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安徽省安庆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安徽省安庆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科学成就中,(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A. 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B.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编制
C. 原子论与分子学说的创立 D. 测定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既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又闪耀着魅丽的理性光辉,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诗句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正确的实验操作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向试管中添加粉末状固体
C. 倾倒液体 D. 量筒读数
4.下列危险标志中,与燃烧有关的是( )
A. B. C. D.
5.对实验现象的符合题意描述是我们从实验中获取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对各实验燃烧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C.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 D.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6.根据所示的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是由化合物混合的混合物是( )
A. B. C. D.
7.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8.钔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学元素,它的拼音名称是以编制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而命名。在元素周期表中钔元素的一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元素符号是Md B. 原子核内中子数是101 C. 属于金属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是258
9.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下列做法中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相符的是( )
A. 大力推行火力发电来替代水力发电 B. 努力提高家庭小汽车的拥有率和使用率
C. 在田间集中焚烧用不了的多余的秸秆 D. 全面推行无磷洗衣粉替代含磷洗衣粉
10.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比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大 B. 电解水中最小的粒子是水分子
C. 原子先构成分子,然后构成物质 D. 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11.甲同学在用试管加热液体时,发现试管破了,下列所列的可能原因中会造成试管破裂的是( )
A. 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净 B. 加热时试管垂直向上
C. 试管内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一半 D. 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
12.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带火星木条 B. 燃着的木条 C. 澄清石灰水 D. 二氧化锰
13.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 ”表示不同的原子)。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中共有四种分子 B. 从微观角度来看,生成物是由分子构成的
C. 反应物都是单质 D.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14.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的几种关系,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纯净物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B. 单质与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C. 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D.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15.甲同学采用仰视的方法用量筒量取了20mL的水,在倒出一部分水后,俯视读得量筒中水为10mL,对于倒出的水的体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于10mL B. 等于10mL C. 小于10mL D. 不能确定
16.下列各括号内的实验操作,可作为括号前常见物质的区别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A. 蔗糖和食盐(加水,振荡) B. 软水和硬水(加肥皂水,振荡)
C. 酒精和白醋(闻气味) D. 氮气和二氧化碳(滴加澄清石灰水)
17.下列四种物质,括号内是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则所含原子数量最少的是( )
A. 锂(7) B. 碳(12) C. 磷(31) D. 钙(40)
18.下列选项中,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氧化物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 氧化汞 B. 净化干燥后的空气,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
C. 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固体产物,纯净的高山湖水 D. 稀有气体,氯酸钾
1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我们呼吸需要氧气,因此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所以氧原子在电解水反应中不可再分
C. 氧化物中必须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D. 煮沸可以将硬水软化,所以煮沸后的水中不再含有钙、镁化合物
20.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 ①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 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C. ③固体质量相等,A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B为纯氯酸钾
D. ④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二、填空题
21.化学用语是研究化学的工具,是学生进一步掌握其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符号填空:
2个氮原子:________;3个镁离子:________
4个氧气分子:________ :________
(2)指出下列各化学符号中2的含义:
2Ca:________; O2-:________。
22.宏观和微观是人类看待事物的两种基本视角。请从微观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因为金属铜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所以________保持了金属铜的化学性质。
(2)在夏天,充足气的自行车胎在阳光下暴晒中容易爆胎,这是因为________。
(3)妈妈在厨房炒菜,阵阵香味不时飘向客厅,说明________。
(4)登山运动员在登上珠穆朗玛峰主峰顶时,将喝空的矿泉水瓶拧紧瓶盖,下山后瓶子变瘪了,是因为瓶内气体分子________。
(5)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一定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一定没有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
23.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无法离开的物质之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雨后,同学们从河水中取样进行水的净化实验,请你指出如图1所示过滤操作中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鉴别过滤后所得的澄清的水是不是软水的方法是:________,生活中通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如图2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它连接的是电源的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而验证试管b中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请你写出水在通电情况下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三、推断题
24.物质A——G都是常见的物质,A是暗紫色固体,C是黑色固体,E和F都是无色液体,G是最轻的气体,D是能够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下面是它们相关实验图:
(图解:加热A生成B、C、D;E中加入少量C生成D、F;F电解生成D、G。)
(1)写出相关物质的名称:B:________;D:________;G:________。
(2)C中加入E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________。
(3)D与硫的反应文字表达式: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________。
