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3.1 椭圆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3.1 椭圆学案及答案,共4页。
1.会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2.会用代入法求轨迹方程.
3.会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
学情分析:
在圆的章节,已经学习过三种求点的轨迹方程的方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考虑轨迹的完备性和纯粹性时易出现错误。
定义法求解轨迹方程时,不易观察出轨迹的几何特征。
计算上易出现失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种常用的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难点:定义法(几何特征不是很明显的时候)、讨论曲线上是否所有的点都满足题意(纯粹性和完备性)
温故导新
上节课学习了椭圆的定义以及如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本节课继续来学习如何求轨迹方程。
用笔思考
1.阅读教材P115习题6,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思考Q点的轨迹符合哪种曲线的特征?总结常见的曲线特征。
2.阅读教材P108例2,选择合适的方法求M点的轨迹方程?轨迹上的所有点都满足此轨迹方程吗?
3.由例2可以发现圆可以通过“压缩”得到椭圆,你能通过将圆“拉伸”得到椭圆吗?由此得到,椭圆与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4.阅读教材P108例3,试求点M的轨迹方程。归纳总结平面内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为负常数时,动点的轨迹是什么?这个负常数跟椭圆方程中的a,b有什么关系?特别地,此常数为-1时,动点的轨迹是圆吗?
主动讲解
讨论圆与椭圆的关系,如何通过拉伸或压缩,将圆变成椭圆
平面内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斜率之积为负常数时,点的轨迹可能是什么?
双师导学
知识梳理:定义法求点的轨迹方程
常见的曲线特征及要素有:
① 圆: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② 椭圆: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常数大于定点距离)的点的轨迹;
③ 双曲线: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定点距离)的点的轨迹;
注:若只是到两定点的距离差为常数(小于定点距离),则为双曲线的一支;
④ 抛物线:平面上到一定点的距离与到一定直线的距离(定点在定直线外)相等的点的轨迹;
知识梳理: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的步骤
动点所满足的条件不易表述或求出,但形成轨迹的动点P(x,y)却随另一动点Q(x',y')的运动而有规律的运动,且动点Q的轨迹为给定或容易求得,则可先将x',y'表示为x,y的式子,再代入Q的轨迹方程,然而整理得P的轨迹方程,代入法也称相关点法。
步骤:(1)建立适当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为(x,y);
(2)建立x,y与相关点的坐标x0,y0的方程;
(3)用x,y表示x0,y0;
(4)把(x0,y0)代入到相关点满足的方程;
(5)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知识梳理: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步骤
如果动点M运动的条件就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这些条件简单明确,易于表述成含x,y的等式,就得到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之为直接法。
步骤:(1)建立适当坐标系,设出动点M 的坐标(x,y);
(2)列出点M 满足条件的集合;
(3)用坐标表示上述条件,列出方程;
(4)将上述方程化简;
(5)证明化简后的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轨迹上的点.
聚焦核心
1.三种求点的轨迹方程的方法
2.斜率之积为负常数时,点的轨迹
强化反馈
1.平面内一点M到两定点F1(0,-3),F2(0,3)的距离之和为10,则M的轨迹方程是( )
A.eq \f(x2,25)+eq \f(y2,16)=1B.eq \f(y2,25)+eq \f(x2,16)=1
C.eq \f(y2,25)+eq \f(x2,9)=1 D.eq \f(x2,25)+eq \f(y2,9)=1
答案 B
解析 平面内一点M到两定点F1(0,-3),F2(0,3)的距离之和为10>6,
所以M的轨迹满足椭圆的定义,且a=5,c=3,则b=4,
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所以椭圆的方程为eq \f(y2,25)+eq \f(x2,16)=1.
2.已知椭圆eq \f(x2,a2)+eq \f(y2,b2)=1(a>b>0),M为椭圆上一动点,F1为椭圆的左焦点,则线段MF1的中点P的轨迹是( )
A.圆B.椭圆
C.线段 D.直线
答案 B
解析 设椭圆的右焦点为F2,
由题意,知|PO|=eq \f(1,2)|MF2|,|PF1|=eq \f(1,2)|MF1|,
又|MF1|+|MF2|=2a,
所以|PO|+|PF1|=a>|F1O|=c,
故由椭圆的定义,可知点P的轨迹是椭圆.
3.已知点B(-4,0),C(4,0),且△ABC的周长等于18,则动点A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eq \f(x2,25)+eq \f(y2,9)=1(y≠0)
解析 由已知得|AB|+|AC|+|BC|=18,|BC|=8,
则|AB|+|AC|=10.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点A的轨迹是以B,C为焦点的椭圆的一部分,且2a=10,2c=8,
即a=5,c=4,所以b2=a2-c2=25-16=9,
所以椭圆方程为eq \f(x2,25)+eq \f(y2,9)=1.
当点A在直线BC上,即y=0时,A,B,C三点共线,不满足题意,
所以动点A的轨迹方程是eq \f(x2,25)+eq \f(y2,9)=1(y≠0).
4.已知A(2,1),B(2,-1),O为坐标原点,动点P(x,y)满足eq \(OP,\s\up6(→))=meq \(OA,\s\up6(→))+neq \(OB,\s\up6(→)),其中m,n∈R,且m2+n2=eq \f(1,2),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答案 eq \f(x2,4)+y2=1
解析 设动点P(x,y),
∵点P满足eq \(OP,\s\up6(→))=meq \(OA,\s\up6(→))+neq \(OB,\s\up6(→)),其中m,n∈R,
∴(x,y)=(2m+2n,m-n),
∴x=2m+2n,y=m-n,∴m=eq \f(x+2y,4),n=eq \f(x-2y,4),
∵m2+n2=eq \f(1,2),∴eq \b\lc\(\rc\)(\a\vs4\al\c1(\f(x+2y,4)))eq \s\up12(2)+eq \b\lc\(\rc\)(\a\vs4\al\c1(\f(x-2y,4)))eq \s\up12(2)=eq \f(1,2),即eq \f(x2,4)+y2=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册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函数的有关概念,同一个函数,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求函数的值域,判断同一个函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学案及答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框架,例题练习,课后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3 集合的基本运算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框架,例题练习,课后巩固,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