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 伊朗高压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2025.01
注意事项: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洲地,一种典型的流水地貌形态。《说文解字》称:“水中可居曰州(洲)。”在江河中的沙洲,便是水
流冲积河道、河口所形成的出露水面的成型泥沙淤积体。图示意长江下游某河段江心洲分布。完成下面小
题。
1. 图中河段有利于沙洲形成的条件是( )
A. 地势低平,流速慢 B. 水位季节变化大,堆积弱
C. 河道平直,流速慢 D. 水位季节变化小,侵蚀弱
2. 关于甲、乙两处沙洲变化的趋势,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沙洲东南侧以侵蚀为主②乙沙洲东南侧以堆积为主
③枯水期Ⅰ河汊水流分流量小④丰水期Ⅱ河汊水流分流量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图示沙洲一年中面积最小的季节可能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第 1页/共 10页
【1 题详解】
地势低平,河流流速较慢,搬运能力下降,泥沙进行沉积,有利于沙洲形成,A 选项正确。河流水位季节
变化大,汛期时河流水量大,流速快,侵蚀和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汇入河流;枯水期时,水位下降,
流速减慢,泥沙在河床中大量沉积,水位季节变化大并不能直接说明堆积弱,B 选项错误;河道平直时,
河流流速较快,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不利于沙洲形成,C 选项错误;水位季节变化小,说明水量较为稳定,
并不能直接说明侵蚀程度的强弱,不能直接说明是否有利于沙洲形成,D 选项错误。故选 A。
2 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甲乙两沙洲出现在河流弯道水流缓慢处。从小的空间尺度的角度观察,甲乙两沙洲的西北侧
位于Ⅰ河汊弯道的凹岸,流水侵蚀程度大于堆积,甲沙洲东南侧应以堆积为主,①错误;甲乙两沙洲的东
南侧位于Ⅱ河汊弯道的凸岸,流水堆积程度大于侵蚀。②正确;Ⅰ河汊宽于Ⅱ河汊,故Ⅱ河汊的狭管效应
更明显,推断Ⅱ河汊水深于Ⅰ河汊。故丰水期时宽而浅的Ⅰ河汊分流量大,枯水期时深而窄的Ⅱ河汊分流
量大。③正确,④错误;ABD 错误;C 正确。故选 C。
【3 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长江下游,受当地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夏季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水位高,沙
洲淹没面积大。B 选项正确;春季、秋季、冬季水位较低,沙洲面积大,ACD 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故
选 B。
【点睛】河流流速快,水流搬运能力强,易侵蚀;流速慢,水流搬运能力弱,易堆积。河流凹岸侵蚀,凸
岸堆积。
下图为“雪龙 2”号科考船某次赴南极科考航行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雪龙 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 深圳沿海 B. 赤道海域 C. 霍巴特港 D. 中山站沿海
5. 从深圳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科考船吃水深度的变化是( )
第 2页/共 10页
A. 变深 B. 变浅 C. 先变浅后变深 D. 先变深后变浅
6. 图中①、②两处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 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为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B. ② 寒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C. ①为寒流,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
D. ②为暖流,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
【答案】4. B 5. D 6. C
【解析】
【4 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水平方向上,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赤道纬度最低,深圳 、霍巴特港和中山站纬度
越来越高,故赤道海域水温最高,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5 题详解】
科考船的吃水深度受海水密度的影响,海水密度越大,吃水越浅。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从
深圳至中山站航行过程中,纬度先降低后增加,海水密度先降低后增加,考察船吃水深度先变深后变浅,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6 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
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点睛】吃水深度,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长度,不同船舶有不同的吃水深度。而同一船舶
亦根据不同的载重量及所处水域的盐度,而吃水深度有所不同。吃水深度跟密度有关。盐度越高,密度越
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浅。
