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练: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练: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题思路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农牧交错地带具有农业与牧业交错分布的特征。下图是我国主要的农牧交错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牧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牧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山地农牧交错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降水、地形、水源、热量B.降水、水源、热量、地形
C.水源、降水、热量、地形D.地形、水源、地形、降水
2.因自然原因引起的农牧业交错地带空间分布最不稳定的是( )
A.北方农牧交错带B.川滇鄂黔湘山地农牧交错带
C.青藏高原温带农牧交错带D.西北绿洲农牧交错带
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了比较不同防护林种的防风效果,该乡气象站研究人员在本乡流沙区和不同防护林带内布设了4个气象观测站,获取了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下图)。另有研究表明,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 )
A.骆驼刺B.杨树C.沙拐枣D.红柳
4.为增强防护林的防风效果,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林带间距B.栽种高大杨树C.乔灌草相结合D.种植草本植物
我国滨海盐碱地面积广,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台田——浅池”(挖土成池,筑土为台)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新型的滨海盐碱地综合改良模式,其创新性地将新型水资源——海冰水应用在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利用中。下图为“台田—浅池”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受气候影响,华北滨海盐碱土春、夏、秋、冬四季水盐运动变化过程( )
A.盐分稳定—淋盐—积盐—积盐B.积盐—淋盐—盐分稳定—积盐
C.淋盐—积盐—积盐—盐分稳定D.积盐—淋盐—积盐—盐分稳定
6.修筑台田,提高地表高度,并用海冰覆盖台田产生明显脱盐效果,是因为( )
①降低地下水位
②秋季提高土壤肥力
③春季加速盐分下移
④减少水分蒸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下图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加剧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人为原因是( )
A.气候干旱与异常B.地表崎岖不平C.经济活动过度D.城市化进程加快
8.②地区森林所起的主要环保功效是( )
A.吸烟除尘B.防风固沙C.净化空气D.美化环境
9.形成③④两个地区共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多石质山,土层浅薄B.海拔较高,热量不足
C.红壤分布,土质疏松D.地形崎岖,降水量大
深耕排盐是我国东北平原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手段。深耕是指用犁铧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表层的土壤翻下去的一种耕作方式。下图为东北平原机械化深耕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深耕能治理盐碱化,主要是因为( )
A.增加了水分的蒸发B.降低了表土含盐量
C.加速了盐分的溶解D.降低了土壤潜水位
11.深耕之后平整土地,可增强排盐效果,因为平整土地可以( )
A.使水分均匀下渗B.加大地表径流量
C.增强土壤透气性D.降低地表反射率
河套平原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灌溉商品粮农业区,也是我国盐碱化典型分布区之一。下图为该地土壤不同含水率与盐碱化程度的关系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当地重度盐碱化土壤与其它盐碱化程度土壤的含水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轻度盐碱化土壤植被覆盖率更高B.中度盐碱化土壤地表径流下渗更少
C.重度盐碱化土壤区年降水量更丰富D.重度盐碱化土壤水分蒸发更少
13.为缓解当地土壤盐碱化,最合理的措施是( )
A.用地膜覆盖以减少蒸发B.变耕地为林草地
C.采用有灌有排的方式D.大水漫灌淋盐
河套平原是农业发展的的富庶之地,被喻为“塞北江南”。由于气候原因和人类活动影响,该地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下图为河套平原气候资料和地下水埋藏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据图判断该区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段( )
A.3-4月B.5-6月C.7-8月D.10-11月
15.为了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在土地的表面铺设地膜,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进行深耕铺设秸秆,从而形成一个隔盐层。“上膜下秸”在治理表层土壤盐分含量的作用是( )
①表面铺设地膜,减少雨水下渗
②表面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
③底下铺设秸秆,减少地下水向上运移
④底下铺设秸秆,隔绝地下水向下运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沿海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土地资源丰富,但盐碱地占比很高。近年来,该市利用生活垃圾微生物肥料改良盐碱地。生活垃圾微生物肥料包括大量活性、高效菌株,其有益微生物菌群具备分解钾、固氮等多种功能,且会产生大量多糖,从而使土壤疏松,土壤孔隙增多。完成下面小题。
