原料制取氢气,原料来源广;燃烧的热值高;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小问 4 详解】
在Cl2 2NaClO2 2ClO2 2X 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 4 个 Cl、2 个 Na、4 个 O,反应后有 2 个 Cl、4 个 O,所以 2X 中含有 2 个 Cl、2 个 Na,1 个 X 中含有1 个 Cl、1 个 Na,故 X 的化学式为 NaCl。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方式。
免洗手凝胶消毒剂携带方便,使用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对 CO2 气体加压、降温,可得到干冰,从构成物质微粒角度分析,该过程主要改变的是分子的。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下列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的是
A. 甲烷B. 空气C. 冰水D. 黄金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下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填字母)“”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A.B.C.
如下图所示,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产生的现象是。
溶液颜色的变化是,出现此变化的微观解释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①. 运动(或做无规则运动)②. 间隔(或间隙)(2)B(3)C
(4)①. 产生红色固体②. 由蓝色变成浅绿色③. 铜离子逐渐变为铜原子,铁原子逐渐变为
亚铁离子④.
Fe CuSO4 FeSO4 Cu
【解析】
【小问 1 详解】
免洗手凝胶消毒剂携带方便,使用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是因为免洗手凝胶消毒剂含有酒精,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精的气味;
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而液体、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所以对 CO2 气体加压、降温得到干冰,从构成物质微粒角度分析,该过程主要改变的是分子的间隔;
【小问 2 详解】
A、甲烷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只含有一种分子,故选项错误;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含有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多种分子,故选项正确;
C、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生成的纯净物,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只含有水分子一种分子,故选项错误;
D、黄金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小问 3 详解】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故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C;
【小问 4 详解】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故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所以可观察到铁丝表面产生的现象是产生红色固体;溶液颜色的变化是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出现此变化的微观解释是铜离子逐渐变为铜原子,铁原子逐渐变为亚铁离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 CuSO4 FeSO4 Cu 。
利用 X 溶液捕捉 CO2,得到高纯度 CO2 的流程如图。
转化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和 Y,其中 Y 的化学式为。
捕捉 CO2 时,溶液常喷成雾状的优点是。
“Na2CO3 溶液转化室”环节分离物质采用的方法是。
产生 106g 碳酸钠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是g。(假设反应过程中无损失)
【答案】(1)①. X②. CaO
(2)增大与反应物的接触面,使反应更充分
(3)过滤(4)80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碳酸钙高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故 Y 为氧化钙,化学式为 CaO,氧化钙进入转化室,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 X 为氢氧化钠,可循环使用。
【小问 2 详解】
捕捉 CO2 时,溶液常喷成雾状的优点是增大与反应物的接触面,使反应更充分。
【小问 3 详解】
“Na2CO3 溶液转化室”将固液分离,故采用的方法是过滤。
【小问 4 详解】
解:设产生 106g 碳酸钠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是 x
2NaOHCO2 H2O Na2CO3
80106
80 x x 80g
x106g
106106g
故产生 106g 碳酸钠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是 80g。
基础实验
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①设计 B、D 的目的是。
②能验证可燃物需要 O2 的现象是。
③A~D 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如下图所示,棉花上蘸有的酒精能燃烧,而棉花上蘸有的水不能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如果加热蘸有水的棉花时间较长,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燃烧放热,,在集气瓶底放入少量水的原因是
。
【答案】(1)①. 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②. C 中白磷不燃烧,D 中白磷燃烧③. A
①. 需要可燃物②. 棉花燃烧
①.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②. 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以免污染环境
【解析】
【小问 1 详解】
①B、D 的其它条件相同,水的温度不同,B 中白磷不燃烧,D 中白磷燃烧,设计 B、D 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②验证可燃物需要 O2,应控制其它条件相同,保证其中一个实验通入氧气,一个实验没有通入氧气,即可通过对比实验 C 与 D,C 中白磷不燃烧,D 中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 O2;
③验证燃烧的条件,可设计对比试验,A~D 中,BD、CD 对比可得出燃烧的条件,可不做的实验是 A;
【小问 2 详解】
实验中棉花上蘸有的酒精能燃烧,而棉花上蘸有的水不能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如果加热蘸有水的棉花时间较长,水分蒸发,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棉花燃烧;
