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测试题
展开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完成1~3题。
1.(综合思维)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e→a→c B.e→a→b
C.a→c→b D.a→b→c
答案 B
解析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地面接受热量后,向外辐射被大气吸收增温,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B项正确。
2.(综合思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
A.d作用弱 B.a辐射弱
C.c辐射弱 D.b辐射弱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a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天雨新晴,北风寒彻”表明天气晴朗,云量少,黑夜大气逆辐射弱,导致近地面气温下降快,容易导致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出现凝华现象,即出现霜,因此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大气逆辐射(c辐射)弱,C符合题意;黑夜,太阳辐射不存在,因此a、d与“是夜必霜”无关,排除A、B两项。晴朗天气,云量少,黑夜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导致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多,排除D项。
3.(综合思维)“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
A.“烟气”使大气更多吸收太阳辐射
B.“放火作煴”,直接烤热地面
C.“放火作煴”,直接熏暖大气
D.“烟气”主要成分为CO2,可增强大气逆辐射
答案 D
解析 “放火作煴”是发生在黑夜,此时无太阳辐射,因此“烟气”不可能使大气更多吸收太阳辐射,A项错误;“放火作煴”的能量有限,且直接影响范围很小,不能直接烤热地面或直接熏暖大气,不是“免于霜”的原因,B、C两项错误;“烟气”主要成分为CO2和颗粒物,可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可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从而减小霜冻的影响,D项正确。
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4~5题。
4.(综合思维)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 )
A.①减少 B.②增加
C.③增加 D.④减少
答案 B
解析 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判断,①是被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①增加,②增加,③减少,④增加。
5.(区域认知)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
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
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
答案 D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所以昼夜温差大。
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多发期。完成6~8题。
6.(综合思维)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原理是( )
A.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
B.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
答案 D
解析 深秋、初冬时节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
7.(综合思维)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 B
解析 白天,大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使光线很弱,大气能见度降低。
8.(综合思维)出现浓雾天气时,大气能见度较差,但红、绿色的交通信号灯却很醒目,原因是( )
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答案 A
解析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交通信号灯的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故很醒目,A项正确。
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下面图一为“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完成9~10题。
9.(综合思维)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图二中的( )
A.① B.⑦
C.③ D.⑤
答案 B
解析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
10.(区域认知)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强,②强 B.②强,③弱
C.④强,⑤强 D.①强,③无
答案 D
解析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月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地面辐射强,没有大气逆辐射,气温低,D项正确。
每年冬天,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右图)。完成11~12题。
11.(人地协调观)左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
A.防太阳暴晒 B.防病虫害
C.防霜冻 D.防洪、防涝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可知,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从而减少冻害,C项正确。
12.(人地协调观)右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A.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使大气中CO2浓度、烟尘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答案 D
解析 熏烟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区域上空大气中CO2、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从而提高对地面辐射的吸收量,增加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D项正确。
某校学生设计了验证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两个塑料瓶中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数值呈现明显差异。完成13~14题。
(天气状况:晴朗、微风,场地:学校操场,气温:22 ℃)
13.(地理实践力)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大气主要靠太阳辐射加热
B.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C.晴朗天气不存在削弱作用
D.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
答案 B
解析 据图片及表格可知,一段时间后,有土瓶内的温度高于空瓶内的温度,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A项错误,B项正确;削弱作用来源于大气,晴朗的天空也存在大气削弱作用,C项错误;大气辐射为大气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并非被土壤吸收,D项错误。
14.(地理实践力)该实验及结论可以用来解释( )
A.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午后
B.不同纬度存在气温差异
C.沿海地区海陆风的形成
D.阴坡阳坡植被差异明显
答案 A
解析 由于有土瓶中存在土壤,因此地面辐射相对较强,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后,地面释放热量被大气吸收,与地面辐射之间存在一定时间差,因此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午后而非正午,A项正确。
15.(综合思维)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蔬菜预防冻害,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减少受害面积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答案 D
解析 浓烟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吸收地面辐射后,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降温慢,起到防预霜冻的效果,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读大气热力作用关联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6分)
(1)图中①②③各表示哪种辐射:
①________辐射;②________辐射;③________辐射。(6分)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包括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三种形式。(8分)
(3)大气通过________对地面起到________作用。(4分)
(4)影响图中①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其原因是什么?(8分)
答案 (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2)削弱 吸收 反射 散射
(3)大气逆辐射 保温
(4)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越大,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削弱得越少。
解析 第(1)题,根据箭头指向可判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第(2)题,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第(3)题,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辐射,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第(4)题,图中①为太阳辐射,影响其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越大,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削弱得越少。
17.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成分是平流层的________以及对流层的________和________。(6分)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________使大气增温,指出大气保温作用与天气变化的联系。(6分)
(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辐射波长较长的是________。(2分)
答案 (1)臭氧 水汽 二氧化碳
(2)地面辐射 晴天,保温作用弱;阴雨天,保温作用强。
(3)地面辐射
解析 第(1)题,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成分是平流层的臭氧、对流层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第(2)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阴雨天的保温作用强于晴天。第(3)题,据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故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探究点
题号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7、8、9、10、13、14、16(1)(2)(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3、4、5、6、11、12、15、16(3)、17
时间
有土瓶
空瓶
16:08(开始)
30 ℃
30 ℃
16:17(结束)
38 ℃
31 ℃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后作业题,共11页。
高中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后测评,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削弱作用,大气受热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堂检测,文件包含新教材32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原卷版湘教版docx、新教材32大气受热过程练习解析版湘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