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题型01 图像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题型01 图像题,共19页。
1.(23-24九年级上·广西河池·期中)下列图像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木炭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备氧气
C.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
D.一定质量的镁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2.(23-24九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3.(23-24九年级上·湖北十堰·期中)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
A.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C.用等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4.(23-24九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如表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5.(23-24九年级上·湖南岳阳·期中)如图所示,图1是电解水的装置,图2是甲、乙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N,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应接电源正极
B.气体M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实验前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可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D.0~3s内甲、乙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和8s时的体积比不同,原因是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得多
6.(23-24九年级上·四川乐山·期中)实验室常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下列各物理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图中,正确的是( )
A.B.
C.D.
7.(24-25九年级上·湖北孝感·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图①: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氧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图②: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图③: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图④: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8.(23-24九年级上·贵州贵阳·期中)实验室常用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现对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图像错误的是( )
A.B.
C.D.
9.(23-24九年级上·河南南阳·期中)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应后,如图所示,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像中,正确的是( )
A.B.
C.D.
10.(23-24九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几种化学变化时绘制了如下图像,其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铁丝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红磷在密闭的空气中燃烧
11.(23-24九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某同学误将少量当成加入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时刻, 开始产生B.c可代表生成的氯化钾
C.时刻,开始分解D.是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2.(23-24九年级上·广东中山·期中)某同学使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通过红热的玻璃导管引燃红磷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过程中,锥形瓶内物质质量与时间关系正确的是( )
A.B.
C.D.
13.(23-24九年级上·山东济宁·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试管中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固体
B.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分解
D.利用过量红磷燃烧,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
14.(23-24九年级上·云南大理·期中)实验室常用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
A.B.
C.D.
15.(23-24九年级上·四川德阳·期中)已知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某同学误将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代表氯酸钾,c代表氧气B.t1时刻,加热的固体中开始产生二氧化锰
C.t2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D.t3时刻,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均分解完全
16.(23-24九年级上·湖北孝感·期中)把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分成等量a、b两份,在b份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A.B.
C.D.
17.(23-24九年级上·重庆·期中)下列图示与相应的文字描述完全相符合的是( )
A.①表示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②表示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催化剂情况下的加热反应
C.③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④表示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
18.(23-24九年级上·陕西榆林·期中)在分解一定量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B.
C.D.
19.(23-24九年级上·四川内江·期中)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只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放在两只试管内加热。下列有关放出氧气质量(g)与反应时间(t)关系图象(图中是a纯氯酸钾曲线,b是混有二氧化锰的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
A.B.
C.D.
20.(23-24九年级上·湖南衡阳·期中)有a、b两份质量相等、浓度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的b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固体,则a、b放出氧气的质量(纵坐标)和反应时间(横坐标)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A.B.
C.D.
1.(23-24九年级上·安徽合肥·期中)向一定量的氯酸钾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如图为各物质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 )
A.B.
C.D.
2.(23-24九年级·湖南郴州·期中)晓佳为探究不同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用如图装置进行多次实验,并记录不同电压下生成氢气所需时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管与电源正极相连
