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4* 致云雀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4* 致云雀测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小阅读,现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美丽、自由的云雀,诗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锐气,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B.《登高》一诗颔联对仗工整,借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是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衬托手法的使用,例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诗人自己。
2.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全国食品安全整顿活动自全面展开以来,各部门深入系统地分析典型案例和当前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加大了对各类案件的查处力度。
B.泰戈尔不仅是这样告诫人们如何对待人生,而且也通过对一些无名小卒、无名花朵的礼赞,来倡导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人生精神。
C.全球100多个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在世博会举行期间将围绕“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为主题,就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举办“全球论坛”。
D.国际社会多次表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仍不断发生,这些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赎罪(shú) 矍铄(jué) 肺痨(lá) 亘古未有(ɡènɡ)
B.裨益(bì) 深邃(suì) 僭越(zàn) 揆情度理(kuí)
C.笑靥(yǎn) 矜持(jīn) 烙印(là) 泥古不化(nì)
D.天穹(qiónɡ) 迢遥(tiá) 重轭(è) 哭天抹泪(mǒ)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鬼魅 和事老 指手画脚 苦思冥想
B.坐阵 绩优股 礼义廉耻 涣然冰释
C.聆听 黄梁梦 千古之谜 弥天大谎
D.通缉 急就章 钟灵毓秀 额首称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经典是在古今中外__________的书籍中淘洗出的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视和____________。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 近日,《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报告》在上海发布。数据显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 )。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和“功利式”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不愿认真、耐心阅读,而转向浏览网页式的跳读、扫描和捕捉,经典往往被读得__________。最后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学校教学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轻人文陶冶,使得校园缺乏人文内涵。同时,家庭普遍缺乏读书氛围,不读书、读书少的家长不在少数。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经典不是死的___________,它是有着强大活力、能参与到当代文化建构并深刻影响到人类灵魂的文化遗产。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浩如烟海 诠释 支离破碎 标本
B.汗牛充栋 解释 支离破碎 标本
C.浩如烟海 诠释 分崩离析 范本
D.汗牛充栋 解释 分崩离析 范本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而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的有三至四成
B.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尚不足三成,而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
C.竟然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不足三成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
D.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的学生有三至四成,况且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也不足三成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
B.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为个体提供进取的力量或心灵上的抚慰。
C.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 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
D.不仅人们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
二、语言表达
10.以“京剧”开头,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
京剧是徽剧在吸收了京腔、昆剧等地方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京剧的角色,也叫“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有男女之别,京剧就有生行和旦行;男女都有文、武、老、幼之别,京剧的生行就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有闰门旦、花旦、老旦、武旦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稽,京剧中的男性就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形态生动的脸谱,那精致华美、色彩艳丽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
三、小阅读
11.下列选项中,对文本中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图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互换位置也十分的和谐妥帖。
C.《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和绿叶,使云雀更为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D.《百合花》中“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起到了正衬作用。
12.阅读《致云雀》诗歌节选,完成下列问题。
致云雀(节选)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地平线下的太阳,
放射出金色的电光,
晴空里霞蔚云蒸,
你沐浴着明光飞行,
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开始迅疾的远征。
第3节写出了云雀的什么特点?
13.《致云雀》中云雀这一形象,是自然界中的云雀吗?请予以分析概括。
14.《致云雀》最后4个小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5.赏析下面诗句里“云雀”的形象:
“地平线下的太阳,
放射出金色的电光,
晴空里的霞蔚云蒸,
你沐浴着明光飞行”
(雪莱《致云雀》)
16.从下面诗句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我们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扰”“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产艺术技巧”
(雪莱《致云雀》)
17.赏析下面诗句: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雪莱《致云雀》)
18.阅读《致云雀》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居住在深宫的楼台”“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在凝露的深山幽谷”“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
选段是如何描写云雀的特点的?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浮云①
[俄国]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嫉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1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末段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2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浮云”这个形象,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缺少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21.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22.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
阅读课文《致云雀》,完成文后题目。
23.下列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B.第十五节提出了艺术与生活和自然的关系。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惟妙惟肖的再现。
C.第二十节中“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
D.诗人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
24.请赏析诗歌中的“云雀”这一形象。
阅读雪莱的《致云雀》,回答下面的问题。
25.“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致云雀》第2节中的诗句,如何理解?
