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作品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朽、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在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并得到传承和发展。
B. 建筑物上,构件与构件、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C. 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中国建筑运用“文法”的规则,用不同的“词汇”构成不同的体形。
D. 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在砖石建筑中的运用,为中国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都遵循“文法”,但不同类型的建筑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处理。
B. 影壁或牌楼虽然属于建筑的“小品”,却是中国建筑特性和特色的集中体现。
C. 中国建筑的“词汇”“文法”一直得到沿用,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D. 千百年来,“文法”“词汇”在建筑中的使用,使中国建筑能够保持自己特色。
3. 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国家建筑体系的发展途径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相同点:中国建筑体系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都是从木材结构出发,发展出了一定的“文法”和“词汇”,然后应用到砖石建筑上。
不同点:
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以及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完全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中国建筑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因为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并将其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木框架结构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中国建筑运用‘文法’的规则”错,根据“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可知运用这“文法”的规则是“为了不同的需要”,不仅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却是中国建筑特性和特色的集中体现”错,根据“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可知影壁或牌楼等“小品”,类似文字上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也具有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但不是“中国建筑特性和特色的集中体现”。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可知相同点在于:都是从木材结构出发,发展出了一定的“文法”和“词汇”,然后应用到砖石建筑上。
根据“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可知不同点在于:
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以及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完全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而中国建筑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因为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并将其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木框架结构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p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里科夫“不祥的叹息声”表现了他虽然在生活中极力回避现实,但现实生活依然让他感到不安的心理。
B.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深怕小贼溜进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别里科夫的胆小。
C. 别里科夫决定与华连卡结婚,表明他虽生活在“套子”里,但内心对美好的婚姻生活也有强烈的追求。
D. 促狭鬼的漫画以别里科夫滑稽的形象和“恋爱中的anthrps”题名构成强烈的反差,对他进行了讽刺。
5. 文中说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是“昏了头”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C 5.
①别里科夫决定结婚的行为,不符合“套中人”的身份特征。
②别里科夫决定结婚主要是受周围的人的怂恿,不是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但内心对美好的婚姻生活也有强烈的追求”错,别里科夫决定结婚实际上是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做出的决定,并不是内心对美好的婚姻生活的追求。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别里科夫是一个极端保守、胆怯的人,他从上到下、从外到内,都完全生活在“套子”里,是“一个性情孤僻的人”,结婚对他而言,意味着要改变既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认知,这与他一贯的行为模式不符。
再者,别里科夫决定结婚,并不是基于个人内在需求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周围人的怂恿,如“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这种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与他个人的意愿是相悖的。
综上,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居然要结婚,真是“昏了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袭人听说,便轻轻将中衣褪下。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
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