16.盐城市盐碱地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B.气候湿润,降水变率小
C.气候干燥,地下水位高D.地势低洼,海水倒灌
17.生活垃圾微生物肥料在改良盐碱地过程中所起的最主要作用是( )
A.提高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B.加快成土速度
C.增加土壤有机质D.减弱土壤蓄水能力
顶冠峰是武汉市主城区最高峰,1974年建设采石场和石灰厂,山体破坏严重,是全市“创面”最大的山体之一。2019年顶冠峰生态修复工程启动,2022年山体修复完工,启动山体覆绿工程。左图和右图分别为修复前后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修复后的矿山,主要利用方向最可能是( )
A.农业种植B.生态游园C.地产开发D.科研基地
19.山体复绿过程中选择的植被最可能具备的特征是( )
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C.耐涝,耐低温D.耐涝,喜阳光
20.顶冠峰修复后,会使( )
A.物种丰度增加,径流汇水加快B.地面辐射增强,气温日较差增大
C地表径流减少,坡面侵蚀减弱D.降水大幅增加,区域小气候改变
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湖区浅水区域生长有茂密的芦苇,也是新疆仅次于博斯腾湖的第二大渔业基地。20世纪六十年代,乌伦古湖水位不断下降;1969年,当地凿通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湖之间的分水岭,修建了“引额济乌”工程。下图示意新疆乌伦古湖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天然状态下,乌伦古湖( )
①补给吉力湖
②受吉力湖补给
③鱼类生长缓慢
④鱼类生长较快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2.与图中甲地的芦苇相比,乙地的芦苇( )
A.分布密度大,植株高,分布范围广B.分布密度大,植株低,分布范围窄
C.分布密度小,植株高,分布范围广D.分布密度小,植株低,分布范围窄
23.“引额济乌”工程修建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渔业养殖面积B.改善额尔齐斯河生态环境
C.增加农业灌溉用水D.维持乌伦古湖的生态用水
下图示意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下列关于图中的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的区域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2—农牧交错,风沙严重B.3—降水量大,土壤多呈碱性
C.5—光热充足,但土壤贫瘠D.6—人迹罕至,生态良好
25.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区如期脱贫的有效措施有( )
①鼓励移民,劳务输出
②积极垦荒,开辟耕地
③对口帮扶,发展特色产业
④易地搬迁,恢复生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山东省东营市(下图)80%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过去,当地通过大水漫灌冲走土壤里的盐分。近年来,东营市花官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幅降低土地盐碱化程度,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了全镇总耕地面积的75.8%。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东营市土地盐碱化较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土壤孔隙较小
②河流携带盐分多
③地下水水位较高
④沿海地势低平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7.东营市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段是( )
A.3~5月B.6~8月C.9~11月D.12~2月
28.花官镇治理盐碱化土地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碱蓬脱盐B.深挖沟渠排碱C.减少水分蒸发D.增高海岸堤防
二、材料解题思路题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经日内瓦湖流入法国,流经法国多个省,全长约812千米,在法国境内长约500千米,最终汇入地中海。罗讷河生活着大量鲑鱼(溯河洄游鱼类),两岸农业发达。罗讷河上曾有20多座大坝用于发电、航运等,除了上游有一座近80米的高坝水电站外,其余均为低坝。下图为罗讷河流域内高、低坝示意图。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法国政府对罗讷河不同河段进行多次整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核电在法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要求恢复罗讷河自然生态的呼声持续高涨,关于罗讷河上大坝拆与建的争论日趋激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政府应能源政策调整和环保理念变化,终止使用罗讷河流域上的大坝,这些大坝逐步被拆除,并且恢复自然弯曲河道。
(1)与高坝相比,说出罗讷河低坝的优点。
(2)阐述恢复自然弯曲河道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3)对于罗讷河上大坝的拆建之争,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顾屯流域总面积约24km2,主沟道断面呈“U”形,平均宽度80m,底部平坦,两侧斜坡陡立。该流域2012年实施治沟造地,修建了五座水库(图1),沟道内地形变化较大。治沟造地虽缓解了土地资源短缺,但产生了土地次生盐渍化现象。盐渍化的产生不仅与积水、灌溉等有关,也受水库修建的影响。盐渍化状况可以通过电磁传感器监测,随含水率增加土壤电阻率降低。图2示意五号坝水库水位及下游高程,图3示意五号坝下游三处测点土壤电阻率随深度变化统计。
(1)推测修建水库后沟道内地形变化状况。
(2)结合图3简述五号坝下游三处测点盐渍化程度的分布规律。