26.《致云雀》第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
27.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诗中的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那么,你认为云雀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风颂(节选)
雪莱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当作那树丛: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韵,
甜美而带苍凉。给我你迅猛的劲头
狂暴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
请把我尘封的思想散落在宇宙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心声,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巴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哦,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致云雀(节选)
雪莱
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
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我从来还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是赞婚的合唱也罢,
是凯旋的欢歌也罢,
和你的乐声相比,
不过是空洞的浮夸,
人们可以觉察到,其中总有着贫乏。
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
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
什么田野、波涛、山峦?
什么空中陆上的形态?
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
我们瞻前顾后,为了
不存在的事物自扰,
我们最真挚的欢笑,
也交织着某种苦恼,
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可是,即使我们能摈弃
憎恨、傲慢和恐惧,
即使我们生来不会
抛洒任何一滴眼泪,
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比一切欢乐的音律
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
更加丰盛富饶。
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交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
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28.简述雪莱的《致云雀》和《西风颂》中“云雀”和“西风”的象征意义。
29.诗史上一个传统观念是“最伤悲的歌是最美妙的歌”,而雪莱在《致云雀》中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雪莱观点的看法。
30.郭沫若说雪莱是“自然的宠子,泛神论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请在《致云雀》和《西风颂》(节选)中任选一首,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谈谈雪莱在诗歌中所透露的“革命思想”。
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D 6.A 7.A 8.B 9.A
10.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生活,表演程序化,表现形式绚丽多姿。
11.B
12.诗人由清晨描写到夜晚,赞美了云雀飞行时迅疾的身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云雀向往自由、 冲破黑暗的果决与迅疾。
13.(1)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2)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生灵,而是诗人的理想的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
(3)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的歌声是自然清新的,它分明是诗人的理想、追求以及高尚的情操。
14.在诗歌的最后4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作了对比。凡人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人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的境界。在最后一节诗中,诗人实发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熟知的一半的欢欣,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的一半的自我。
15.用“金色的电光”“霞蔚云蒸”来衬托云雀飞行时的英姿。
16.云雀鸣音甜美的原因在于超越痛苦,永远充满爱意。对比人类因“瞻前顾后”和“事物自扰”而常陷痛苦,诗人得出结论:云雀的快乐在于勇于“鄙弃尘土”,勇于追求自由与真理。
17.是从内心发出的对云雀总的评价和赞美,定下全诗的基调。
18.用“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等一连串具象的比喻,概括云雀的欢唱带给人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及其如甘霖般的无私与普惠。
19.A 20.B
21.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 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诗歌写到这里,整个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22.浮云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如同它们的流放一样毫无价值和意义。它们冷漠无情,不知道激情,不知道忧伤,哪里会有如诗人一样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呢?更谈不上因此而招致的被流放。
23.D
24.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25.“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完全展现了云雀的习性,性喜高飞。这句话还表达了作者认为云雀不留恋地面,而且蔑视地面。
26.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27.(a)云雀代表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
(b)云雀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28.“云雀”是欢乐、光明、爱、美丽的象征,也是诗人理想自我形象的象征。“西风”象征革命力量(或推翻暴政的革命者)。
29.原诗: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雪莱认为:①谱曲者多为不存在的事物自忧、苦恼,本身不具有不凡的品质,而难以接近云雀那种极乐音流;②只有甜美欢快的思绪才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使得歌声更甜蜜美妙、丰盛富饶;③只有饱含“和谐、炽热的激情”的歌声才更能令人倾心,最欢乐的歌才是最美的歌。从雪莱的《致云雀》中看到的是最为纯粹的欢乐。
30.《致云雀》中的革命思想:
“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的空洞浮夸、略带贫乏,是诗人对传统婚姻制度对人的压迫和凯歌背后所折射的战争和暴力的讽刺;而无与伦比的云雀之歌欢乐纯净,是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云雀的鄙弃尘土、振翅高歌体现着诗人的挣脱束缚、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革命态度。
《西风颂》中的革命思想:
“秋天”“枯叶”“灰烬”并没有浇灭诗人的内心之火,希望的“炉火”诞生其间;这时的西风代表着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绝对力量;忧伤死寂的悲秋世界反衬了诗人愈挫愈勇,革命不息、斗争不止的顽强精神。最后的反问更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中坚持正义的乐观精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4* 致云雀课后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4* 致云雀精练,文件包含第24课《致云雀》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24课《致云雀》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4* 致云雀课堂检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小阅读-课外,小阅读-课内,现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表达,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