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历史模拟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

    高考历史模拟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第1页
    高考历史模拟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第2页
    高考历史模拟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历史模拟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模拟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反映唐代,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1.(2021湖南省适应考)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便可知自己几年之后的仕途会高升,说明当时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才能与人品及人才的举荐,而是出身门第,排除AB;从材料中看不出官爵的直接继承关系,排除D2.(2021年江苏省适应考)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衹。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衹,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当时,大众的城隍信仰浓烈是源于A.官府推崇神灵崇拜 B.儒学正统面临挑战C.土地财富作用削弱 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答案】D【解析】根据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衹”“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等信息可得出,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因此政府才会更加重视对城隍的信仰,同时也使城隍的地位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政府的神灵崇拜并不属于根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与儒学相关的内容,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面临挑战,排除B项;材料强调与城市相关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到土地问题,排除C项。3.(2021年辽宁省适应考)水碾恺是利用水力碾磨谷物的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唐玄宗曾派人毁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皑,严令凡水有溉灌者,碾恺不得与争其利;宋真宗也令毁官水础三所,保证京师漕运畅通。据此可知A.唐宋统治者对水碾皑的推广持否定态度B.唐宋官府垄断水碾皑业以获得巨额利润C.水碾恺业的发展需要官府的引导与规范D.水碾碳业的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冲击【答案】C【解析】唐代拆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皑是为了避免与民争利,宋代拆除官水础是为了保障漕运的畅通,说明官府在引导和规范水碾恺业的发展,故选C;唐代仅仅是拆除与民争利的水碾恺业,而宋代也仅仅拆除了三所妨碍漕运的官水础,说明拆除是有明确目的性的,不是对水碾皑的推广持否定态度,排除A;据题意可知唐宋官府并没有垄断水碾皑业,排除B;水碾皑业明显没有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排除D4.(2021重庆市适应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A.改变了基本教义 B.出现了人文关怀C.促进了民族交融 D.迎合了本土文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可知,佛教文化传入后经历了以早期佛教教义为主到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变化,说明佛教在文化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故D项正确;佛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后并未改变,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唐朝佛教教义注重人文关怀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民族融合现象,排除C项。故选D5.(2021广东省适应考)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得出,中原政权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交融,D项正确;内迁少数民族到中原一带与中原王朝的衰落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民族间的交融加强了,有利于缓和危机,排除B项;均衡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C6.(2021年湖北省适应考)如图改绘自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呈现的是唐宋时期今湖北境内县级治所的分布状况。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A.高产作物普及 B.土地兼并加剧C.人口数量增加 D.冗兵问题严重【答案】C【解析】根据唐宋时期今湖北境内县级治所的分布状况图可以看出,宋代相较于唐朝,县级的治所数量有所增加,颁布更加广泛,因此反映出人口数量增加,因此要设置更多的县,C项正确;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明朝传入,排除ABD项与县级治所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7.(2021湖南省适应考)如图反映唐代
    A.货币体系多元                        B.中外经济贸易繁荣C.朝贡贸易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答案】B【解析】从唐代墓葬出土的波斯、阿拉伯、东罗马金银币图可以看出,唐朝与外部的经贸往来频繁,因此才会出现这么多种类的外币,故B项正确;出土的不是唐朝本土的货币,不能体现多元,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朝贡贸易,也与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无关,排除CD    1.(2019·上海高考·4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  )A.曹魏          B.蜀汉            C.北魏           D.后周【答案】A【解析】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曹魏是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故选A项;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B项;北魏以区别之前的曹魏,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C项;后周以别于其他以周为国号的政权,与君主姓氏无关,排除D项。2.(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3.(2020·山东高考·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1时 期概 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备君主顾问”“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等信息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在草拟诏制、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选D项;根据材料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参与决策,并非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文官地位日益提高,与材料所述时间唐代不符,排除B项;三省是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与材料主旨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不符,排除C项。4.(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5.(2019·海南高考·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据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说明科举对于寒门和王孙的公平选拔,故选C项;材料表明的是在科举选拔的平等不是寒门和王孙的绝对平等,排除A项;科举制是促进阶层流动不是改变社会结构,排除B项;据材料五代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处于分裂,排除D项。6.(2020.1·浙江高考·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右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            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            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答案】C【解析】材料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故选C项;行书不是由篆书直接演变而来的,排除A项;行书不是由甲骨文金文直接演变而来的,排除B项;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排除D项。7.(2020·天津高考·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答案】C【解析】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8.(2020·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答案】A【解析】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风格由豪放浪漫到沉郁悲壮,风格有显著的变化,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故选A项;材料表明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排除B项;唐诗是文艺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无法全景再现社会真实,排除C项;材料表明安史之乱导致唐诗风格发生了变化,不是导致唐诗衰微,排除D项。9.(2020·全国卷高考·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得笔法之意而得其神并结合所学张旭是草书大家可知其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飘逸灵动,故选B项;材料笔法之意而得其神可知偏于写意,不强调严整性,排除A项;据所学草书强调笔法流畅简约可知不是笔画的繁杂性,排除C项;材料争路舞剑器说明不是内敛,排除 D项。10.(2020·全国卷高考·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4 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解析】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项;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项;《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项。11.(2020·全国卷高考·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答案】C【解析】由材料梁思成、林徽因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可知梁思成、林徽因根据唐代壁画的记录发现了历史遗存古迹,壁画的内容印证了文化遗存,故选C项;材料提及的壁画大佛光寺和实物佛光寺,说明壁画的创作还是有实物作为创作原型的,并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排除A项;完整还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壁画和遗迹的价值来自于历史传承,不是学者的发掘,排除D项。12.(2019·全国卷高考·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16.(2019·全国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相关试卷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备战2024年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这是一份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备战2024年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共24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02(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02(原卷版+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曲辕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分层训练)——【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历史统编版通用全面复习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分层训练)——【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历史统编版通用全面复习汇编(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分层训练解析版docx、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分层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