2024 年 9 月 4 日,第十一号台风“摩羯”已经逐渐“修炼”成超强台风,目标直指我国东南沿海。之后台
风“摩羯”突然“跑偏”,并未向西部移动,而是向西偏北 15°—20°移动,最终登陆海南岛北部和广东西南部地
区。下图为台风“摩羯”移动路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第 3页/共 10页
7. 台风“摩羯”可能给海南岛北部带来( )
①风暴潮②凛冽寒风③狂风暴雨④滚滚热浪
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8. 影响台风“摩羯”向西偏北方向“跑偏”的主导因素是( )
A. 南方暖空气和盛行西风带 B.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北方冷空气
C. 北方暖空气和盛行西风带 D.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南方暖空气
9. 超强台风“摩羯”登陆后逐渐减弱的原因有( )
①地表摩擦力增大②陆地地转偏向力减小③能量补给减少④冷空气的抬升作用减弱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7. B 8. B 9. D
【解析】
【7 题详解】
强烈的台风会引发剧烈扰动海水,引发海水的异常升降,可在沿海地区引发风暴潮,①正确;台风是热带
气旋的强烈发展形式,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经过海南岛北部,会给海南岛北部带来狂风暴雨,③
正确。凛冽寒风是由冷空气带来的,9 月份,南方地区冷空气并不强,③错误;台风会带来降水,使气温降
低,④错误;ACD 错误;B 正确。故选 B。
【8 题详解】
盛行西风对我国南方地区影响较小,即便有影响也应促使台风向东北方向移动,AC 错误;暖空气影响台风
路径作用较小,北方冷空气的强弱、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弱影响台风的移动路径。B 正确,D 错误。故选
B
【9 题详解】
台风登陆后,由于地表地形起伏、有植被及建筑物等,摩擦力大于海洋表面,风力减弱,①正确;陆地上
水汽补充少,能量补给也少,这是台风减弱的另一个原因,③正确。陆地地转偏向力随维度增大而增大,②
第 4页/共 10页
错误;冷空气实力较弱,④错误;ABC 错误;D 正确。故选 D。
【点睛】台风形成条件:形成于温度大于 26 度的热带洋面,要有原始涡旋提供能量,要有大量的潜热输送,
提供剧烈的上升气流。
伊朗高压位于伊朗高原附近,对我国新疆地区的天气有着重要影响。下图示意伊朗高压位置。据此完
成下面小题。
10. 伊朗高压属于( )
A. 副极地暖性高压 B. 副极地冷性高压
C. 副热带暖性高压 D. 副热带冷性高压
11. 伊朗高压对我国新疆天气影响最显著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2. 当伊朗高压控制新疆时,新疆的天气特征是( )
A. 高温多雨 B. 温和湿润 C. 炎热干旱 D. 寒冷干燥
【答案】10. C 11. B 12. C
【解析】
【10 题详解】
由题中图片信息可知,伊朗高压位于 30°N 附近,属于副热带暖性高压,C 选项正确;副极地气压带所在纬
度为 60°N 左右,AB 错误;伊朗高压位于 30°N 稍微偏北 位置,由此推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应为
暖性高压,D 错误。故选 C。
【11 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伊朗高压是副热带高压带的一部分,通常位于 30°N 附近,新疆纬度相对较高,伊朗高压夏
季随气压带、风带北移后才能显著影响新疆天气,B 选项正确。春季和冬季太阳直射点靠南,气压带位置也
靠南,AD 错误;秋季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C 错误。故选 B。
【12 题详解】
当伊朗高压控制新疆且位置异常偏东时,新疆受下沉气流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由于伊朗高压是副热带高
第 5页/共 10页
压带 一部分,属于暖性高压,控制区域气温较高,C 选项正确。阴雨天气需要有上升气流,且伊朗所在位
置为中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ABD 选项错误。故选 C。
【点睛】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南北移动,高压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
阴雨天气。
如图为我国风云四号卫星在某月 10 日某时刻拍摄的卫星云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月可能在( )
A. 3 月 B. 6 月 C. 9 月 D. 12 月
14. 卫星云图拍摄时,北京时间约为( )
A. 6 点 B. 9 点 C. 12 点 D. 15 点
15. 此时赤道上位于昼半球且属于 10 日的范围约占全球( )
A. 1/24 B. 5/24 C. 7/24 D. 11/24
【答案】13. B 14. B 15. C
【解析】
【13 题详解】
据云系图推断,在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该影像图拍摄的应是东南沿海台风多发的夏秋季节,结合选
项,最有可能为 6 月或 9 月;材料中说该图为某月 10 日拍摄的卫星云图,根据晨昏线与 90°E 经线夹角较
大判断,6 月可能性较大,B 正确,C 错误;3 月是春季,12 月是冬季,台风出现几率少,AD 错误。故选 B。
【14 题详解】
结合卫星云图可知,云层呈现出白色,主要反射太阳光,说明我国处在昼半球,图中的晨昏线为晨线,北
京时间为 120°E 经线所在的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6 时,结合图中 90°E 参考,大约