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保就好了。”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说着,一面去了。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哪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句,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里去罢,回头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得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玉伤势重,“咬着牙”是强忍疼痛自然反应,而袭人“咬着牙”则是表现她看到宝玉伤势后强忍内心的愤怒。
B. 宝钗带着丸药来看望宝玉并交代用法,而宝玉因为担心宝钗介意打断袭人的话头,这表现了他们两人的相互关心。
C. 袭人说出了薛蟠,但被宝玉拦住后马上明白说了不该说的话并感到羞愧,宝钗出门时她赶忙相送,体现了她的懂事。
D. 黛玉来看望宝玉,悲泣难忍满面泪光,而宝玉不但担心她中暑,还谎称自己的伤不疼宽慰她,表现了两人情意相通。
7. 文中写宝钗“自悔说的话急了”和黛玉“急得跺脚”,她们分别“急”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有论者认为,宝玉挨打是“疼在身未疼在心”。小说是如何描写宝玉的“疼在身”和“未疼在心”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宝钗“自悔说的话急了”,急的是自己话说得太快太亲密,有失大家闺秀的矜持和分寸,同时也有一种女孩子特有的娇羞。
黛玉“急得跺脚”,急的是王熙凤来了,怕自己红肿的眼睛被王熙凤看到而被取笑。
8. “疼在身”的描写:
“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通过宝玉的动作和痛苦的叫声,表现出他身体上的疼痛难忍。
“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起来”,直接描写宝玉腿上的伤势,展现其挨打后的惨状。
“未疼在心”描写:
宝玉见到黛玉,还宽慰她,说自己的伤是装出来哄人的,即便为那些人去死也情愿,既表现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推心相与,同时也表现了他誓死不向贾政屈服、不向封建主义屈服的决心。
面对宝钗的劝说,使泛爱博爱的宝玉大为满足,宝玉没有表现出对挨打的懊悔,反而心中大畅,将疼痛丢在九霄云外,可见他的独特的价值取向更加顽强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 .“而袭人“咬着牙”则是表现她看到宝玉伤势后强忍内心的愤怒”错,宝玉“咬着牙”是强忍疼痛的自然反应,袭人“咬着牙”主要是心疼宝玉被打得如此严重,而非强忍愤怒。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细节刻画的把握能力。
宝钗来看望宝玉,出于关心说了一些亲切稠密、大有深意的话,比如“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过于亲昵和急切,超出了一般表亲之间应有的分寸和矜持,有损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和名声;“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也呈现出意识到自己说话过于亲切之后的娇羞。
黛玉因宝玉挨打而伤心哭泣,眼睛肿得像桃子一般,此时王熙凤来了。她不想让王熙凤看到自己红肿的眼睛而被取笑调侃。黛玉心思细腻敏感,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尤其是不想在王熙凤这样精明泼辣的人面前表露自己对宝玉的深情,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议论。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之把握相关情节和人物情感的能力。
“疼在身”的描写:
“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这一描写通过宝玉简单的动作“动一动”和随之发出的痛苦叫声“嗳哟”,生动且直观地展现了他身体上的极度疼痛。哪怕只是轻微的动作,都会引发难以忍受的痛楚,让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宝玉挨打后身体的脆弱和伤痛的剧烈程度。
“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起来”, 这是对宝玉伤势的具体、细致的描绘。“青紫”的颜色和“四指宽”的宽度以及“高起来”的状态,非常形象地呈现出伤势的严重和触目惊心。这种直观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宝玉腿上的惨状,进一步强调了他身体所承受的巨大痛苦。
“未疼在心”的描写:
宝玉在见到黛玉后,没有向她诉苦或表达对挨打的悔恨,反而宽慰黛玉说自己的伤是装的,甚至表示为了那些人去死也甘愿,“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句话既表现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推心相与,同时也表现了他誓死不向贾政屈服、不向封建主义屈服的决心,让读者深深地感到这个封建阶级的“浪子”那种不回头的叛逆精神。宝玉对于挨打的原因并不认同,他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即使身体受到痛苦,他内心的信念并未改变。
宝钗前来劝说,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对贾宝玉怀着爱情。这样明显的爱情流露,使宝玉不仅没有因为挨打而有丝毫的反思和懊悔,反而因为宝钗的关心而“心中大畅,将疼痛丢在九霄云外”。这表明宝玉关注的并非挨打带来的教训,而是他人对自己的情感关怀,他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追求并没有因为挨打而动摇或否定。宝玉在受伤期间,仍然关心着周围的人,如对袭人的细心照料,对宝钗的感激之情,这些都表明他内心的善良和对人性的坚守。
小说通过对宝玉身体痛苦的描写,展现了他“疼在身”的一面;而通过宝玉内心的想法和行为,表现了他“未疼在心”的状态。这种对比描写,使得宝玉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二、古代作品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某读书,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已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某物慎勿食,食之必死。”乙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谓谏诤之言当如猛之详善。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舆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耶?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铎,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节选自杜牧《与人论谏书》)
9.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冀人君A一悟B而至于治平C不悟D则烹身灭族E唯此F二者G不思H中道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事,古代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 封,指疆界,与《鸿门宴》中“封府库”的“封”词义不相同。
