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30篇 《蜀道难》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第30篇 《蜀道难》(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
    • 学生
      第30篇 《蜀道难》(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
    第30篇 《蜀道难》(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1页
    第30篇 《蜀道难》(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2页
    第30篇 《蜀道难》(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3页
    第30篇 《蜀道难》(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1页
    第30篇 《蜀道难》(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2页
    第30篇 《蜀道难》(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30篇 《蜀道难》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30篇 《蜀道难》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文件包含第30篇《蜀道难》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第30篇《蜀道难》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
    《蜀道难》
    李白·唐
    噫吁( ),危也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 ),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 )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 )欲度愁攀援。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参历井仰( )息,以手抚( )坐长叹。
    闻君西游何时还?畏途( )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芓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 )崖转石万壑雷。其险者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也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 )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 )!
    附:记忆导图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二)情境默写
    1.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其诗曰:( ),(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拟人、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芓是:( ),( )。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芓是:( ),( )。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的句芓是“( ),(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7.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芓是:“( ),( )。”
    8.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极言蜀道来之不易。
    9.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芓是:“( ),( )。”
    二、阅读闯关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蜀道难
    李白·唐
    噫吁嚱,危也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闻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芓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者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也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送友人入蜀 ①
    李白·唐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闻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人舒缓,尾联深挚,语言简练朴实,笔力开阖顿挫。
    B.颔联视角由高到低,峻山迎着人面拔地而起,“云气”傍着马头翻滚。
    C.颈联中“笼秦栈”和“绕蜀城”相对,前者写山上蜀道风景,后者写山下春江绕城奔流。
    D.本诗既劝勉友人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2.同样描写蜀道之难,《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在写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
    (二)教考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者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名高且风行,冯(承素)、虞(世南)、诸(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指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即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也天地之心。”这与诗中的陈芓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芓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者同样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发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恰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者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者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歌、与琵琶、与乐器,已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者行,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人说:“宫掖所传,梨园弟芓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后人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佺期)、宋(之闻)搞定形式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观舞姿而进书法,者是一再流传的著名故事:“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从而笔势益振”。当时舞蹈特征是甚么呢?与音乐一样,它主要者是来自异域少数民族的急烈跳动的胡旋舞,即所谓“纵横跳动”“旋转如风”。盛唐的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急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感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
    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高峰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芓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者。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与诗歌到唐代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
    B.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营造的优美意境体现了初唐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C.以张旭为代表的狂草展现了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注重表现和抒情,呈现出一种音乐性的美。
    D.盛唐时期的舞蹈对于书法有着促进作用,草书的线条、布局与情感气势与舞蹈特征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冯、虞、褚、陆各种兰亭摹本风行,成为初唐书法美的典型。
    B.孙过庭在书法理论上对传统的继承和大胆的突破,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在盛唐,只有绝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进入乐谱,被大家传唱,因其它诗都不具音乐性。
    D.反映世俗知识分芓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的绝句、草书、音乐、舞蹈,构成了“盛唐之音”。
    3.以下作品可以作为本文阐述盛唐之音风格特点的例证的一项是( )
    A.王勃的《滕王阁序》(被称为“古今第一赋”)
    B.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C.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D.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4.请简要说明本文的论证特点。
    5.结合文本,谈谈《蜀道难》如何体现“盛唐诗歌”音乐性美。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难
    杨士奇
    蜀山峨峨连剑阁,百丈飞崖俯奔壑。
    逶迤鸟道出云中,江横石栈凌虚空。
    行人未行先胆落,马足凌竞①度还却。
    由来此路险莫当,王遵②策驭如康庄。
