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讲义 (2份,原卷版+解析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练习,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讲义42地貌的观察原卷版docx、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讲义42地貌的观察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1.人字形铁路
京张铁路最困难的是八达岭隧道工程。为了确保提前建成这条铁路,詹天佑决定八达岭隧道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这在当时我国施工机械十分简单和落后的情况下,是很不容易的。为了保证隧道施工质量,詹天佑吃住在现场,亲自把关,对定线、定位,甚至对每一个炮眼的直径和距离都要亲自过目。他这样不分昼夜地勤奋工作,使现场施工的所有员工无不深受感动。詹天佑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折返线”的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修筑一段“人”字形线路,使关沟段的线路坡度降低到33‰以下,八达岭隧道长度减少到一半。詹天佑还根据山区筑路的特点,就地取材,设计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宏伟壮观的石拱桥。不仅节省了钢材,还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詹天佑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三个要求,都实现了。1909年10月2日,在通车典礼的会场上,中外来宾对詹天佑表示异常钦佩。他非常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詹天佑人字形铁路原理是利用火车前后的两个车头,当列车在上坡时,前面的火车头负责拉,尾部的火车头则负责推,如此便能满足上坡的动力。 等到列车行驶过“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后,列车的前进方向就反过来,原先负责拉的车头改为负责推,原来处于列车尾部的车头变成列车的最前端,负责把列车往前拉。从而克服因周边高落差地势环境,而导致火车难以安全爬坡的困难。
2.中国典型的地貌类型
黄土地貌是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沟壑纵深,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而命名的,大量纵横交错的沟壑,使得黄土高原表面十分破碎,这些沟壑一般可下切50至100米,有的区域甚至超过150米,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黄土高原覆盖的深厚、疏松的黄土层,是形成黄土地貌的重要原因。
丹霞地貌以广东的丹霞山而得名,在我国的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等南方省份广泛分布,是一种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岩或砾岩,在流水或者风力的侵蚀作用下而形成的地貌类型,我国南方地区最为典型。丹霞地貌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也有分布,比如甘肃的张掖。
雅丹地貌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下,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等各种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我国柴达木盆地西部的雅丹地貌群,是世界上延伸最长的雅丹地貌群。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蚀能力的水(自然界的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溶蚀能力)对于可溶性岩石(大多是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态的总称,最早发现与喀斯特高原。我国的云贵高原广泛的分布有石灰岩,加上气候湿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拥有包括溶洞、洼地、石林、石芽、落水洞、地下暗河、盲谷等各种地表形态。比如云南路南石林、贵州双河溶洞、重庆小寨天坑、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知识点一 地貌观察的顺序
1.位置
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原则
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3.顺序
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4.辅助观察
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知识点二 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3)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
①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②坡度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例如,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3.坡向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5.综合观察
①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②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1.自主判断
(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的顺序进行观察。( )
(2)观察地貌时,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
(3)观察地貌时,还要观察地表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
(4)坡度越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
答案:
(1)× 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 观察地貌时,光凭肉眼是不够的,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3)√ 观察地貌时,除了观察高度、坡向、地貌形状等,还要观察地表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4)× 坡度取决于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坡度越大不代表相对高度也越大。
03
核心整合
核心01 地形的基本部位
【核心整合】
【小试牛刀】
下图为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2)说明图示旅游公路的分布特征及原因。
(3)将骑行线路分为a、b、c、d四段,指出从a至d段骑行过程中最吃力的路段,并说明理由。
答案:
(1)以山地为主;地势东部和西部高,中间低。
(2)分布特征:大体位于河谷附近。原因:河谷地区坡度较缓,有利于行车安全,施工难度小,等等。
(3)a段。理由:a段为上坡路段,等高线较密集,坡度陡,骑行难度大。
解析:
(1)关于图中地形特征,需要描述地形类型及地势高低。读图可知,该地区海拔在1000米左右,等高线密集,以山地为主;通过图中的海拔以及河流的位置和流向可判断,该区域地势东部、西部较高,中部较低。
(2)据图可知,旅游公路大体与河流平行,位于河谷附近。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有利于行车安全,施工难度也较小。
(3)根据生活经验可知,骑行吃力主要在上坡路段且坡度较大的地区,这种路段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表现为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过渡,且等高线较为密集。由此得知,a段由低海拔骑行到高海拔,且等高线密集,高度变化大,骑行最为吃力。
核心02 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貌观察
【核心整合】
【小试牛刀】
读某地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该地形各部位名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为鞍部B.b为山峰C.ef为山脊D.g为悬崖
2.图中两山峰的温差为( )
A.1.2℃B.1.2℃~2.4℃C.2.4℃~4.8℃D.0℃~2.4℃
【答案】1.C 2.D
【解析】1.读图可知,a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为鞍部,A正确;b为闭合等高线中心,为山峰,B正确;ef处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为山谷,C错误;g处等高线重叠,为陡崖,D正确。故选C。
2.读图可知,左侧山峰海拔在1200~1400m之间,右侧山峰海拔在1000~1200m之间,计算可得相对高差为0~400m。根据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则两山峰气温相差0℃~2.4℃,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核心03 地貌的描述
【核心整合】
一般情况下,描述地貌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判断宏观地形类型
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其海拔和地势起伏如下表所示,可根据海拔和地势起伏判断不同的地形类型。
2.判断微观地貌类型
在判断出所属宏观地形类型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地描述具体的地貌类型及其次级地貌。根据地貌的成因,可以分为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每种地貌又可分为很多次级地貌,如风沙地貌包括风蚀蘑菇、风蚀柱、沙丘等次级地貌。
3.描述地貌特征
针对具体的地貌类型,描述地貌的形态特征。
(1)描述地貌的规模,如高低起伏和空间尺度等,在对比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地貌特点时,要注意描述冲积扇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三角洲的规模较大。
(2)描述地貌的形状特征,如喀斯特溶沟呈长条状或网格状,喀斯特洼地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冲积扇平面表现为扇形。
(3)描述次级地貌的组合,如不同微观地貌的组合等。
4.描述地貌物质组成特征
(1)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
(2)地貌景观的色彩特征,如表面的颜色等。
【小试牛刀】
读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探究下列问题。
(1)观察该地的地貌,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貌名称。
(2)从宏观角度说明图示地区地形特点。
(3)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并说明理由。
答案:(1)①盆地,②陡崖,③山谷,④山脊,⑤山峰,⑥鞍部。
(2)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
(3)乙处。等高线稀疏,坡缓。
解析:(1)结合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可以判断出①为盆地,②为陡崖,③为山谷,④为山脊,⑤为山峰,⑥为鞍部。(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3)梯田应建在地势和缓的坡地上。据图可知,乙处等高线稀疏,坡较缓。
04
重难拓展
一、地形图的判读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现为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如图中(单位:米)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则图中n=4,d=100米,H大=400米,H小=100米,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ΔH)。计算公式为(n-1)d≤Δ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国家战略与政策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同步讲义42国家战略与政策学案解析版docx、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同步讲义42国家战略与政策学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讲义42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卷版docx、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讲义42资源跨区域调配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洋流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讲义42洋流原卷版docx、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讲义42洋流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