C. 就,指接近、靠近,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词义相同。
D. 晓,使……明白,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用法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夜里出城拜见秦穆公并说服了他,于是秦穆公便与郑国签订盟约,撤军回国。
B. 杜牧认为国君能接受进谏并悔改的不足百分之一,是由于进谏的人说话不当造成的。
C. 因御史大夫薛广德和张猛劝谏的话清楚友善,于是汉成帝听取谏言从桥上通过渭水。
D. 张权舆以周幽王、秦始皇等人的例子来劝阻敬宗皇帝游骊山,他的谏言却未被采纳。
12. 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帝曰:骊山若此之凶耶?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13. 杜牧认为直谏是下等的进谏方式。那么,烛之武是怎样劝退秦师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9. CEG 10. D
11. C 12. (1)越过别国把远地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敬宗皇帝说:“骊山有像这样危险吗?那我应该前往一次,来验证他的话。”
13. ①坦言知郑将亡,避其锐气。
②分析亡郑于秦无利可图。
③分析舍郑则秦可得实惠。
④挑拨秦晋关系,说明晋军不可信。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实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从不思考折中的办法。
“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单独成句,“则”表示引起这句话,有独立的动宾结构,动词谓语是“冀”,宾语是“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所以C处断开;
“不悟则烹身灭族”独立成句,“不悟”和前面的“悟”并列,形成对比,而后面的“唯此”是后一句的开头,表示对前文进行总结,所以E处断开;
“唯此二者”“不思中道”中间停顿,“唯此二者”指代前面的“悟”“不悟”,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作“不思中道”的主语,独立成句,表示强调,所以G处断开。
故选CEG。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我)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
B.正确,不同,疆界;/封闭、查封。句意: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查封官府金库。
C.正确。句意:走桥安全。/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D.错误,不同,使动用法,使……明白,可译为“开导”;/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开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御史大夫薛广德……的话清楚友善”错,根据“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谓谏诤之言当如猛之详善”,可知薛广德劝谏的话并不友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鄙”,把……当作边邑;“焉”,哪里;“陪”,增加。
(2)“凶”,危险、不吉利;“宜”,应该;“验”,验证。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烛之武刚刚见到秦伯,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郑将亡,避其锐气。
②提出假设,“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分析亡郑于秦无利可图,因为郑距秦遥远,亡郑后,郑地只能为晋所得,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继续假设,“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分析如果舍郑则秦可得实惠,阐明郑国的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亡郑还是存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其利弊了。
④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入手,说明晋国曾经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突出晋军不可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别国把远地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侯,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材料二:
我读书时,经常读到在君王与大臣之间、当太平或动荡之时, (臣子)讨论兴亡、进谏规劝的方式,我远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舐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实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从不思考折中的办法。自秦、汉以来,这样进谏的例子大概有成百上千,不能全部计算。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一味抨击缺点、弊端,(从而)造成这个样子。
今有两人,甲对乙说:“某种食物不要吃了,吃了一定会死。”乙一定会加倍吃它。甲如果对乙说:“你喜欢吃某种食物,最好少吃,如果多吃的话,肯定会生病。”乙必定因此感谢他并减少进食。为什么呢?迂腐、耸人听闻的话,就(让人)想抵触它;遵循常理的话,就必定相信它。这是大家的心理。
汉成帝想乘大船通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进谏说:“应该从桥上过,陛下不答应的话,我自杀用鲜血来溅你的车轮,陛下就不得入庙祭祀祖先了。”皇上不高兴。张猛说:“我听说,空上圣明大臣就忠直,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也不该冒危险,御史大夫的话可以听取。”皇上说:“开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说劝谏的话应当像张猛那样详细友善。于是从桥上走。较近的宝历年间,敬宗皇帝想要到骊山去游玩,当时进谏的人很多,皇上主意没定,拾遗张权舆磕头进谏说:“以前周幽王到骊山游玩,被犬戎杀害: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国家灭亡;玄宗皇帝在骊山修建宫室,而安禄山叛乱:先皇帝游玩骊山,寿命不长。”敬宗皇帝说:“骊山有像这样危险吗?那我应该前往一次,来验证他的话。”数天后,敬宗皇帝从骊山回来,告诉身边亲近宠幸的人:“叩头人(张权舆)的话,哪里值得相信!”