B.管中气体可以燃烧
C.管与管中气体质量比为
D.该实验中,电压越高电解水的速率越快
3.(23-24九年级上·广西柳州·期中)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制氧气
B.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水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用红磷测定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容器中的压强与时间的关系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生成气体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4.(23-24九年级上·内蒙古呼和浩特·期中)利用和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可得到合成气(CO和),是实现“双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催化剂表面同时发生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1。当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变大,会影响催化剂与反应物接触而使反应减慢。其他条件相同时,积碳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积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B.消碳反应的产物是CO
C.500℃—600℃积碳量增加的原因是积碳反应产生的碳量高于消碳反应消耗的碳量
D.在催化剂作用下,和得到合成气的反应适宜在600℃时进行
5.(23-24九年级上·广东韶关·期中)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B.丙可能是催化剂
C.生成丁的质量D.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
6.(23-24九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用合金催化氧化制NO,其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①,含氮生成物产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②所示。关于该转化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400℃时,生成的产物只有和NO
C.合金催化氧化制NO,适宜的温度为800℃
D.化学反应前后合金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未改变
7.(23-24九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草酸亚铁常用于生产锂电池,它在不同温度下分解能得到不同的铁的氧化物,同时放出气体,受热分解所得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如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铁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直接构成
B.根据数据可推出固体M的化学式为
C.时,固体M开始分解
D.固体质量由变为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8.(23-24九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我国开采的天然气除含CH4外,还含有少量的H2S。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通过热分解法进行脱硫处理。将H2S和CH4的混合气体通入反应容器中,先后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反应1:2H2S2H2+S2 反应2:CH4+S2CS2+2H2
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容器中H2S、CH4、H2、S2和CS2五种气体分子的百分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气体分子百分含量=×10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温度的升高,S2气体的含量逐渐增大
B.虚线X、Y分别表示H2S、CH4
C.反应2所需的温度高于反应1
D.理论上,处理34gH2S最多产生2gH2
9.(23-24九年级上·四川广安·期中)某课题组通过数字化实验对白磷燃烧的温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将5g白磷放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入60℃热水中,t3时打开弹簧夹,并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实验装置及数据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气球逐渐变瘪
B.t1-t2时间段时两支试管中压强相等
C.t3后,温度再次升高是因为过氧化氢分解放热
D.t4对应温度高于t2说明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10.(23-24九年级上·甘肃兰州·期中)科学探究和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进行探究,并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分析。
Ⅰ.氧气是参与“氧循环”的重要物质。
(1)图3为空气成分示意图,物质A为 。
(2)用图1装置测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可能的原因是 。(答一点)
(3)利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并结合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请结合实验原理,解释引起DE段气体压强变化的操作是: 。
Ⅱ.用镁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某同学进行图4所示实验时发现,产物中有少许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
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
④氨气易挥发,溶于水,使无色酚酞变红。
【做出猜想】
黄色固体为氮化镁
【实验过程】
进行图5所示实验:取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烧杯A和B。
【实验结论】
(4)观察到的现象是 ,据此可推断燃烧产物中含氮化镁。
【反思交流】
(5)进行图4所示实验时,在确保规范操作的前提下,该同学所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拓展延伸1】
已知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为40℃。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按图6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
(6)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是 ;待白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原因是 。
(7)若瓶内白磷和细沙的体积忽略不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8.0mL时停止流下,根据该实验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拓展延伸2】
“温控保鲜”和“气调保鲜”是两类食品保鲜技术。它们通过降低温度和改变气体成分,达到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的目的。如图7所示是工业上用膜分离技术实现“气调保鲜”的流程。
(8)冰箱中常用的是“气调保鲜”,在空气分离后,进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 (填“富氧空气”或“富氮空气”)。
(9)富氧空气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A.1:3B.1:4C.1:5D.1:6
11.(23-24九年级上·河南洛阳·期中)小明同学跑步时腿部擦伤,校医用过氧化氢溶液给他清洗伤口时,他发现过氧化氢溶液接触伤口产生气泡的速度会变快,医生解释是人体有过氧化氢酶,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他对过氧化氢酶产生了兴趣,并和同学们进行了探究。
【进行实验】
