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6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
展开第26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2020·齐鲁名校协作体一模)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有人说:“小小餐盒既轻又重,既小又大,既简单又复杂”。据此回答1~2题。
1.一次性餐具生产后以就近销售为主,主要原因是( )
A.产品运量大 B.产品价值低
C.市场需求大 D.产品运输不便
2.小小餐盒的“重”与“大”是指( )
A.产品重量大 B.原料消耗大
C.环保责任大 D.大气污染大
解析:第1题,一次性餐具既轻又小,产品的运量小,A错误;产品的运量小可使其生产地远离市场地,D错误;市场需求大不是其生产接近市场的主要原因,C错误;一次性餐具的市场价格低,长途运输会增加运输成本,利润降低,故选B。第2题,一次性餐具又轻又小,故产品重量小,消耗原料少,A、B错误;使用一次性餐具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D错误;一次性餐具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故环保责任重大,故选C。
答案:1.B 2.C
(2020·定州模拟)读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示意图,回答3~5题。
3.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B.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
C.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4.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时代
B.农业生产破坏的自然环境是其主要影响
C.工业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其主要影响
D.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5.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解析:第3题,读图,观点一指人类社会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环境只是影响人类,而人类不会影响环境,这是人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时形成的自然环境决定论,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没有主观能动性。第4题,观点二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得资源,然后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人类不断地开发环境,这是在工农业时期形成的,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第5题,根据观点三示意图,人类社会从环境获取资源,也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了人地协调发展。“斩伐养长,不失其时”“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这些都符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而“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会使人地关系不协调。
答案:3.C 4.D 5.C
(2020·山西师大附中诊断)“牧童经济”是指对资源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6~7题。
6.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造成( )
A.人类征服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7.下列问题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资源短缺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解析:第6题,结合材料,“牧童经济”反映以人类的发展为中心,疯狂掠夺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第7题,“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而破坏性地震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
答案:6.B 7.C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只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9.关于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利用的能源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时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时期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环境文明程度较高的现代美国,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完全解决
解析:第8题,前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后期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早期工业社会—现代美国)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由图可知,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美国,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在不断增长。第9题,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较小。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工业社会时期大量使用能源,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现代美国阶段环境文明程度虽然较高,但其环境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
答案:8.D 9.B
(2020·重庆部分区县一诊)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为解决其某种环境问题所设计的排灌系统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环境问题最可能是( )
A.土地荒漠化 B.土地盐碱化
C.环境污染 D.地下水漏斗
11.相对于1995年,2015年的排灌方式( )
A.施工简单且成本低 B.制约了机械化作业
C.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D.减轻了土壤的污染
解析:第10题,获取左图信息,该地环境问题主要是引水灌溉,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抬高,进而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更容易在土壤表层累积,导致土壤盐碱化,B正确;土地荒漠化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用水(过多取水)等造成的,A错;引水灌溉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错;地下水漏斗是开采地下水导致集中开采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现象,图中地下水位高度总体相当,没有明显低于其他水位的地方,D错。第11题,在土壤深处埋放暗管,施工难度较大,A错;暗管在地下一定的深度,农用机械是在土壤表层作业,暗管不会制约机械化作业,B错;暗管埋设在地下,减少了对地表土地的占用,同时通过暗管排水可减轻土地盐碱化,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C对;土壤污染来自农药、化肥、工业污染物等,改变灌溉方式并不能起到减少土地污染的作用,D错。
答案: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示意土壤污染的形成与对人体的危害过程。
材料二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图2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原理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土壤污染的形成及对人体的危害过程。
(2)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土壤污染?
(3)结合材料二简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原理。
解析:(1)结合材料一分析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其进入人体的过程即可。(2)应从控制污染源角度进行分析。(3)结合材料二可知,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在地上部分积累,通过收获含重金属的植物地上部分实现重金属的处理或回收。
答案:(1)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化肥,一方面形成灌溉污水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另一方面通过污染大气而污染土壤;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通过污染大气间接地污染土壤;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也可以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被农作物吸收,通过食品进入人体;被污染的土壤会使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当人类饮水和食用水生生物时,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2)工业、农业、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增施有机肥料;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提高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确立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3)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然后向地上部分转运,并在地上部分积累;通过收获含重金属的植物地上部分,实现重金属的处理或回收。
13.(2020·唐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下图)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甲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
(2)调查表明,在农业社会甲湖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洪水年份,推测其可能原因。
(3)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及不利影响。
(4)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原因。
解析:(1)注意设问要求分析“集中在夏秋季”且“西部多”的成因,包括两个方面。夏秋季可从气温角度分析,西部多可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风向角度分析。(2)“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说明主要是这些出露的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导致水华现象。(3)材料中提及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湖口水闸建成后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据此分析即可;由“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分析不利影响。(4)原因可从“统一规划综合整治”角度分析。
答案:(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2)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后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
(3)原因: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
不利影响: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暴发的可能性。
(4)甲湖流域涉及多个(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