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利用归纳推理法分析遗传的异常现象和特殊分离比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利用归纳推理法分析遗传的异常现象和特殊分离比学案,共15页。
第 5 讲 利用归纳推理法分析遗传的异常现象和特殊分离比
遗传定律的分离比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在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时,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进行杂交,F2出现四种表型,比例为9∶3∶3∶1。但在高考生物试题中,为评价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对遗传定律的考查,侧重点之一是F2的表型及比例在各种变式情境下的特殊分离比,因此,本书对遗传定律中特殊分离比的题型进行归类与分析,便于考生更好地理解与突破这一难点。
1.(2022·全国甲卷)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
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
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
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
解析:选B 分析题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响B和b基因的遗传,所以Bb自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1∶1∶1∶1,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故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2∶2∶1∶1,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6=1/24,B错误;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可育,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是A+1/2a,不育雄配子为1/2a,由于Aa个体产生的A∶a=1∶1,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的三倍,C正确;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Bb自交,亲本产生的含B的雄配子数和含b的雄配子数相等,D正确。
2.(2021·山东高考)果蝇星眼、圆眼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星眼果蝇与圆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缺刻翅、正常翅由 X 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 Y染色体上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若星眼缺刻翅雌果蝇与星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得 F1,下列关于 F1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星眼缺刻翅果蝇与圆眼正常翅果蝇数量相等
B.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
C.雌果蝇数量是雄果蝇的二倍
D.缺刻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1/6
解析:选D 亲本星眼缺刻翅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星眼正常翅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则F1中星眼缺刻翅果蝇(只有雌蝇,基因型为AaXBXb,比例为2/3×1/3=2/9)与圆眼正常翅果蝇(1/9aaXbXb、1/9aaXbY)数量相等,A正确;雌果蝇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XbXb,在雌果蝇中所占比例为1/3×1/2=1/6,B正确;由于缺刻翅雄果蝇致死,故雌果蝇数量是雄果蝇的2倍,C正确;F1中XBXb∶XbXb∶XbY=1∶1∶1,则缺刻翅基因XB的基因频率为1/(2×2+1)=1/5,D错误。
3.(2022·山东高考,改编)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I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
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
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白色=9∶3∶4
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4
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
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
解析:选C 由题干信息可知,基因型为aaB_I_表现为红色,基因型为aabbI_表现为蓝色,基因型为_ _ _ _ii表现为白色。两对杂交组合中的表型及比例可说明相关的2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根据两对杂交组合F2表型及比例可知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II、AABBii、aaBBII。当F2中植株是白花时,其基因型为_ _ _ _ii,与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测交后代仍然是白花,无法鉴别白花植株的具体基因型,A错误。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其中II∶Ii=1∶2,所以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错误。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为____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3×3),C正确。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II,假设这3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其自交的F2的表型及比例为紫红色(A_B_II)∶靛蓝色(A_bbII)∶红色(aaB_II)∶蓝色(aabbII)=9∶3∶3∶1;假设A/a与B/b这2对等位基因连锁,则其自交的F2的表型比例不会出现题述结果,D错误。
知能集成(一) 归纳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
特例一 复等位基因与雄性不育遗传问题