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尚且应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不足,并且乐于发扬优点。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难道(反而)想要通过激切的话语,来达到大道施行、国家太平的目的吗?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的。
(二)古代戏剧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窦娥冤》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正旦唱)
【要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早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14. 下列对原文中的典故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都与“血”有关,窦娥借以立下血溅白练的誓愿。
B. 窦娥以“六月飞雪”“东海孝妇”来解释第二、三两桩誓愿,表达满腹冤情。
C. “苌弘”“望帝”写人怨,“邹衍”“孝妇”写天怒,所表达的意义由轻变重。
D. 典故的运用凸显窦娥的冤情,表现了她的性格,也突出了“冤”的戏剧主旨。
15. 在本折【滚绣球】一曲中,窦娥曾抨击天地“不分好歹”“错勘贤愚”;本选段中,她又立下三桩誓愿向天地伸冤。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答案】14. D 15.
(1)通过窦娥先对天地的指责和批判,表现出她对封建秩序的不满和反抗精神;而后又向天地立誓伸冤,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窦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既对天地抱有一丝希望,又深知天地不公的复杂心理。
(2)这种安排更强烈地展现了窦娥的冤屈无处可诉,只能寄希望于超自然力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悲惨命运,增强了悲剧的感染力,让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典故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也突出了‘冤’的戏剧主旨”错误。典故的运用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突出正义和善良最终会战胜邪恶的主题。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文本构思意图的能力。
(1)窦娥先对天地指责批判,展现了她在遭受冤屈时的愤怒和绝望,窦娥指天斥地,体现出对天地的否定,对天道的反抗。而后来向天地立誓愿伸冤,反映出她在极度悲愤中仍抱有一丝侥幸和期待,希望天地能主持公道。这种先怒后求的转变,深刻地刻画了窦娥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让读者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她的痛苦与挣扎。
(2)窦娥对天地的态度变化凸显了社会的极度黑暗和不公。窦娥原本相信天地公正,但残酷的现实让她认识到天地也不能为她伸张正义,这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而她向天地立誓愿,又揭示了底层人民在无处申诉冤情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超自然力量的悲哀,进一步深化了“冤”的主题,这种安排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张力,增加了剧情的起伏和戏剧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借“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逝去,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
(2)《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个假设指出爱民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如果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________”;如果秦王朝能爱护六国的人民,“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践行“十思”,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___”,那么管理好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答案】 ①.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②.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③. 则足以拒秦 ④.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⑤. 简能而任之 ⑥. 择善而从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衰”“凝”“拒”“递”“简”“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春晚,最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海量点评,又何止是在春晚?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针砭;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的 A 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网易的网友爱“写诗”、微博的网友爱“转发”、微信的网友爱“分享”……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正是在这 B 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①就这样,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②也都更比以往任何时候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③网络成为了人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张扬个性、实现价值。④所以,“有话好好说”成了经营“新集体生活”的重要规则。⑤但这不是要局限表达权利,而是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这种主体意识和媒介素养是每个人都 C 的,唯有这样,才能呵护好我们的集体生活。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划横线处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B.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C. 唉,天可真凉了——
D.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答案】17. A.匠心独运
B.人声鼎沸
C.不可或缺 18. ②应改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
③应改为“网络成为了人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张扬个性、实现价值的平台”。
⑤应改为“但这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
19. D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修饰作品,后文有“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可知指作品极具艺术性,可填“匠心独运”。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