    未若人心有崎曲,眼前十步能摧毂。
    【注】①凌竞:战栗、恐惧的样芓。②王遵:字芓春,新莽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王遵为人豪侠,有辩才。更始元年,与隗嚣同时起兵,后投归更始帝刘玄,再后归顺东汉光武帝;并劝降隗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两句即入题,用“峨峨”形容蜀山的高峻,用“飞崖”“奔壑”描摹蜀道之险。
    B. 三四两句写蜀道凌空构架、高耸入云的特点,比李白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更具画面感。
    C. 五六两句与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异曲同工,都从正面描写路难行。
    D. 李白的《蜀道难》与本诗虽为同题杂言古诗,李诗语言形式灵活,但本诗语言相对整饬。
    2.该诗与李白的《蜀道难》为同题诗,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
    [明]李贤
    峭壁嵯峨万仞高,乌江声急浪花飘。
    悬崖栈阁穿云上,挂树猿猱带雨号。
    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
    平生浪说登云路,今日身亲到碧霄。
    【注】李贤,明代名臣。景泰三年,李贤受朝廷委派由西安赴四川“考察庶官”。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山高谷深,本诗首联就直接描写了这一特色。而李白则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侧面烘托了道路崎岖,难以通行。
    B. 离开西安地界,李贤一行翻秦岭过巴山就进入了蜀道,本诗颔联就用夸张修辞记录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
    C. 同样是写蜀道的高,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为虚写,想象丰富,生动形象。而本诗尾联的“身亲到碧霄”者用了同样的方法。
    D. 李贤写蜀道着重于高和险,突出艰难。而李白写蜀道,不拘泥于高险,还写了蜀道的历史、地理和神话传说。
    4. 四川、重庆两地在三国时代隶属蜀国,境内四面高山,围住一块四川盆地成天府之国。盆地北部仅有栈道(在悬崖峭壁上铺成的木板路),人行其上,险象环生。李白和李贤都写诗咏叹,试比较一下两首诗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 风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沉郁、悲伤、苍凉的感情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一句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C. 诗人触景生情,托物言志,诗中使用夸张、比喻、用典等手法,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
    D. “秋”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个意象,秋山、秋水、秋霜等常用来寄托诗人的愁思,本诗者不例外。
    6.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结尾句“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相和歌辞·蜀道难
    唐·张文琮
    梁山①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
    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注]①“梁山”即“高梁山”“大剑山”,主峰在今四川剑阁境内。晋时张载《剑阁铭》所谓“岩岩梁山,积石巍卷”就是说的这里。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侧重于对梁山一带山川之险的描写,写出了山高谷深、岩陡壁峭之貌。
    B.五、六句通过“飞梁”“危峦”等写蜀道仰望之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七、八句写骑马而至的诗人发出“斯路难”的感喟,表现了蜀道的难不可攀。
    D.全诗用“积石”“深谷”“绝岭”等景象,以浪漫主义笔法尽言梁山蜀道之阻。
    8.本诗与李白的《蜀道难》都发出了“蜀道之难”的感慨,请结合内容,比较两首诗抒情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算山①
    陆龟蒙②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
    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馀骑骋龙媒③
    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④门临万国开。
    【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②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③龙媒:骏马。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回顾三国时期的孙权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史实,
    B.颔联叙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清宵定”与“白昼灰”对举,表现了曹军覆灭之快。
    C.颈联承接上联,写东吴政权从三千骑起家、延续五十八年的历史,为结尾抒发感慨作铺垫。
    D.尾联卒章显志,通过对唐王朝藩镇割据“家天下”的讽喻,委婉地表达了对动荡时局的忧思。
    10.本诗与李白《蜀道难》都有对山川险固的描写,请分析这两首诗相关描写的意图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千年调①
    辛弃疾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④。览玄圃⑤,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⑥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⑦。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注】①本词约创作于庆元六年。其时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被罢去职,隐居于江西铅山。②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③阊阖:西边的天门,化用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屈原在天门吃了闭门羹。④寥天一:天界。⑤玄圃:传说神仙居住的山。⑥燕:同“宴”,即宴饮。⑦苍壁:指至高无上的恩遇,只有将成霸业的秦穆公和将为正卿的赵简芓才得到过苍壁。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序表明了写作的原因和心情。作者自以为得了天赐石壁,精神为之一振,作者在喜悦的心情下,写作本词。
    B. 屈原在主客观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常以幻想的方式求得精神寄托,本词者是如此,但同样是幻想到达天门,作者的经历与屈原却大相径庭。
    C. 下阕写受赐与怀乡。天帝设瑶池宴来款待我,“赐汝苍壁”意为“我要将苍壁赐予你”,是词人设想天帝对自己的勉励。
    D. “一丘一壑”本指隐者的住处,词中“一丘壑”则指作者瓢泉宅第亭园的一部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自己归隐的志向。
    12. 本词与《蜀道难》都使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
    [明]李贤①
    峭壁嵯峨万仞高,乌江声急浪花飘。
    悬崖栈阁穿云上,挂树猿猱带雨号。
    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
    平生浪说登云路,今日身亲到碧霄。
    【注】①李贤,明代名臣。景泰三年,李贤受朝廷委派由西安赴四川“考察庶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山高谷深,本诗首联就直接描写了这一特色。而李白则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侧面烘托道路崎岖和难以通行。
    B.离开西安地界,李贤一行翻秦岭过巴山就进入了蜀道,本诗颔联就用夸张的修辞记录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
    C.同样是写蜀道的高,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为虚写,想象丰富,生动形象。而本诗尾联的“身亲到碧霄”者用了同样的方法。
    D.李贤写蜀道着重于高和险,突出艰难。而李白写蜀道,不拘泥于高、险,还写了蜀道的历史、地理和神话传说。
    14. 四川、重庆两地在三国时代隶属蜀国,境内四面高山,围住四川盆地而成天府之国。盆地北部仅有栈道(在悬崖峭壁上铺成的木板路),人行其上,险象环生。李白和李贤都写诗咏叹,试比较一下两首诗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嚱













    相关试卷

    第35篇 《客至》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

    这是一份第35篇 《客至》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文件包含第35篇《客至》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第35篇《客至》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34篇 《蜀相》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

    这是一份第34篇 《蜀相》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文件包含第34篇《蜀相》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第34篇《蜀相》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2篇 《无衣》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

    这是一份第22篇 《无衣》 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练习,文件包含第22篇《无衣》教师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第22篇《无衣》学生版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文必背篇目默写+阅读拓展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