1.复等位基因
指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某类性状的基因有2种以上(如ABO血型涉及IA、IB、i三种基因)。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尽管有多个,但其在每个个体的体细胞中仍然是成对存在的,而且彼此间具有显隐性关系,遗传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例如,人类ABO血型的决定方式如下:
IAIA、IAi―→A型血;IBIB、IBi―→B型血;
IAIB―→AB型血(共显性);ii―→O型血。
2.雄性不育
(1)细胞核雄性不育: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有显性核不育和隐性核不育,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2)细胞质雄性不育:表现为母体遗传、花粉败育和雌穗正常。可以被显性核恢复基因恢复育性。
(3)核质互作不育型:是由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
[针对训练]
1.某哺乳动物的毛色受三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1(黄色)、A2(黑色)、A3(白色)控制(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某一基因存在纯合致死现象。基因型为A1A3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1A2的个体交配得到F1,F1表型及比例相对值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哺乳动物中复等位基因的存在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该哺乳动物的群体中,基因型为A1A1的个体不能存活
C.F1中个体自由交配所得F2中黄色∶黑色∶白色=5∶3∶1
D.F1中黄色个体与黑色个体交配,后代出现白色个体的概率为1/8
解析:选C 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A正确;基因型为A1A2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1A3的个体交配,理论上F1的基因型为A1A1、A1A3、A1A2、A2A3,而图中F1表型及比例为黄色∶黑色=2∶1,推知A1基因纯合致死,B正确;F1中个体随机交配,得到的F2中致死(1/9A1A1)∶黄色(2/9A1A2、2/9A1A3)∶黑色(1/9A2A2、2/9A2A3)∶白色(1/9A3A3)=1∶4∶3∶1,故F2的实际表型及比例为黄色∶黑色∶白色=4∶3∶1,C错误;F1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2A1A3、1/2A1A2,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2A3,它们交配产生的后代出现白色(A3A3)个体的概率为1/2×1/4=1/8,D正确。
2.某一年生植物开两性花,其花非常小,杂交育种时去雄困难。其花粉可育与不育由细胞核基因A/a(A、a基因仅在花粉中表达)和线粒体基因(N、S,每一植株只具其中一种基因)共同控制,花粉不育的机理如图所示(P蛋白的存在是S基因表达的必要条件):
a基因P蛋白
S基因S蛋白花粉不育(不具受精能力)
(1)上述基因中,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型可用“线粒体基因(核基因型)”的形式表示,如植株N(aa)、花粉N(a)。现有植株N(aa)、S(aa)、S(AA)、N(AA),要培育出植株S(Aa)。
①选用的父本是________________,母本是________。
②植株S(Aa)产生的花粉中可育花粉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是________。该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只有细胞核基因A/a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2)①根据题中信息可知,S基因为线粒体基因,且含a基因的个体花粉不育,若要培育出基因型为S(Aa)的个体,母本中一定含有S基因和a基因,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可选择的母本的基因型是S(aa),父本基因型是N(AA)或S(AA)。②植株S(Aa)产生的花粉有S(A)和S(a)两种,其中可育花粉的基因型为S(A),所占比例为1/2。植株S(Aa)自交,其产生的可育花粉的基因型为S(A),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S(A)和S(a),因此,该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S(AA)∶S(Aa)=1∶1。
答案:(1)细胞核基因A、a (2)①N(AA)或S(AA) S(aa) ②S(A),1/2 S(AA)∶S(Aa)=1∶1
特例二 异常分离比问题
1.不完全显性
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的显性表现形式。如紫茉莉的花色遗传中,红色花(RR)与白色花(rr)杂交产生的F1为粉红花(Rr),F1自交后代有3种表型:红花、粉红花、白花,性状分离比为1∶2∶1,图解如下:
P RR(红花) × rr(白花)
↓
F1 Rr(粉红花)
↓⊗
F2 1RR(红花)∶2Rr(粉红花)∶1rr(白花)
2.致死现象
(1)胚胎致死:某些基因型的个体死亡,如下图:
Aa×Aa
⇓
1AA∶2Aa∶1aa⇒
(2)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能力的配子的现象。例如,A基因使雄配子致死,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只能产生一种成活的a雄配子、A和a两种雌配子,形成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1。
[针对训练]
3.在牵牛花的遗传实验中,用纯合红色牵牛花和纯合白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将F1自交后,F2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1∶2∶1。如果取F2中的粉红色牵牛花和红色牵牛花进行自交,则后代表型及比例应该为( )
A.红色∶粉红色∶白色=1∶2∶1
B.红色∶粉红色∶白色=3∶2∶1
C.红色∶粉红色∶白色=1∶4∶1
D.红色∶粉红色∶白色=4∶4∶1
解析:选B 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由题意分析可知,F2中粉红色牵牛花与红色牵牛花的比例为2∶1,因此自交时,1/3AA自交子代为1/3AA,2/3Aa自交子代为1/6AA、2/6Aa、1/6aa,合并起来为3/6AA、2/6Aa、1/6aa,对应表型及比例为红色∶粉红色∶白色=3∶2∶1。
4.研究发现基因家族存在一类“自私基因”,可通过“杀死”不含这类基因的配子来改变分离比例。如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2/3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某基因型为Ee的亲本植株自交获得F1,F1随机传粉获得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产生的雄配子中,E∶e=3∶1
