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件+教案+练习
- 《将相和》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 教案 0 次下载
- 《将相和》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 0 次下载
-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案 0 次下载
- 《将相和》精品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 0 次下载
- 《将相和》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将相和》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快速阅读,还记得方法吗?
预设:连词成句地读
教师引导: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表。
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预设:
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完璧归赵
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想据为己有。赵王无奈,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识破秦王没有诚意,偷偷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无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渑池会面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之后命人记录了下来。
蔺相如也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要和秦王拼命,秦王只好照办,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了下来。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
负荆请罪
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满意。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廉颇。
廉颇幡然醒悟,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
教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预设: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也想得到这个无价之宝,就假意说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将和氏璧带回赵国。过了几年,蔺相如陪同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其间,蔺相如不畏强暴,据理力争,使赵王免受侮辱。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老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处处主动避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脱下战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最后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
教师引导:这位同学清楚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也回忆起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将相和》。
教师小结:课文的三个故事,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最后一个故事的起因。讲故事时不能颠倒顺序。
2.教师引导: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分别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冲突?你是怎么看待这些矛盾的?
预设:表面上看,三个故事写的是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个人矛盾,实际上写的是秦国与赵国的矛盾,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细读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教师启发思考: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快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结合具体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1.第一种情况:学生按照文章顺序汇报。
(1)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
预设1: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一开始赵王犹豫不决,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把所有的可能都想到了,从“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的语言中,我感受到蔺相如很机智。
教师引导:正像同学所说,蔺相如为赵王分析秦王的意图时说,用了两个“如果”一个“就”和“一定”,权衡利弊,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机智。
预设2:当时秦国强盛,赵国不如秦国,满朝文武都觉得这件事很为难,蔺相如却敢“挺身而出”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我觉得他很勇敢。
教师随机板书(蔺相如:机智勇敢)
预设3:当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就谎称和氏璧有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把和氏璧要了回来,从“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的语言,“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的行动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很机智。
预设4:我想补充,当拿回和氏璧后,蔺相如怒发冲冠,从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中,我感受到他的不畏强暴和机智勇敢。教师随机板书(不畏强暴)
教师引导:蔺相如以命相拼,真是英勇无畏。
预设5:在“完璧归赵”中我感受到蔺相如做事谨慎。在蔺相如和秦王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后,他反复思量,觉得秦王不可信,于是,派人把和氏璧送了回去。
预设6:我觉得蔺相如很勇敢,他派人把和氏璧送走了,那典礼上他怎么面对秦王啊。
教师引导:是啊,此时他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赵国,真替他担心。
预设7:在典礼上,蔺相如说知道欺骗秦王是死罪,但又怕辜负赵王所托,我觉得他特别勇敢。宁死也要保护和氏璧。
预设8:我通过蔺相如“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的态度,和“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这个反问,体会到他表面上尊重秦王,实际上让秦王没办法反驳。从中看出他充满智慧。
教师小结:在第一部分“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我们体会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面对秦王企图强占和氏璧时,他能够勇敢斗争,巧妙地保护和氏璧,从而完璧归赵。因此被封为上大夫。
(2)交流“渑池会面”的故事。
预设1:在“渑池会面”中,秦王让赵王鼓瑟,是有意侮辱赵王。蔺相如说“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用同样的方式反击,感觉他很有智慧。
预设2:我想补充,“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体现了蔺相如的决心,也看出他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
教师引导:这两处程度是逐渐加深的。在这里蔺相如虽然说的是“您”“希望”这样客气的词,但是他的要求却是不容置疑的。
教师引导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1:维护国家的荣誉、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
预设2: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教师小结:在“渑池会面”这部分,我们通过抓人物的语言、语气进一步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3)交流“负荆请罪”的故事。
预设1: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从“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可以看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预设2:从蔺相如“请病假不去商超,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这些行动,也可以看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教师随机板书(顾全大局)
预设3:从“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让他下不来台”可以看出廉颇很不服气,居功自傲、狭隘率真。
预设4:从廉颇“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的行动,又可以看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教师随机板书(廉颇:勇于认错 知错就改)
教师引导:正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都以国家利益为重,所以才能由不和到和。
教师随机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
教师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引导:请你设计一段“负荆请罪”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吧。
示例:廉颇背上绑着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前,惭愧得不敢抬头,拱着手说:“蔺上卿,罪臣知错了,请蔺上卿降罪责罚!”
蔺相如吃惊地说:“廉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不!”廉颇坚定地说,“往日罪臣嫉妒蔺上卿,为了自己的名誉不顾国家安危,罪当万死!请蔺上卿责罚!”
“既然将军知错了,改正就行,何必这般请罪?你为赵国堂堂上卿大将军,当街施跪,成何体统?”蔺相如一边说一边扶廉颇起来。
“蔺上卿,你深明大义,为了国家的安危而不顾自身名誉,实乃舍小家而顾大家的英雄,罪臣佩服!”
“既然将军今天来我这里负荆请罪,说明将军也是深明大义之人,不如我们以后就和睦相处,共同辅佐赵王,保卫赵国。”
“蔺上卿说得好!我们只要和睦相处,赵国就如虎添翼!”
教师小结: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冲突;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也是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不顾国家利益。这是“将相和”的真正原因,也是他们共有的可贵品质。
2.第二种情况:学生不按照文章顺序汇报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三、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主题概括。
2.课堂演练。
3.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排练《将相和》课本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相和》作为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落实“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这两个语文要素的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主要做到:训练学生连词成句地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蔺相如、廉颇的印象。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在于:注重了理解课文方法的训练。理解人物品质时,注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析。
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树之歌第二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统编版(2024)2 i u 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实践方法,检测效果,整体感知,梳理脉络,品读语言,感悟形象,教师总结,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