为 60°E,与 120°E 间隔 4 小时,北京时间为 10 点,9 点最为接近,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15 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6 时日出,18 时日落;结合上题可知,北京时间(东八区)为 10 日
的 10 时,计算出东十二区为 10 日的 14 时,东四区为 10 日 6 时,故赤道上昼半球且属于 10 日的时区为东
第 6页/共 10页
四区到东十二区,共 8.5 个时区,占全球的 1/3,结合选项 7/24 接近,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点睛】日出日落太阳方位: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
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太阳直射南半球,
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3 小题,共 55 分)
注意事项: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1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昆明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锋面徘徊于昆明和贵阳之间,易形成连阴雨天气。昆明准静止锋的延伸
方向(图 1)以南北型、西北-东南型为主,东西型很少。1 月是准静止锋影响最频繁的月份,其次是 2 月和
12 月。昆明准静止锋是影响贵州地区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其位置的来回摆动、强度的不断变化,对中
国西南部冬半年天气影响极大。图 2 示意昆明准静止锋剖面。
(1)当西北-东南型准静止锋出现时,分析其对贵州省天气的影响。
(2)指出贵阳冬季雨雾天气较多的原因,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3)指出与昆明相比,贵阳气温年较差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1)西北-东南型准静止锋出现时,贵州省中东部地区阴雨绵绵,气温偏低;西部地区晴朗少云,
气温偏高。
(2)受南北型和西北-东南型准静止锋较长时间控制。形成过程:准静止锋的暖气团沿着冷气团爬升,此过
程中形成的雨滴落到冷空气里,雨滴蒸发使得近地面冷空气达到饱和而成雾;锋面雾往往与锋面雨相伴而
生,就形成了雨雾。
(3)贵阳气温年较差大。贵阳地势较昆明低,夏季温度较高;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冷气团的影响,多阴雨
天气,气温较低,因此气温年较差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昆明准静止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
第 7页/共 10页
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
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 1 详解】
西北—东南型昆明准静止锋,在此锋向下,贵州省中东部地区位于锋面的交界面,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形
成阴雨和低温天气。而西部地区相对远离冷空气的直接影响,受暖气团控制更多,所以天气晴朗,气温偏
高。
【小问 2 详解】
原因:南北型和西北—东南型准静止锋在冬季更常出现,且长时间控制贵阳地区。贵阳地处云贵高原,地
形较为封闭,不利于水汽和污染物的扩散。形成过程:准静止锋形成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暖气团在爬
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水汽凝结成云致雨。下落的雨滴在冷空气层中蒸发,增加了近地面空气的湿度。同时,
由于冷空气的存在,近地面气温较低,使得近地面的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水汽进一步凝结形成雾。这样就
形成了雨雾交织的天气现象,且在准静止锋稳定维持时,这种天气持续存在。
【小问 3 详解】
贵阳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较差: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海拔高导致夏季气温相对较低,较为凉
爽。冬季时,昆明准静止锋的暖气团一侧更靠近昆明,使得昆明冬季气温相对较高。贵阳海拔相对较低,
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受冷空气影响更为显著,气温较低,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大。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艾比湖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其西北是著名的阿拉山口风区,这里四季多大风。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经过大规模的农垦,艾比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棉基地。近年来,艾比湖面积不断萎缩,盐尘暴(由大风将
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频发,生态环境恶化。下图示意艾比湖地理位置及 2000~2020 年不同部位的面积
变化。
(1)简述近年来艾比湖萎缩严重的原因。
(2)说明艾比湖萎缩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3)推测当地盐尘暴的盐尘源自湖泊的主要方位,并说明理由。
【答案】(1)艾比湖地区干旱少雨,蒸发加剧;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植被破坏严重,涵