B.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3∶4∶1
C.F2中基因型为ee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32
D.从亲本→F1→F2,e的基因频率逐代降低
解析:选C 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2/3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因此,基因型为Ee的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3/4E和1/4e,A正确;基因型为Ee的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3/4E和1/4e,雌配子比例为1/2E和1/2e,根据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可求出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3∶4∶1,B正确;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3∶4∶1,据此可求出F1产生的雄配子为e=4/8×1/2×1/3+1/8=5/24、E=3/8+4/8×1/2=5/8,即E∶e=3∶1,雌配子为5/8E和3/8e,再根据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可求出基因型为ee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e×3/8e=3/32,C错误;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2/3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因此从亲本→F1→F2,基因e的频率逐代降低,D正确。
特例三 从性遗传和母系影响
1.从性遗传
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子(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表现为无角,其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如下表:
基因型
HH
Hh
hh
雄性
有角
有角
无角
雌性
有角
无角
无角
2.“母性”效应
是指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不同,但不是细胞质遗传,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的表达并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
[针对训练]
5.“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以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遗传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的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和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都有3种
C.让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其后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
D.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为父本进行交配
解析:选D 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且F1自交后代出现3种基因型,其比例是1∶2∶1,说明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螺壳表现为左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故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或Dd(2种),螺壳表现为右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或Dd,故螺壳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dd或Dd(3种),B错误;螺壳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因此,让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的子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而基因型为dd的个体的子代螺壳将表现为左旋,C错误;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是Dd或dd,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父本进行交配,若左旋椎实螺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左旋,若左旋椎实螺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右旋,D正确。
6.已知控制卡拉库尔羊的有角(H)和无角(h),毛色的银灰色(D)和黑色(d)这两对相对性状的H(h)和D(d)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研究人员将多只纯种卡拉库尔羊进行如下杂交实验,产生了大量的F1与F2个体,统计结果如表:
实验一
有角×无角
F1
公羊
全为有角
母羊
全为无角
实验二
F1雌雄个体交配
F2
公羊
有角∶无角=3∶1
母羊
有角∶无角=1∶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一判断,有角和无角的性状不仅由基因控制,还与________有关。
(2)实验二中,多只不同性别的基因型均为Hh的卡拉库尔羊交配,雄性卡拉库尔羊中无角比例为1/4,但雌性卡拉库尔羊中无角比例为3/4,请解释这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测等位基因H和h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检验方法:用实验一中的F1有角公羊与多只纯种无角母羊杂交,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上述推测正确。