(3)解题思路水库蓄水加剧下游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过程。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用好盐碱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河北沧州黄骅某农场,表层土壤盐碱化严重,作物产量低。该地旱碱麦采图“微沟播”技术(深近6厘米、宽10厘米的小沟。沟底两侧各种一行小麦,覆土压实)和微咸水结冰灌溉技术,躲盐避害,“农业荒漠”盐碱地逐步变成“大粮仓”
(1)解题思路该地土壤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2)相比传统平地播种,简述“微沟播”的好处。
(3)说明冬春季利用盐碱地地下浅层微咸水灌溉的原因。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羊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东部、祁连山北麓,是我国主要的灌溉农业区,流域下游分布有天然绿洲。绿洲内的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具有强烈依赖性,埋深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植被生长,且其地下水埋深夏季大于冬季。近年来,当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充分考虑绿洲边缘地区水资源承载力,采用低覆盖度治沙工程,营造了适宜当地天然植被恢复的固沙植被,使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下图示意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夏季植被覆盖度与地下水埋深关系。
(1)描述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夏季植被覆盖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规律,并解题思路其原因。
(2)说明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地下水埋深夏季大于冬季的原因。
(3)阐述当地绿洲边缘地区采取低覆盖度治沙工程的有利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北方地区降水分配不均匀,春季降水少,多旱情;西北地区降水少,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灌溉水源:青藏高寒区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农业生产热量条件差;滇川渝鄂湘山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故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地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地带、滇川渝鄂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地带等四地农牧交错地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为降水、水源、热量、地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由前一题的解题思路可知,四地的农牧交错地带的影响因素中水源、热量(海拔)和地形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受降水差异形成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不稳定,这是由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降水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即可知四地中受自然因素所导致的空间分布最不稳定的就应是受降水影响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A正确,BCD 错误。故选A。
3.答案:C
解析:据表中数据大小可知,沙拐枣在3m、1m、0.5m处风速为四种植物中最小的,因此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沙拐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解题思路,乔灌草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而单一种植某种植被降低植被的透光程度较差、不如乔灌草相结合效果好,因此宜采取的措施是乔灌草相结合,C正确。增加林带间距会增加透光程度,A错误。栽种高大杨树对减弱底部透光率效果差、种植草本植物对减弱顶部透光率效果差,B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华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土壤解冻后,地表蒸发加强,土壤深层的盐分会随着水分上升至地表,形成积盐的过程;夏季降雨较多,雨水能够对地表盐分进行淋洗,并将部分盐分带入土壤深层,这是一个淋盐的过程;秋季降水减少,晴天多,蒸发较旺盛,土壤略有积盐;冬季降水少且气温低,蒸发非常微弱,土壤水盐运动几乎停止,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答案:C
解析:台田的修筑通过挖土成池、筑土为台的方式,提高了地表的高度,这样可以减少地表水的积聚,从而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①正确;海冰覆盖台田,冰块覆盖在土壤之上,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减少地表盐分的累积,抑制土壤返盐;春季气温回升,冰块融化后会下渗进入土壤,将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在水里,进一步降低土壤的盐分,③④正确;修筑台田,提高地表高度,并用海冰覆盖台田无法提高土壤肥力,②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答案:C