同学们用图1的密闭装置分别用1.5mg、3.1mg、5.6mg过氧化氢酶及1.5mg、5.6mg、10.7mg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用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的变化曲线如图2、3:
【讨论交流】
(1)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注射器A向锥形瓶内注入1mL空气,若注射器B的活塞 ,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写出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
(3)对比 mg的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曲线,说明过氧化氢酶催化能力比二氧化锰 (填“强”或“弱”)。
(4)分析图3中三条曲线,说明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与 有关。
(5)由图2和图3中的曲线可知,催化剂对最终产生氧气的量 (填“有”或“无”)影响。
【拓展提升】
(6)已知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为放热反应,当温度过高时过氧化氢酶会失去催化效果。同学们推测过氧化氢酶质量过大,会导致实验过程中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突然变慢。请说明理由 。
12.(23-24九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某校“我与化学”学习小组开展“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同学们购买了市售家用制氧剂并进行相关的探究。
I.探究制氧剂反应原理
查阅说明书:制氧剂A是过碳酸钠固体,制氧剂B是二氧化锰。
过碳酸钠(化学式Na2CO4)是白色颗粒状粉末,溶于水后会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碳酸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
(1)学习小组计划组装一套氧气的制取与过滤的装置:
①装置甲是O2发生装置,请从下列仪器中选出合适的仪器进行组装,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字母)
②装置乙中的蒸馏水有过滤杂质、提高氧气纯度的作用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 。(填字母)
A.判断是否有氧气输出 B.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C.增大氧气的产量 D.监测气体的流速
Ⅱ.对制氧剂的选择探究
吴同学提出: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也可以快速制氧,为什么不选用过氧化氢溶液而选用过碳酸钠呢?于是该兴趣小组对两者的制氧效率进行探究,并筛选合适的制氧剂。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氢溶液的稳定性较差,浓度较大时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②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具有无毒、无臭、无污染、易储存、水溶性好等特点。
【实验探究】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以获得相同体积的氧气设计实验。
实验一:溶质质量相等的四组过氧化氢的制氧效果对比。以做催化剂,记录并处理20min内数据,见图。
实验二:1.41g过碳酸钠四种加水量的制氧效果对比。为与过氧化氢的制氧效果对比,实验中水的添加量与过氧化氢体积保持一致(固体体积忽略不计)。记录并处理20min内数据,见图。
(2)从图中可知,过碳酸钠的制氧效率与加水量的关系是 。
(3)结合图中数据,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的依据是 。
(4)对比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除了上述因素外,选过碳酸钠做家用制氧机制氧剂的优点是 (写一点)。
13.(23-24九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学习小组开展了“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
某品牌制氧机的制氧剂为过碳酸钠(化学式2Na2CO3•3H2O2,白色固体)和二氧化锰。制氧过程的反应为:过碳酸钠碳酸钠+水+氧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活动一】认识制氧机
(1)观察窗的作用是 。
(2)加湿仓的作用是 。
【活动二】选择制氧剂
实验一:过氧化氢
小组设计了如图2实验装置,用表中质量相等的四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在集气瓶中加满水,锥形瓶中加入0.2gMnO2注入溶液,记录并处理20min内数据如图3。
(3)检查图2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
(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5)④比③产氧量少,可能的原因是 。
实验二:过碳酸钠
往锥形瓶中加入14g过碳酸钠、0.2gMnO2和9.11mL水,待反应完全后收集到约159.1mL水,(产生氧气的量与上表中药品得到氧气的最大量相等)。其它药品质量不变,再分别用不同体积的水进行实验。记录并处理20min内数据如图4。
(6)由图4可得出的结论是 。
【活动三】制作供氧器
(7)综合分析,选用过碳酸钠作制氧剂的理由是 。
(8)学习小组利用身边物品自制了如图5的简易供氧器,与真实产品对比中,形成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产氧和洗气装置组合不用一体化
B.内部气体流向采用高进低出方式
C.特定需求是选择制氧方法的重要依据
D.制氧机要符合美学、工程、安全等标准
答案
1—5:CCDAB 6—10:CDABD 11—15:DDBDA 16—20:CCDCC
提升题
1—5:ADBDB 6—9:BBCD
10:【答案】(1)氮气
(2)红磷的量不足(合理即可)
(3)打开弹簧夹
(4)B烧杯中产生气泡,A烧杯中滴有酚酞的蒸馏水变红
(5)大于
(6)先变大后变小 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使瓶中气压降低
(7)18.3%
(8)富氮空气
(9)A
11:【答案】(1)向外移动1mL
(2)
(3)1、5/5、6 强
(4)二氧化锰(或催化剂)的用量(或质量)
(5)无
(6)过氧化氢酶质量过大,导致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过快,单位时间内放热太多,温度过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突然降低
12:【答案】(1)BDE AD
(2)过碳酸钠的产氧速率随加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3)过碳酸钠是固体便于携带,且能持续平稳提供氧气
(4)操作简单(合理即可)
13:【答案】(1)观察是否有气泡和产生气泡的快慢
(2)洗气,使氧气具有一定的湿度
(3)将末端的胶皮管用止水夹夹住,将注射器活塞拉动到一定位置,松开手后,如果装置不漏气,活塞回到原位置
(4)
(5)过氧化氢制氧时放出热量,如果浓度过大,会造成放热过多,溶液剧烈沸腾,会造成部分溶液顺着导管进入集气瓶,导致反应物减少,收集的氧气少,也可能是浓度过大,造成放热过多,反应容器中压强过大,橡皮塞迸出,导致收集的氧气偏少
(6)相同条件下,过碳酸钠的产氧速率随加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7)便于携带,能持续平稳地提供氧气
(8)AB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
B.在盛有空气的密闭集气瓶中点燃红磷
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
A.镁条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
C.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D.水通电分解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浓度/%
5
15
25
30
体积/mL
9.11
9.11
1.66
1.3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1 图像题(含答案) 备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练习(安徽专用),共20页。
这是一份河南三年(2021-2023)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实验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鄂州三年(2021-2023)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填空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