②此处修饰“言论”,说其为“广场”,可知场面的扰攘,可填“人声鼎沸”。人声鼎沸: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
③此处形容主体意识和媒介素养对于每个人很重要,可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都更比以往任何时候”语序不当,“比以往任何时候”应置于“都更”之前。
③“成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价值”后加上“的平台”。
⑤“局限”与“表达权利”搭配不当,应使用“限制”。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A.总结上文;
B.表示总结上文;
C.声音的延长;
D.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仿佛看见星星在对我眨着眼睛。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20. 下列句子中的“熟”和文中加点的“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田里的小麦熟了,微风吹过,掀起一片金黄的麦浪。
B. 夜深了,宿舍里的小伙伴都睡熟了。
C. 我们这个班级刚成立不久,同学之间还不太熟。
D. 这工作他之前已做了多年,算是熟手了。
21. 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成:“海上的夜是柔和、静寂又梦幻的,我看见夜空中繁星点点。”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20. D 21. 原文“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更突出强调了海上夜的特点,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原文“我仿佛看见星星在对我眨着眼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星星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星星的活泼可爱,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而修改后的句子“海上的夜是柔和、静寂又梦幻的,我看见夜空中繁星点点”,表述较为平淡直白,没有原文那种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的“熟”指的是对星星的熟悉程度,表示对星星的了解和认识。
A.指的是小麦成熟,表示植物生长到可以收获的状态。
B.指的是人睡熟,表示睡眠状态深。
C.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表示相互了解。
D.指的是对工作的熟练程度,表示对工作内容的熟悉和掌握,与文中的“熟”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中使用了“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三个“是”字句构成排比,通过重复的结构和节奏,强调了海上夜晚的三个特点,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和深刻地感受到夜晚的氛围。
原文中的“我仿佛看见星星在对我眨着眼睛”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星星当作人来写,赋予星星“眨眼睛”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星星的活泼灵动,也体现出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以及与星星之间仿佛存在着亲切交流的情感。
原文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充满诗意和梦幻色彩的氛围,原文中“我仿佛看见星星在对我眨着眼睛”等表述,更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的愉悦、放松和陶醉,传递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改写后的句子虽然语义上基本相同,但是缺少了原文中的重复结构和拟人化表达,使得整个句子的表达效果略显平淡,没有原文那么强烈和生动。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风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品读自然之风,寄寓人生冷暖,吟“晚来风急”的寒冷凄清,颂“舞雩之风”的和煦自在;我们亦可沐百代文风,书写青春风采,惜“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做今朝“风流人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想象?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风有丰富的内涵,再具体举例说明,有自然之风,有百代文风。不管是自然之风还是百代文风,“风”中都有“人”的身影。人在自然之风中感悟人生冷暖,文学作品中的“风”,不再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是一个情思的载体,是浸染诗人感情的意象。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之情,全都可以寄托在“风”中。一叶知秋,吟风知四时变幻,悟人生道理,懂岁月磨难。青少年在百代文风中书写青春风采,此处的“风”是指风采、风骨,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中国文人的风骨柔情、生存姿态和生存向度,在她们的指引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风”在不同情境下,意象内涵迥乎不同。借风可以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亦可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托“风”言志,可以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以“风”寄兴,可以构建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等。
还可以将抽象之“风”化为具体,从空间范围来看,风有小大之分,从家风、班风、校风,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风尚;从时间跨度来看,风有新旧之别,从传统风俗,到当下的时代新风;从类别上看,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都会有自己的风貌、风格、风尚、风气;从性质上看,风也有冷暖、顺逆、阴阳、清浊、正邪等种种不同……在如此众多类型的“风”中,选取最有感触最有思考空间最有话可说的一种或几种类型来加以讨论。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迎风而舞,塑造自我。写作时要明确心目中“风”的类型和内涵,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风”可以写成层进式结构。首先面对不良之“风”,我们要坚强挺立,不能被吹歪、吹跑;然后写面对逆境之“风”我们要勇敢迎难而上,创出一片天地;最后写面对时代机遇之“风”,我们要懂得借力,直上青云。行文中要时刻注意体现风对人的“塑造”作用,不同的风塑造不同的形象特点。
立意:
1.沐百代文风,书青春风采。
2.追随时代之风,成就完美自身。
3.吟风知四时变幻,悟人生道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福建省漳州市乙级学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材料三简要概括,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_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