解析:气候干旱与异常、地表崎岖不平属于自然原因,AB错误。①地区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地区,过度的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导致植被的破坏等会儿导致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的脆弱,C正确。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一定加剧生态环境的脆弱,D错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②地区位于我国农牧过渡带,森林所起的主要环保功效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B正确;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主要是城市内道路两旁的树木的作用,不符合当地森林的所起的作用,ACD错误,故选B。
9.答案:D
解析:③④两个地区都位于我国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地形为丘陵、山地,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土壤侵蚀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形崎岖,降水量大,D正确。③地区是云贵喀斯特地区,多石质山,土层浅薄;④地区为亚热带低山丘陵,多红壤,A错误。④地区为亚热带低山丘陵,热量较充足,B错误。红壤土质黏重,C错误。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深耕的作用。深耕既能疏松耕作层,又能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控制土壤返盐,A错误;深耕深翻,把表层含盐较多的土壤翻到耕作层下边,把含盐较少的下层土壤翻到表面,降低了表土含盐量,缓解了表层的盐碱化,B正确;水分增多才会加速盐分溶解,深耕并不会加速盐分溶解,C错误;深耕对土壤潜水位没有影响,D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平整土地的作用。平整土地可使水分下渗均匀,增强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碱化,A正确;地表径流取决于降水和下渗的关系,平整土地一定程度上增强水分下渗,使地表径流量减少,B错误;增强土壤透气性的措施主要是疏松土壤,和平整土地关系不大,C错误;地表反射率和下垫面性质有关,平整土地对下垫面性质的影响较小,D错误。
12.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重度盐碱化土壤含水量较其它盐碱化程度土壤的含水量更高。重度盐碱化的土壤分布区,土壤含水率表层和底层差异较小,原因可能是重度盐碱化地区盐分在土壤表层集聚,形成厚厚的盐壳覆盖地表,起到阻挡水分蒸发的作用,使得土壤水分含量较高,D正确;轻度盐碱化土壤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下渗,会导致土壤含水量高,与图示信息不符,A错误;地表径流下渗主要和地形及土壤质地有关,与盐碱化程度关系不大,B错误;都位于河套平原,降水差异小,C错误。故选D。
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河套平原是我国西北于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灌溉商品粮农业区,农业生产中排灌结合,有利于降低土壤盐分,C正确;河套平原以种植业为主,耕地种植面积大,通过地膜覆盖减少蒸发工程量大,成本高,A错误;变耕地为林草地,不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B错误;大水漫灌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碱化,D错误。故选C。
14.答案:B
解析:土地盐碱化满足两个条件:地下水位高,蒸发大于降水。读图可知5-6月地下水埋深浅、降水少、气温较高蒸发强,所以士地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段是5-6月,B正确;3-4月气温低,地下水埋深深,A错误;7-8月降水量大,淋溶作用明显,C错误;10-11月气温低,地下水埋深深,D错误;故选B。
15.答案:C
解析:雨水下渗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增强淋溶作用,减轻盐碱化,①错误;表面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土地盐碱化程度低,②正确;底下铺设秸秆,形成阻挡,减少地下水向上运移,减少地下盐分往上输送,③正确;铺设秸秆不能隔绝下渗,地下水向下运移可以将表层盐分带到地下,减少士壤的盐碱化,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
16.答案:D
解析: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地形成的原因,盐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因此,大水漫灌不是盐城市盐碱地占比高的主要原因,A错误;气候湿润,降水变率小,会导致土壤湿润,不利于盐碱地的形成,B错误;盐城市属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C错误;盐城市位于江苏省沿海中部,地势低洼,海水易倒灌,导致土壤盐分积累,形成盐碱地,D正确。故选D。
17.答案:A
解析:生活垃圾微生物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以及多种有益微生物菌群,在盐碱地改良中,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降低土壤表层盐分浓度,A正确;加快成土速度、增加土壤有机质,与改良盐碱地没有相关性,BC错误;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D错误。故选A。
18.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该山体破坏严重,2022年山体启动覆绿工程,山地复绿生态环境转好,可进行轻度开发,生态旅游最为适宜,B正确;农业种植对山体环境破坏较大,不适宜发展,A错误;此处山体破坏严重,还在逐渐恢复中,不适宜地产开发,C错误;此处基础设施并不完备,加之环境条件开始修复,不适宜建设科研基地,D错误。故选B。
19.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该山体曾经建设采石场和石灰厂,山上植被遭到大量破坏,水土保持差,地表冲刷严重,土壤肥力较差,相对较为贫瘠,故复绿应选择耐旱、耐贫瘠的植被,山体不具备蓄水条件,不需要耐涝条件,A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A。
20.答案:C