四、实验题
25.在实验室中可选择下图所示装置来制取和收集气体。
(1)图示中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________。要收集较为干燥的氧气,应选择________装置作为收集装置,验满的方法:________。若用下图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________(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3)汽车尾气是空气的重要污染源,其成分之一是一氧化氮(NO)。某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①NO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大;②NO常温下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NO2)气体;③实验室常用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
若选择合适的装置在实验室里制取并收集一氧化氮,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26.近一段时间因为气温下降较快,教室的门窗大多数时间都是关闭的,一段时间后同学们感觉较闷,老师让几位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检测此时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收集气体)
老师让两位同学来分别收集两试管教室内的空气:
甲:从实验室拿了两个空试管和两个胶塞,到教室后,将试管颠倒几次后,塞好胶塞,并放在试管架上。
乙:从实验室拿了两个空试管和两个胶塞,到教室后,用注射器吸取教室内空气,再向试管内注射,反复几次后,塞好胶塞,并放在试管架上。
你认为他们的收集方法________。
A 甲的方法正确 B 乙的方法正确
C 两位同学的方法都正确 D 两位同学的方法都不正确
请你写一个与他们不同且正确的收集方法________。
(2)(实验验证)
正确收集好教室内空气后,如图所示装置是测定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已知试管内容积是82mL,注射器开始时活塞停留在注射器的18mL刻度处。
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第一次实验,甲同学记录:白磷燃烧,________(填白磷燃烧现象),注射器的活塞________(填活塞移动情况),最终停留在10mL刻度处,计算得到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为________%;你认为产生该实验结果的可能的原因:________(写一条即可)。
(4)第二次实验测得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为18%,则实验结束后注射器活塞停留在________mL刻度处。
(5)(结论评价)
造成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对此你的建议是:________。
27.小马虎在做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不正确地添加了同样是黑色的氧化铜,发现同样也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同学们对催化剂产生了兴趣,通过咨询和查阅资料了解到氧化铁同样也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他们设计了实验装置并进行了探究实验。实验以生成100mL的气体为标准,记录的时间如下表所示:
(1)实验④的作用是:________。
(2)写出实验③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通过实验________和________的比较可知氧化铁也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但若要证明氧化铁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氧化铁在反应前后的________和________也没有改变。
(4)由实验可知,实验所用的三种物质中,________催化效果最好。
(5)比较两组实验生成气体的快慢,除上述实验所用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6)上述实验表明催化剂的种类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而温度也可能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________。
你还知道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还可能有________(只要写一种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解答】A. 火药的发明与使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是奠定近代化学的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
B.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编制,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不是奠定近代化学的基础。故B不符合题意;
C.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揭示了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是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故C符合题意;
D. 拉瓦锡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该结论成果不是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的发展史,进行分析。
2.【答案】 B
【解析】【解答】A.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闻到花香,是分子扩散的结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爆竹声中一岁除,包含着燃放烟花爆竹,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C.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紫烟是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答案】 C
【解析】【解答】A. 滴加液体,胶头滴管要竖直悬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向试管中添加粉末状,要用药匙或纸槽把固体粉末送入试管底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倾倒液体,标签向着手心,故错误,符合题意;
D. 量筒读数视线应该与凹液面最低处水平,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在容器口正上方。
B、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一倾、二送、三直立。
C、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D、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4.【答案】 C
【解析】【解答】A. 该图标是“腐蚀品”标志,与燃烧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B. 该图标是“有毒品”标志,与燃烧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C. 该图标是“禁止烟火”标志,与燃烧有关,故符合题意;
D. 该图标是“禁止打电话”标志,与燃烧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进行分析。
5.【答案】 D
【解析】【解答】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不符合题意;
B.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不符合题意;
C. 木炭在空气中无烟无焰,故不符合题意;
D.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要尊重客观事实,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6.【答案】 A
【解析】【解答】A. 图中包含两种分子,且两种中分子均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是由化合物混合的混合物,故A符合题意;
B. 图中包含两种分子,但其中一种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另一种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是由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混合的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 图中包含三种分子,但其中一种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另两种分子分别由同种原子构成,是由一种化合物和两种单质混合的混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
D. 图中包含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有多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纯净物。
7.【答案】 A
【解析】【解答】A. 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是阴离子,故A符合题意;
B. 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电子数小于质子数是阳离子,故B不符合题意;
C. 质子数等于电子数16,是原子结构,故C不符合题意;
D. 质子数等于电子数18,是原子结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共4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九年级(上)化学期末模拟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郊区九年级(上)化学期末模拟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