(4)卡拉库尔羊的银灰色羊皮质量非常好,牧民让银灰色的卡拉库尔羊自由交配,但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黑色卡拉库尔羊。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将银灰色的卡拉库尔羊随机交配,F1继续随机交配得到F2,请推算F2群体中D基因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解析:(1)实验一中有角与无角杂交所得子一代基因型均为Hh,但子一代公羊均表现为有角,母羊均表现为无角,说明有、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2)子二代基因型及比例应为HH∶Hh∶hh=1∶2∶1,公羊中无角比例为1/4,但母羊中无角比例为3/4,说明基因型为HH的公羊和母羊中均表现为有角;基因型为Hh的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表现为无角;基因型为hh的公羊和母羊中均表现为无角。(3)推测等位基因H和h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一中的F1有角公羊(Hh)与多只纯种无角母羊(hh)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为Hh∶hh=1∶1,对应表型及比例为公羊有角∶无角=1∶1,母羊全为无角,如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结果与此不同。(4)银灰色羊自由交配,后代均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银灰色羊基因型均为Dd,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黑色羊,说明DD纯合致死。基因型Dd银灰色羊自由交配,由于DD纯合致死,F1中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2∶1,D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3,F1自由交配得F2,F2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1,D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4。
答案:(1)性别 (2)基因型为Hh的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表现为无角 (3)常 公羊有角∶无角=1∶1,母羊全为无角(或有角公羊∶无角公羊=1∶1,母羊全为无角;或有角公羊∶无角公羊∶无角母羊=1∶1∶2) (4)DD纯合致死(或DD致死或D基因纯合致死) 25%(或1/4)
知能集成(二) 基因自由组合现象的特殊分离比问题分析
特例一 “和”为16的特殊分离比成因
1.基因互作
组别
类型
F1(AaBb)自交后代比例
F1测交后代比例
Ⅰ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为同一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6∶1
1∶2∶1
Ⅱ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9∶7
1∶3
Ⅲ
当某一对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现为双隐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3∶4
1∶1∶2
Ⅳ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为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5∶1
3∶1
2.显性基因累加效应
(1)表型。
(2)原因: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效果越强。
[针对训练]
1.小麦种皮有红色和白色,这一相对性状由作用相同的两对等位基因(R1/r1;R2/r2)控制,红色(R1、R2)对白色(r1、r2)为显性,且显性基因效应可以累加。一株深红色小麦与一株白色小麦杂交,得到的F1为中红,其自交获得的F2性状分离比为深红∶红色∶中红∶浅红∶白色=1∶4∶6∶4∶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中都有比例相同的4种配子
C.浅红色小麦自由传粉,后代可出现三种表型
D.该小麦种群中,中红色植株的基因型为R1r1R2r2
解析:选D 由题意可知,F1自交获得的F2性状分离比为深红∶红色∶中红∶浅红∶白色=1∶4∶6∶4∶1,该比例为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由于后代出现1∶4∶6∶4∶1的比例,因此F1的基因型为R1r1R2r2,F1产生的雌雄配子中都有比例相同的4种配子,即R1R2∶R1r2∶r1R2∶r1r2=1∶1∶1∶1,B正确;浅红色小麦的基因型为R1r1r2r2、r1r1R2r2,浅红色小麦自由传粉,后代可出现中红、浅红、白色三种表型(两个显性基因、一个显性基因、没有显性基因),C正确;该小麦种群中,中红色植株的基因型中含有两个显性基因,即R1R1r2r2、r1r1R2R2、R1r1R2r2,D错误。
2.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叶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
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
(1)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子代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
(3)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解析:(1)根据实验①②判断甘蓝的绿叶是隐性性状,紫叶是显性性状。由题干可知,两对基因都为隐性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结合实验①可判断出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2)根据实验②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可推知乙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基因型为AaBb、aabb的植株杂交,子代中有4种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3)若丙植株与甲植株(aabb)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可推出紫叶丙植株只能产生两种配子,且有一种配子是ab,进而推出丙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若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紫叶,说明丙植株产生的配子中只能含一个隐性基因或全是显性基因,可利用分离定律列出丙植株可能的基因型,符合要求的丙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AaBB;若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该子代自交后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这是自由组合定律9∶3∶3∶1性状分离比的变式,推出子代紫叶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由此推出丙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