解析:该山体采用山体覆绿工程逐渐修复地理环境,故植被逐渐恢复后,水土保持逐渐加强,有利于截流、存流,地表径流减少,坡面侵蚀减弱,径流汇水减慢,C正确,A错误;植被具有一定调节气候能力,气温日较差会减小,降水不会“大幅”增加,并不会“改变”当地小气候,BD错误。故选C。
21.答案:B
解析: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地势较吉力湖低,受吉力湖补给;纬度较高,温度较低,鱼类生长缓慢。故选B。
22.答案:D
解析:芦苇多生长于浅水区域。由图可以看出,甲地等深线较稀疏,湖盆地势平缓,水域较浅,且有河流带来肥沃的泥沙;而乙地等深线密集,水域深,湖盆地势陡峭,湖盆底部淤泥的营养条件差。故与甲地相比,乙地芦苇分布密度小,植株低,分布范围窄。故选D。
23.答案:D
解析:修建“引额济乌”工程的背景是乌伦古湖水位不断下降,湖水盐度不断上升,导致湖区周边生态环境恶化。故“引额济乌”工程修建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乌伦古湖的生态用水,改善该湖的生态环境。故选D。
24.答案:C
解析:2为秦巴山区,是我因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分界,农业以种植业为主,风沙较少;3位于秦巴山区以南,为我国南方地区(武陵山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土壤为红壤,多呈酸性,黏性重,有机质含量少;5位于我国滇桂黔三省之间,纬度较低,光热充足,但喀斯特地貌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6位于我国滇西边境,位于我国人口分界线的东南部,人口较稠密。故选C。
25.答案:D
解析:“对口帮扶,发展特色产业”、“易地搬迁,恢复生态”等有助于当地获得资金与技术支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地方收入,③④符合题口要求;连片贫困区生态脆弱,”积极垦荒,开辟耕地”会导致生态破坏,最终加剧贫困,②错误;可以适当的进行生态移民,但不是“鼓励移民”,①错误。故选D。
26.答案:D
解析:土壤孔隙较小,说明土壤较为紧实,不利于作物生长,但不是土地盐碱化的原因,①错误;一般来说,河流会携带一定营养盐,但盐度较低,属于淡水,不会造成河流周边大量土地出现盐碱化,②错误;东营市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蒸发使得地下水中的盐分在地表积累,造成土地盐碱化,③正确;沿海地势低平,如果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造成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增加,土地发生盐碱化,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7.答案:A
解析:东营市处在我国华北地区,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下层土壤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面的土壤中,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为了缓解春旱对农作物的威胁,人们常常引水灌溉农田。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大水漫灌,不注意排水,会导致土地地下水位上升,下层土壤的盐分随之上升到地表面的土壤中;华北平原一些近海地区长期以来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随着水分蒸发,地下水中的盐分到达地表面。因此,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是春季(3~5月),A正确;6~8月、9~11月降水量较大,能够起到淋溶盐分的作用,BC错误;12~2月冬季地下水位较为稳定,蒸发相对较小,不是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段,D错误。故选A。
28.答案:B
解析:花官镇距海较远,土地多利用为农田,受盐碱影响多为中、低产田,应该引黄河水压碱、深挖沟渠排碱等措施可降低地下水位,大幅降低土地盐碱化程度,建设高标准农田,B正确;种植碱蓬脱盐不利于当地农业发展,A错误;减少水分蒸发能够缓解盐分在土壤表面集聚,但技术要求、前期投入维护高,不是有效的措施,C错误;距海较远,且增高海岸堤防无法阻挡海水从河道入侵,D错误。故选B。
29.答案:(1)低坝工程量较小,修建难度较低,成本较低;低坝蓄水量较少,淹没的土地面积较小,需要移民的人数较少;低坝上下水位差较小,船只过闸的效率较高;低坝诱发地质灾害的概率较低。
(2)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扩大生物生存空间,可增加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高河流自然生产力和河流自净能力,促进河流水的净化。
(3)答案一:赞同。有利于恢复自然生态和物种交流;该国核能发展快,可以替代水能。
答案二:不赞同。有利于减轻下游洪水威胁;大坝的综合开发效益明显,如航运、灌溉、发展水产养殖和获得清洁能源等。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从成本、淹没地区、航运效率、地质灾害等方面解题思路即可。
第(2)问,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思维解题思路恢复自然弯曲河道对河流本身以及河流周边环境的生态作用,主要从生物多样性、河流的自净能力等角度作答。
第(3)问,回答赞同拆除大坝,应当从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能源结构角度作答。回答不赞同拆除大坝,应当从防灾减灾以及航运等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作答。
30.答案:(1)修建水库后,沟道内淤积泥沙,沟道变浅;沟道(纵坡面)坡度降低;沟道两侧流水侵蚀作用变弱,沟道两侧斜坡变缓。
(2)五号坝下游120m处土壤电阻率最低,说明土壤含水量最高,盐渍化程度最重;距离五号坝越远,土壤电阻率越高,说明土壤含水量变低,盐渍化程度减轻。
(3)水库蓄水,库区水位升高;库区水位高于下游海拔,库区水渗漏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分大量溶解;流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的盐分随蒸发上升到地表,地表积盐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