第 8页/共 10页
养水源能力下降,湖水补给减少。
(2)湖泊的萎缩导致区域气候干旱加剧,温差变大,风沙天气频发;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荒漠
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湿地生态系统受损。
(3)湖泊西北部。湖泊西北部面积明显减小,接近阿拉山口风区,风力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艾比湖为载体,涉及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影响,沙源地的判断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
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 1 详解】
近年来艾比湖湖面萎缩严重,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方面,艾比湖地区干旱少雨,
全年降雨量有限,而湖水蒸发量大,导致湖水补给量与蒸发量严重失衡。人为因素则包括大规模的农业开
发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缩减了入湖水量;同时,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下水位降低,湖水
补给减少,导致湖泊萎缩。
【小问 2 详解】
湖泊的退缩导致区域气候干旱加剧,温差变大,风沙天气频发,这是因为湖泊蒸发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
减少所致。同时,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艾比湖的萎缩使得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大片湖区干涸,湿地生态系统受损,水生生物和植被
大量死亡。
【小问 3 详解】
图中可看出,湖泊西北部面积明显减小,裸露的湖床,水分被蒸发,盐分留在湖床上,为盐尘暴提供了盐
尘源。湖泊西北部接近阿拉山口风区,风力大,风力侵蚀搬运湖泊西北部的盐尘,形成盐尘暴。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寒温带针叶林生长在冷湿环境条件下,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常绿状态,树木多群聚、树冠呈尖塔状。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上生长着大片寒温带针叶林,因其树高不足两米、形态也不挺拔,被称
为“老头儿林”。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北部针叶林的分布。
第 9页/共 10页
(1)指出大兴安岭东西两侧针叶林南界的纬度差异,并分析原因。
(2)说明针叶林树木形态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分析“老头儿林”的形成原因。
【答案】(1)大兴安岭西侧针叶林南界纬度较东侧低;大兴安岭西侧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势高,
且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集聚,气温低。
(2)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寒冷天气;树叶呈常绿状态,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树冠呈尖塔状,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量。
(3)冻土使植被主根难以深入地下;冻土层阻止水分下渗,土壤过湿,根系呼吸作用受阻。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兴安岭北部针叶林的分布为材料设施试题,涉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植被形态、分布的影
响,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 1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大气环流不同,东侧位于第三级阶梯,海拔低,为夏季风的迎风坡,
降水多,温度高,而大兴安岭西侧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势高,且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集
聚,气温低,故大兴安岭西侧针叶林南界纬度较东侧低。
【小问 2 详解】
由材料可知,寒温带针叶林生长在冷湿环境条件下,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常绿状态,树木多群聚、树冠
呈尖塔状,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叶面积小,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寒冷天气;树叶呈常绿状态,有
利于进行光合作用;树冠呈尖塔状,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量,以免折断,适应暴风雪。
【小问 3 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上生长着大片寒温带针叶林,因其树高不足两米、形态也
不挺拔,被称为“老头儿林”,由于大兴安岭冻土面积广,使植被主根难以深入地下,树木根基不稳;夏季季
节性冻土融化,水分增加,冻土层阻止水分下渗,土壤过湿,根系呼吸作用受阻,不利于树木生长。
第 10页/共 10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