答案:(1)绿色 aabb (2)AaBb 4 (3)Aabb、aaBb AABB 、AABb 、AAbb、aaBB、AaBB AABB
性状分离比9∶3∶3∶1的变式题解题步骤
特例二 “和”小于16的特殊分离比成因
——致死遗传现象
1.胚胎致死或个体致死
(1)显性纯合致死
致死类型
AaBb自交后代比例
AaBb测交后代比例
AABB致死
8(4AaBb+2AaBB+2AABb)∶
3aaB_∶3A_bb∶1aabb=8∶3∶3∶1
AaBb∶Aabb∶aaBb∶aabb=1∶1∶1∶1
AA和BB都致死
AaBb∶Aabb∶aaBb∶aabb=4∶2∶2∶1
AA(或BB)致死
6(2AaBB+4AaBb)∶
3aaB_∶2Aabb∶1aabb或6(2AABb+4AaBb)∶3A_bb∶2aaBb∶1aabb
AaBb∶Aabb∶aaBb∶aabb=1∶1∶1∶1
(2)隐性纯合致死
致死类型
AaBb自交后代比例
aabb致死
A_B_∶A_bb∶aaB_=9∶3∶3
aa和bb都致死
9A_B_(全显性)=9∶0∶0∶0
aa(或bb)致死
9A_B_∶3A_bb或9A_B_∶3aaB_
2.配子致死或配子不育
[针对训练]
3.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和茎高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用甲、乙、丙三种基因型不同的红花高茎植株分别与白花矮茎植株杂交,F1植株均为红花高茎。用F1植株随机交配,F2植株的表型及比例均为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9∶1∶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都能产生AB配子
B.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F2出现9∶1∶1∶1比例的原因是部分个体致死
D.甲、乙、丙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AaBb
解析:选D 红花高茎植株分别与白花矮茎植株杂交,F1植株均为红花高茎,说明甲、乙、丙都可以产生AB配子,A正确;花色和茎高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且出现性状9∶1∶1∶1的分离比,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由上述分析可得,根据基因型判断死亡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C正确;进一步判断甲、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但无法确定甲、乙、丙为三种基因型中的哪种,D错误。
4.某种植物的花色同时受A、a与B、b两对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_bb的植株开蓝花,基因型为aaB_的植株开黄花。将蓝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取F1红花植株自交得F2,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7∶3∶1∶1。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F1红花的基因型为________,上述每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
(2)F1若出现蓝花,则母本、父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亲本蓝花、F1蓝花、F2蓝花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
(3)对F2出现的表型及其比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加以解释。
观点一:F1产生的配子中某种雌雄配子同时致死。
观点二:F1产生的配子中某种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你支持上述________,重新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与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F2的表型比例可知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上述每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两对基因之间符合自由组合定律。(2)基因型为A_bb的植株开蓝花,基因型为aaB_的植株开黄花,根据F2表型比例可知,A_B_表现为红花,aabb表现为白花,亲本为蓝花植株与黄花植株。若F2出现蓝花(A_bb),说明亲本黄花基因型为aaBb,又由于F2中A_B_∶aaB_∶A_bb∶aabb=7∶3∶1∶1,与9∶3∶3∶1相比,A_B_少了2,A_bb少了2,最可能的原因是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因此不存在AAbb的纯合子,亲本蓝花植株和F2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故母本、父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根据分析可知所有蓝花基因型均为Aabb,所以亲本蓝花、F1蓝花、F2蓝花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00%。(3)若观点一成立,则F1只能产生3种能够参与受精的雌、雄配子,F2的组合数为3×3=9(种),与题干F2的组合数为7+3+1+1=12(种)不符;若观点二成立,则子一代产生的可育配子是3种和4种,F2的组合数为3×4=12(种),与题意相符,所以支持上述观点二;实验方案及结果与结论见答案。
答案:(1)AaBb 基因分离 (2)Aabb aaBb 100% (3)观点二 分别取F1红花植株作父本、母本,与aabb植株进行杂交 ①若F1红花植株作父本,子代出现4种表型,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1∶1∶1∶1。F1红花植株作母本,子代出现3种表型,其比例为红花∶黄花∶白花=1∶1∶1,则Ab雌配子致死 ②若F1红花植株作母本,子代出现4种表型,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1∶1∶1∶1。F1红花植株作父本,子代出现3种表型,其比例为红花∶黄花∶白花=1∶1∶1,则Ab雄配子致死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素养课基因自由组合现象的特殊分离比问题学案(不定项),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9∶3∶3∶1的变式,致死遗传现象,基因遗传的累加问题,基因完全连锁遗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突破遗传分离定律特例学案(不定项),共9页。
这是一份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分离定律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易错辨析,填空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