解析:(1)修建水库后,库区水位上升,沟道的水速度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流水挟带的泥沙发生堆积,沟道变浅:沟道(纵坡面)坡度降低,流速减慢,侵蚀力减弱,沟道两侧流水侵蚀作用变弱,沟道两侧斜坡变缓。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随含水率增加土壤电阻率降低。读图3可知,五号坝下游120m处土壤电阻率最低,说明土壤含水量最高,土壤水分蒸发会增加土壤水分累积,盐渍化程度最重;距离五号坝越远,土壤电阻率越高,说明土壤含水量变低,土壤蒸发量减少,盐渍化程度减轻。
(3)水库蓄水,库区水量增多,水位升高,库区水位高于下游海拔,由于水体会由高处往低处流动,因此库区水会通过地下水渗漏的方式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分大量溶解于水体中;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流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挟带的盐分随蒸发上升到地表,使地表积盐,盐分不断增多,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
31.答案:(1)气候干旱(特别是冬春季节),蒸发强烈;地形较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易被蒸发;不合理灌溉。
(2)沟底地势较低,便于蓄积地表水;(因开挖含盐量高的表层土壤)沟处土壤盐分较低;沟内覆土压实,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温度。
(3)在寒冬时节抽取地下咸水灌溉,在地表形成冰层;春季气温回升,结冰咸水最先融化、下渗,把将地表大部分盐分带到地下;等气温继续回升至零摄氏度,地表结冰的淡水融化,又起到淋洗地表盐分的作用。
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河北沧州黄骅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冬春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地形较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易被蒸发;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升高。
(2)由材料可知,“微沟播”技术(深近6厘米、宽10厘米的小沟。沟底两侧各种一行小麦,覆土压实)和微咸水结冰灌溉技术,躲盐避害,读图可知,沟底地势较低,便于蓄积地表水;因开挖含盐量高的表层土壤,沟处土壤盐分较低,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沟内覆土压实,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温度,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3)冬春季利用盐碱地地下浅层微咸水灌溉,在寒冬时节抽取地下咸水灌溉,在地表形成冰层,起到保温作用;春季气温回升,结冰咸水最先融化、下渗,把将地表大部分盐分带到地下,降低表层土壤盐度;等气温继续回升至零摄氏度,地表结冰的淡水融化,又起到淋洗地表盐分的作用,缓解土壤盐碱化。
32.答案:(1)变化规律:随埋藏深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先增大后减小;3.6m以上随着地下水深度增加,盐渍化程度减弱,植被覆盖率增加;3.6m以下,随地下水深度增加,水分条件减弱,植被覆盖率减小。
(2)夏季晴天多,河流蒸发量大,夏季处在农作物生长期,需水量大,用于农业灌溉,河流下游补给减少,地下水埋藏深度大。
(3)植被覆盖率低,需水量较少,有助于适应当地的气候特征;植被覆盖相对提升,有助于改善土壤条件,有助于生态环境改善;低覆盖率植被能够减少人工、树木成本支出,且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解析:(1)阅读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夏季植被覆盖度与地下水埋深关系图可知,随着地下水埋深增加植被覆盖率先增大,在3.6m后,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植被覆盖率主要受水分、盐分影响,3.6m以上受高盐分影响,植被覆盖率较低,地下水埋深浅,受蒸发影响,盐分在地表积累,土壤盐分较高,植被受盐渍化覆盖率较低;3.6m以下,地下水埋藏深,水分逐渐减小,较难满足植物生长,植被覆盖较低。
(2)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地下水埋深夏季大于冬季的原因主要从蒸发、河流补给角度解题思路。夏季内陆地区气温较高,虽然石羊河河流流量较冬季大,但是夏季蒸发量大,居民用水、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使得下游地区地下水补给较小,地下水埋深大。
(3)当地绿洲边缘地区采取低覆盖度治沙工程的有利影响主要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角度解题思路。从生态环境角度看,植被覆盖率降低,减少植被生长过程中的耗水,植被覆盖率相对裸地而言,能够增加水源下渗,提升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生长,低植被覆盖率能够较好的避免因为水分不足导致的植被覆盖率大批下降;从社会经济角度解题思路,采用低覆盖度植被治沙,种植植被较少能够减少人员部署、资金投入,利用较小的经济投入,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35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红色荒漠化的主要治理措施是,据材料可知,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37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37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37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37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37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37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