【小问 3 详解】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燃烧放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由于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环境,故在集气瓶底放入少量水的原因是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以免污染环境。
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一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可从图一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使用装置 D 收集氧气时应从导管口 (选填“a”或“b”)通入,验满的操作是 。
将二氧化碳通入图二装置,观察到试纸Ⅰ不变色而试纸Ⅱ变红。饱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据玻璃管中的现象可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
某创新小组的同学,在用 MnO2 作催化剂制取 O2 的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困惑,通过老师点拨,他们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小华将图像绘制在黑板上,并将方法分享给其他同学。
①观点分享:b 曲线始终不变的原因是。
②展示交流:结合黑板上的试题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写出解题过程(最后结果精确到 0.1;得分点包括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酒精灯(2)①. C②. b③.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a 出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氧气收集满
(3)①.
CO2 +Ca(OH)2=CaCO3 +H2O
②. 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酸性物质碳酸
(4)①. 没有加热或加热的温度太低或反应未开始,导致 b 曲线即二氧化锰质量分数不变②. 解:
KClO3
2g
的质量为:
25%
2g 6g ,
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x。
2KClO3
MnO2
Δ2KCl +3O2
24596
6gx
245 = 6g ,解得 x 2.4g
96x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2.4g。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可知①为酒精灯,故填:酒精灯;
【小问 2 详解】
氯酸钾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反应条件是加热,应选固固加热型的发生装置,故选 C;
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使用装置 D 收集氧气时应从导管口 b 通入,从而将瓶内的空气排出,达到收集氧气的目的,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故验满的操作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a 出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则氧气收集满;
【小问 3 详解】
饱和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反应物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碳酸钙和水,故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Ca(OH)2=CaCO3 +H2O ;玻璃管中的现象是湿润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色,干燥的紫
色石蕊纸条不变色,根据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物质变红色,故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酸性物质碳酸;
【小问 4 详解】
b 曲线的纵坐标对应的二氧化锰质量分数不变,根据氯酸钾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所以当二氧化锰质量分数不变,说明氯酸钾没有被消耗,故可能的原因是没有加热或加热的温度太低或反应未开始;
见答案。
学习了“过氧化氢制氧气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化学社团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活动中,对“硫酸铜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评价改进】大家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继续探究】乙同学补做以下实验,进而确认了甲同学的实验结论。
已知:CuSO4+2NaOH=Na2SO4+Cu(OH)2↓;CuSO4+BaCl2=BaSO4↓+CuCl2
根据上述实验中 m1:m2=,证明反应前后铜离子没有发生变化;将实验方案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再次实验,证明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大家认为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获取上述实验结论:在甲同学实验的基础上,将乙同学实验时烧杯 B 中的溶液蒸发、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再称其质量为g,然后将固体加入 5%的过氧化
步骤①木条不复
燃;
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
步骤②产生气泡,
化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溶液变蓝色;
。
步骤③。
氢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
【答案】①.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②.
CuSO4
2H2O22H2O+O2 ③. 质量和化学性质④.
160:98##80:49⑤. m1
【解析】
【详解】实验探究: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所以步骤③实验现象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过氧化氢在硫酸铜做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CuSO4
2H2O22H2O+O2 ,故填: 2H2O22H2O+O2 。
评价改进: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故填:质量和化学性质。
继续探究:根据方程式:
2NaOH +CuSO4 =Cu(OH)2 +Na2SO4
16098
m1m2
,得: m1 = 160 ;
m29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4 克,6g,4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本题包括 3 小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9-2020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本题包括 4 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