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随堂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右图是世界早期文明遗址——摩亨佐·达罗遗址,其位于 ( )
A.黄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
2.公元前1500年左右,征服古代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是( )
A.雅利安人
B.波斯人
C.古埃及人
D.苏美尔人
3.“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该材料可用于考察( )
A.古埃及的文学作品
B.古印度的社会制度
C.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古希腊的社会生活
4.下图是《印度简史》中的漫画《最高贵之人》。图中“最高贵之人”在印度的等级应是( )
A.刹帝利 B.婆罗门
C.吠舍 D.首陀罗
5.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尊坐像相关宗教的创始人是( )
A.耶稣 B.李耳
C.穆罕默德 D.乔达摩·悉达多
6.小杨同学在复习相关宗教知识点时,看到了下列信息:“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金刚经》”,由此判断此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佛教
7.“众神分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鲁沙的身体之后,才诞生了世界和世界万物。其中他的口是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两足生出首陀罗。”此种创世观念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历史解释)( )
A.增强了民众的平等意识
B.有利社会各阶层认同
C.加强佛教信徒的凝聚力
D.导致社会阶层的隔阂
8.“公元前6世纪,在北印度,随着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广为流传,佛教最具代表性,提出‘众生平等’,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历史解释)( )
A.佛教的诞生与反抗婆罗门特权有关
B.种姓制度推动了古印度佛教的创立
C.商人阶层是古印度佛教的主要信徒
D.佛教的出现打击了古印度种姓制度
9.下图中的“?”处应填(时空观念)( )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中国 D.古巴比伦
10.(教材母题:教材P14知识拓展改编)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 。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得出,该书( )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二、非选择题
11.古代印度的文明虽然与现代印度文明毫无联系,但它无疑是辉煌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等级森严的制度】
材料一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2分)(史料实证)
(2)结合材料一,你怎样理解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并成为“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4分)(历史解释)
【众生平等的宗教】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3)根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4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材料三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150多年了,此时佛教已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并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佛教“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阿育王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的原因。(4分) (历史解释)
参考答案:
1-5.CABBD 6-10.DDABC
(1)依据:职业、所居地区、所居聚落等。(2分)
(2)理解:①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②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一点2分,共4分)
(3)背景:①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社会矛盾错综复杂;②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或种姓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一点2分,共4分)
(4)原因:①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支持;②佛教提倡“忍耐顺从”,有利于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因此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一点2分,共4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史料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版(2024)第15课 探寻新航路达标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历史总复习第19单元走向近代练习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但丁说,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中写道,有人评价麦哲伦船队航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